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为什么会超过北方?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商业在被压抑了两千年之后又重焕生机,成为了华夏大地之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也正是由于国际贸易的兴盛,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海运的区位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而原本依靠农业兴盛几千年的内地反而显得落后起来。

实际上,北方的经济早在宋朝之后就开始落后于南方了,即使是在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条件下,北方的经济水平也没能超越南方。

但是北方在宋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远远超过南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方的经济水平被南方赶超了呢?

一、水热条件差异

单单从气候原因来看,南方的生产环境是要优于北方的。

在商周时期乃至更早的史前社会,中原地区的气候还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仅有着大量的亚热带植被分布,还有着大象、犀牛、鳄鱼等亚热带、热带生物生存。

夏朝的河南地区就是因为大象比较多,被大禹划分为豫州,豫的甲骨文象形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的形象,很有可能当时河南地区的人已经掌握了驯化大象的技术。

当时广泛分布于整个华北乃至东北地区的鳄鱼,也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生物——龙的原型之一。

北方的气候都是如此温暖潮湿,就更不用说我们的南方地区了,现如今的南方地区大部分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只有广东、海南、台湾分布有热带气候。

但是在唐宋之前乃至夏商时期,整个热带季雨林气候区的界限远比现在要靠北的多。

比如我们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率先比北方的半坡遗址早了一千多年发展出来了同等水平的农业。

后续的良渚文化也很好地继承了河姆渡的农业成果。但是水热条件太过优渥也并不全是一件好事 。

可以参考的例子就是如今的非洲地区,大量的野生植被给人们提供着大量的果实,并且由于热量充足,几乎一年的任何时候,这些原始丛林都能给非洲人提供大量的食物。

不愁吃喝的话,谁又愿意去费太多精力去发展农业呢?

但是自商周以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气候都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在经历了西周时期的小冰期以后,气温在汉朝虽然还是有所回升,但整体气温已经比夏商时期要降低了不少了。

所以像大象、犀牛这种亚热带生物都逐渐消失在了中原地区,生存疆域向南缩进不少。

到了唐宋时期之后,整个北方地区都已经变成了温带季风气候,整个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北限已经被牢牢锁定在了秦岭淮河一线,与今天的气候性差不大。

而热带季雨林气候这种比较极端炎热的气候区则是南移到了大陆最南端的少数地带。几乎整个南方地区都变成了既适合人类居住、又适合耕种的气候区了。

也就是说,整个北方地区在完全变成温带季风气候之后,农业生产就逐渐变成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一熟,而南方地区在肥力充足的情况下则是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明清以后更是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方的粮食每年的单产就要远远超过了北方,自然也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富余的粮食也会催生更多的商品贸易,南方的经济赶超北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正是描述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方经济繁荣的描绘。

二、北人南迁,技术进步

上面我们说了南方地区的气候优势,但气候气候优势其一直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只有唐宋之后有着水热优势,这种水热条件优势是一直都存在的。

但肯定是有着什么其他原因的限制,使得南方地区在有着水热条件的优势之下仍然落后于南方。这一点在史书中其实记载得很清楚。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 …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瘴气、毒虫、湿热等都是当时的南方地区不适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瘴气更是是导致人“早夭”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朝廷大员在政治斗争当中失败之后都会被贬谪到南方地区,一旦来到南方,水土不服,瘴气入体,基本就已经是被判了死刑。

但是后来随着我国中医的进步,和南方本土草药学的融合,不断南迁的人们逐渐掌握了克服瘴气的方法。

瘴气说白了就是动植物在原始森林中腐败催生的病菌和毒气,北方地区洪涝灾害之后所催生的瘟疫也是一样的道理。

医学进步以及一定的预防措施,让古人们也逐渐适应了南方的湿热气候。

当然,除了治病,消除掉祸根也是非常重要的。瘴气和毒虫的根源就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在商周时期,古人们对这些原始森林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人们没有砍树所需要的合适工具,即使是一把大火烧完了森林,未完全碳化的森林砍伐也是一个大难题。

虽然夏商时期就有了青铜器,但青铜器在当时还是比较罕见的稀有金属,并没有大规模运用于生产生活当中。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及,让南方人也获得了一种廉价的金属器具,让他们更够更加高效地开垦荒地。

除此之外,锯子这种东西也是大致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推广之后发明的。锯子的出现,更是让南方人民改造原始森林的效率大大提升。

原来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改造成了良田,南方可耕种的面积也逐渐增多了起来,正是这种肉眼可见耕地面积增长,使得南方的经济在不断进步。

天灾人祸,连年战乱

我们一提到北方的某某城市,大多数都会提及“自古以来都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或是自吹自擂,华北平原这个大粮仓是军队粮草的重要来源.

西边的关中盆地更是各大家族的龙兴之地,河北也是扼守山海要道,游牧民族一旦入侵,就是首当其冲,最早遭殃的地方。

不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安史之乱,又或是朝代兴亡的战争,大多是发生在北方,战争打到长江沿岸基本就结束了。

所以才会有了南宋、西晋 等偏安一隅的朝代们,虽然领土范围变小了,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些朝代的富庶。

对南方最开始的大规模开发,主要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吴国、越国,尤其是在铁农具和牛耕普及之后,这三个国家的实力急剧上升,随后被楚国统一了南方的农耕区,与北方的秦国相抗衡。

也有了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除了说楚人刚烈好战、不服输的性格之外,还有就是南方大片亟待开垦土地的经济实力。

秦汉两个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在楚国开发后的领土之上进一步开发了南方,虽然有政府力量做主导,但对南方居民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安居与原来开垦的土地之上,耕地面积增长实际上是非常缓慢的。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北方军阀混战,大量世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南方。

我们所熟知的大乔小乔就是从北方逃难到江南地区的北方门阀士族 的家眷,这一部分江北门阀贵族也是后来东吴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是这批逃往南方的门阀士族以及大量的北方战争难民的加入,使得南方的荒地得到了进一步地开垦。

原有耕地就那么多,人却增加了,于是先民们就想方设法地增加土地,退林还耕、制造梯田、围湖造田等等,使得南方的耕地面积又进一步增加了。

三国之后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五胡乱华让北方民众刚安生没几年,就又遭大难,只能继续南逃,南方又承接了来自北方的大量人口。

同时,这批北方人也带来了大量的北方文化、技术,让这个本属于“南蛮之地”的地方,俨然已经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文化正统。

后来的安史之乱、金兵南下又将这一过程重复了两次。当然,除了这些人祸,黄河水患也是北方人往南方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这样,北方的人口大量南迁,将原本不适合生存的南蛮之地一次又一次的改造。

结语:

原始森林太多就砍掉,山地太多就造梯田,土壤粘重就改造成水稻土,勤劳的古代人民总有方法来克服自然界带来的各种艰难险阻,农耕民族的基因在南方大地上遍地开花。

再加上本身的水热条件就相当优越,粮食产量赶上北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加上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南方沿海港口更是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农业实力加上商业方面的便利,使得南方赶超北方的增长点又增加一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北方地区   楚国   瘴气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原始森林   中国古代   大象   重心   气候   时期   地区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