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的道德伪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说一套、做一套”的人称为伪君子,他们在公众面前称自己有严格的道德标准,同时让别人遵守道德规范。

但私底下不但不遵守道德规范,还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在道德心理学中被称为“道德伪善或道德虚伪”。

道德伪善的个体通常在语言上表现“道德”,而一旦有机会,在实际行动中又会避免真实行善行动,即体想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为“道德”,但自己内心并非出于“善”的这种真实“道德”动机。

因此道德伪善在人际层面上表现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对自己和他人采用双重标准——对他人更苛刻,对自己更宽容。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情绪对道德伪善会产生相当不同的影响,如愤怒会增强道德伪善,内疚情绪会减少道德伪善,而妒忌会逆转道德伪善。

然而,Greene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指出,情绪在最初的道德判断过程中情绪起主要的先行作用。

但随后的认知过程能够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会对道德情境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加工,从而形成了道德判断的结果,所以当道德伪善有认知加工的参与后,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伪善程度。

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当加入认知负荷的情况下,个体道德伪善的倾向减弱了,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增加的认知负荷占据了个体的认知资源,使得个体无暇对当前任务进行深入的认知加工。

一、不同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道德情绪被视为人际互动中的一种反应,个体在面对环境的改变或面对威胁或者机遇时所产生的情绪,大部分时间,这是在个体的自我利益受到损伤时才可能产生。

如果道德伪善是个体所持的道德规范标准和个体实际道德行为之间的产生的差异,情绪则可以通过调节个体的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异,调节个体的道德伪善行为。大量研究一致表明,情绪对道德伪善有影响作。

在研究的两个实验表明道德伪善受个体情绪的影响,实验一有效诱发出愤怒情绪、实验二诱发内疚情绪均对道德伪善产生了影响。

实验一通过对情绪因素与认知负荷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负荷主效应显著,说明愤怒情绪对道德伪善有影响,相比中性情绪的被试,愤怒情绪下的对自我不道德行为的判断更宽容,对他人不道德行为的判断更严苛。

实验二也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主效应显著,认知负荷主效应显著,说明内疚情绪下的被试比中性情绪下的被试。

对自我道德违反行为的道德判断更严苛,对他人道德违反行为的道德判断跟宽松。这说明了情绪因素在调节道德伪善这条鸿沟确实有效。

愤怒会让人去谴责他人和进行更多的惩罚性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愤怒会激活更多的刻板判断并对对他人产生更少的信任。

实质上,愤怒情绪会使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夸大,会觉得坏人更坏,糟糕的事情更糟糕,导致我们对道德事件的判断更加极端,正处于愤怒的人会很轻易的对他人做出判断,而且对他人的评判会更加严苛。

对于愤怒的评价,Seneca就曾给出了非常激进的批判,他认为愤怒是所有情绪中最疯狂和可怕的。任何的其他的情绪都有温和与安静的一面,但是只有愤怒包含的全是冲动和兴奋。

愤怒可以让人奋不顾身,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对别人造成伤害,它可以让人疯狂地、贪婪地想要报仇,所有的复仇者内心都充满着愤怒。

因此愤怒的个体更因为报复心理而夸大对他人道德判断的标准,减少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而对他人更加严苛,对自己更加宽容,这就扩大了道德伪善这条鸿沟。

当个体作出不道德行为后普遍会有内疚的感觉,个体感到内疚后就会引起人们随后从事道德的行为来消除自己内心的不适感或自责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说增加道德行为是个体用于消除内疚的一种策略,因此个体更愿意严格要求自己,宽容他人的违反行为来消除自己的内疚感。

因此当正处于内疚情绪状态下,个体会对自我道德标准就会提高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而对他人的道德标准就就降低,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更严苛,对他人跟宽容,这就会缩小道德伪善这条鸿沟。

情绪渗透理论认为,当个体产生情绪反应时,个体就不会再采用一些判断策略(如习惯化、最小化)而是将情绪刺激作为一种信息加入到个体道德判断的过程中。

二、认知负荷的调节作用

在实验一、实验二中我们发现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情绪类型主效应显著,认知负荷主效应显著,诱发愤怒情绪、内疚情绪差异显著,情绪类型与认知负荷的交互作用显著。

这说明被试在观看电影或通过文字材料后,的确激发出了相应的愤怒情绪、内疚情绪或中性情绪,这些情绪对道德伪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情绪类型与认知负荷的交互作用也显著,说明情绪类型与认知负荷的共同都影响道德伪善。

经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认知负荷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程度最大。因为认知负荷任务会占用了个体一部分的认知心理资源,就会导致其他的认知活动就只有更少的心理资源用于支配。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认为当个体额外增加的认知负荷任务因为占用了可利用的认知资源,就会减少个体情绪强度的感受。

高认知负荷任务在内疚情绪与愤怒情绪状态下,调节或消弱了被试的情绪强度,分配了被试的认知资源,使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程度减少。

反之,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认知负荷占用的情绪资源就少。所以被试在中性情绪条件下,情绪对被试的影响程度更大,因此中性情绪下的高认知负荷消除道德伪善,中性情绪下的低认知负荷增加道德伪善。

当愤怒情绪与内疚情绪与认知负荷相冲突时,道德伪善的程度就会有不同的差异。当被试在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道德判断同等苛刻,而在加入情绪因素后,认知负荷调节了情绪强度,从而影响了道德伪善。

三、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研究认为不同情绪对道德伪善产生的影响不同,愤怒加剧了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内疚消除了自我与他人的差异,道德伪善者通过逃避羞耻,否认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或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归因于他人。

因此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内疚感和羞耻感,当发生道德违反时更多的体会到羞耻感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从而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同时培养学生情绪控制的能力,当出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去处理而不是发泄情绪,让情绪成为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借口,还要让学生学会在愤怒情绪下做决定,也不要带着情绪去评价他人。

研究表明认知负荷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当个体出现某种情绪时,可以让人们进行一些分心的策略来分散或消除情绪的影响程度这与分心策略也是一致的。培养学生对情绪调节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处理好情绪再处理事情,降低道德伪善的发生。

许多前人研究证明负性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夸大作用让我们意识到,当我们带着负性情绪做判断时,结果可能夸大了事实的严重性,有悖于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当谨慎于对结果的考虑。

更好的方法是,在作出一个判断前,我们要先平息自己的负性情绪,在某些判断面前,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这样做出判断结果才会更加客观真实。

布朗芬布伦纳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一个人的品行形成不是一个方面所影响的,而是在一个系统的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这些系统包括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相互影响。

因此在这些系统中应创设一些让学生能感受他人情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的体验,只有真正处身在社会中,体验升高才会加深对社会中人和事的理解,才能防止道德伪善。

家庭教育对防止道德伪善至关重要,父母在家庭中的言行与举止应该一致,如果父母在家“说一套,做一套”,会导致儿童对自我道德标准的遵守程度下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言教与身教一定要有机结合,从小培养对人对己的一致标准。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道德推脱是道德伪善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自我道德修养对防止道德伪善起根本作用,个体为自己本应受到谴责的行为寻找各种理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以减轻内心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伪善   个体   情绪   道德   严苛   不道德   内疚   负荷   认知   效应   差异   愤怒   程度   自我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