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太深!民国旧上海掮客是怎么多头通吃的?

建议使用APP语音播报功能,随时随地收听历史故事

预计阅读本文需要8分钟

何为掮客?掮客即是商业活动中的经纪人,他所经营的业务是替人介绍买卖,并按交易额多少从中收取若干比例的扣头。掮客中又分流动掮客和固定掮客二类。

流动掮客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从货主那里取来货样为货主寻觅买主;或者知道货源及需求者,约买主到货主处看货,而后议价成交。固定掮客则是自己开设店铺,但自己并无多少资本,靠向货主赊来货品,摆在铺中零售,卖出后再向货主交货款。


旧上海的商号中属于固定掮客类的很多。乍看起来,其门面辉煌耀人,里面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孰不知这些货品都是别人的,于店主来说只不过是过手钱财而已。


某甲本为穷家子弟,此人口齿伶俐,说话乖巧,很讨人喜欢,以掮货扣用为生。他与驻沪的苏杭嘉湖各绸缎帮来往较密,并主要给他们兜售布匹。


最初,甲还只是个流动客,不时带领一些买主到上述各绸缎帮商号看货。促进生意做成,不久便在各商号中获得了小忠小义的印象。各商号喜爱他的朴实、诚恳,同意他带些货样到各处招揽主顾,让他从中提取回扣。

甲得此活后,腿脚勤快,四处奔走,尽量觅找好的主顾,所以他所推销出去的货物,其价格比别人好。而且他信守期限,每月必缴清货款。因此苏杭各商号从他这里获利不少。这样,各商号更加信其为人。


时日长了,各商号开始同意他带走更多的货物,慢慢出售,卖出后再交纳货款。于是,甲越来越习熟生意手腕,其生意也日隆一日,逐步成了固定掮客。


清末,甲在某界某里租了数幢房屋,购置豪华的家具,屋里安设电灯电话,墙上张挂名家字画,布置了一个晶莹华丽的门面,悬挂出号牌,标上号名,列肆而居,俨然成了一大商号。


由于信用已昭然在外,因此甲在生意上胆子越来越大,做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样谨慎小心信守规则了。不知自何时起,甲开始渐渐地负欠各商号的货款,能拖就拖。而各商号仍然因为他忠信亲善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多利,对甲拖欠货款的事不疑有他。

甲日积月累,一定时期后竟欠他人万余银元的货款。


这时,社会上忽起风谣,传说甲的商店即将忽浴(旧上海俚语意为倒闭)。此谣言越传越厉害,使与甲有生意往来的各商号货主且惊且怕,深恐收不回货款,损失利益。


而这时甲镇静如常,看不出丝毫惊慌失措之举,而且与生意伙伴来往愈加勤快,愈加诚挚。没过几天,甲忽然把拖欠各商号的货款全部还清了。各号货主喜出望外,众口交赞甲的为人,诉斥传闻的荒谬。甲的名声由此又高了一截。


其实,甲并非是商人们印象中的善良人,他这次不倒闭商店是大有缘故的。甲有一同伙,我们这里暂以乙相称,此人老于骗术,非善良之辈。当时,甲手中已握有各商号货主的货款总计万余银元,甲恶胆萌生,贪欲之心勃发,急想宣布商店倒闭,以此独吞这笔货款。

乙知道甲的想法后,却劝甲说:“此时还不能倒闭,如果这时你就倒闭赖财,那么你就不得不亲尝无休无止的官司之苦了。因为你现在所拖欠货款的情况是,债主少而每一债主的款项多,每一商号约欠二三千银元。”


“你若以倒闭赖账,一些局面大、门路广、家资富的债主就必然要起诉你,并且不达目的不休止,这样你不仅要付二三千银元诉讼费,甚至还可能身陷图图,你有什么好处可得呢?”


