关于2022年的疤痕文学

还有几天,闹心的2022年就要过去,这一年,没有什么值得那怕一件顺心的事。看着身边的老人咳嗽、呕吐,双眼浑浊,备受着病毒的侵袭,揪心;看着活蹦乱跳地孩子打蔫,痛心;网上闹剧似地争吵,各种消息或真或假,各种说法,众说纷纭。

所谓的专家们,彻底变成了利益的传声筒,动了谁的奶酪谁就站出来叫唤。从相互质疑到人生攻击,貌似在探讨问题,实则变成了利益之辩,道德攻讦,诛心之论。自媒体小作文更是铺天盖地,收割着这个世界上最宝贵也最廉价的注意力。


社会被撕得千疮百孔,留下每一个深处漩涡的人,暗自舔舐伤口。不相信,质疑,成了所有声音中最确定的一种。四处横飞的一片片“创可贴”,无法盖住流血的伤口,因为太深,太多,遍体鳞伤而于事无补。


在不确定性的当下,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对于当下的解释。基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做出符合自身认知的推断。


每个人都在试图理解事情怎么会这样?即便是捕风捉影的结论,也能稍稍安心,总归算是一个解释,总算盖住了一丝隐隐作痛的伤口。事情的复杂程度让我们每每出现认知失调,原来同一个事件有着那么多的解释。还是善恶分明,黑白分明的世界比较好理解。太复杂了,上头。那时候,只有一种声音,尽管那声音背后的东西波涛汹涌,但总可以被“大棋”所解释。可是,突然转向让人一时无法适从。


不是那么多的斩钉截铁,那么优越吗。言犹在耳,言犹在耳啊!


我不否认各类专家对事件的各种解释的初衷,甚至认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出于善良和对公众的责任心。然而,这一切,没有答案,嗓门大不代表就对事件拥有更多的解释权。在这一波乱象之后,至少让自己明白:


1、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声称的负责,承诺的美好,都值得被质疑;


2、危机面前,最可靠的,是身边的亲人、挚友;任何打着明晃晃的善意扑面而来的陌生人,都值得被警惕。


3、凡是煽动起你强烈情绪的“小作文”,都值得被冷却对待;


4、比金子更可贵的,是“共识”,以及基于“共识”而搭建起来的互惠合作机制;


5、宏观的崇高不值得被感动,微观的身边善意值得被记住;


6、一件事情的背面,未必是它的反面;凡观点必有背景立场,而背景往往决定说话的内容;


7、任何时候,个体的边界都高于蛊惑为某理想的牺牲。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诛心之论   传声筒   言犹在耳   疤痕   共识   善意   认知   伤口   声音   身边   事件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