“不如放出口风,说你要倒闭,而你伴装镇静、诚实,在债主正惊慌担忧之时,你却大大方方地还清全部债务。这样就更加坚定了这些商号对你的信心。日后我们周密计划一番,好好赚它一笔。”


此番话说得甲连连点头称是。因此,甲打消原先念头,继续装出规规矩矩做自己买卖的表象。

一年又过去了,在这一年中,甲货越来越多,并有意识地在生意往来上结交了更多的商号。于是甲开始悄悄地拖欠货主的货款,但抱定宗旨,每商号只欠七八十银元,最多不超过百银元。


这样又过了一年,算起来,甲手中已积各商号货款总计达七八千银元。于是,甲束手无策,宣布商店歇业。


这是甲第一次关闭店门。由于各商号长期以来对甲的信用深信不疑,大家都认为甲这次倒闭必定事出无奈。对甲都抱的同情之心而不起被欺骗的念头。


又由于甲所欠他们的货款各自不多,向商号纵使追逼控告,不但得不到多少好处,甚至还可能得少失多,再损失一笔费用。于是,各商号货主思前想后,决定对此事隐忍不发,不向甲紧逼索赔。甲这次倒闭店铺的骗局顺顺利利地成功了。

各商号不但以同情之心轻易地放过了甲,而且在事过之后,爱惜其在做生意方面的才华,念其在过去为他们推销货物时,能货售优价、广招买主,使创他们得利不少的种种好处,各自给甲延宽还债期限,让甲分期慢慢交还,并竭力帮忙甲重新开张店铺,为他广为介绍苏杭帮的绸缎作坊。


于是,甲得于重做冯妇,二度开店。而且取货门路更是多于以前,生意较之过去更加兴隆,他的牌号在旧上海又响亮起来了。


第二年,甲又积压、拖欠进货商号的万余银元,和上次一样,仍然是每个商号所欠货款最多不越百银元。但这次在欺骗手法上,甲没敢故技重演,而是另出妙招。


甲店铺中的存货原本主要是从苏杭两帮商号中赊进的货物,当甲积欠各商号的货款达到万余银元后,甲第一步先故意将苏帮的货物全部便宜售出,使得店内所剩的存货全是杭帮货。

第二步,甲指使人前往苏帮送口信,表示商号已又维持不下去了,即日就要倒闭,请他们速往甲店收取店中存货,以垫补可能造成的损失。


苏帮人闻讯后急驰向甲店铺。


甲忙立门前,脸呈惭愧,恐惶,忧虑及痛苦状。见苏帮人到来,快步迎上,急忙表白:“事情迫不得已,不得不再次歇业。小店向来承蒙各位厚爱,所以在宣布停止营业之前,特意让人先秘密告诉你们,让各位能够收取存货,多少弥补点损失。区区之心,聊借此来报答各位平日的深情厚意。”


苏帮人闻此大为感动,尔后争先恐后,不问所存之货原属何人,将店铺中的货物席卷一空。

货物既然已空,甲便公开宣布倒闭。


这时,杭帮人才听到消息,等他们匆匆赶来,店中已是空无一物。


甲见到杭帮人赶来,假惺惺地对他们说:“希望各位原谅,我负累太深,以至闭门停业。在停业前并不是一点底也没,而且所存的底货全是贵帮的货物,可惜各位晚来一步,这些底货现在已全部被闻讯赶来的苏帮人囊括走了。”


杭帮人听说后,大为愤怒,纷纷痛骂苏帮人不顾生意规矩、强夺他人货物。杭帮人越想越恨,越想越不甘心,于是上诉控告苏帮人掠夺之罪。两帮人马在公堂各执一词,纠缠不休,争得脸红脖子粗。

而对于甲,双方不但不含怨恨之心,相互还竭力讨好。苏帮人感激甲先行密告,使得他们能够收回底货;杭帮人指望甲出庭作证,证明苏帮掠夺杭帮货物。


始作俑者的甲,倒成了两面光的好人,逍遥法外了。甲一旁看热闹,一旁有条不紊地处理自己事后尾巴。自己做贼,却挑起受害者之间争斗,狡猾莫过如此。这是甲第二次倒闭赖钱。


打官司毕竟是费力讨不了好的事。两帮人虽然深受官司之累,但对于甲却丝毫没有恶感,而且心存助人助到底之心,一心一意扶持甲恢复货栈,指望甲过人的生意才能,使他们能够收回债款,甚至获得更多的利益。


于是,甲堂堂皇皇地第三次开张了。花招玩过几次,经验更丰富起来了。第三次开张后,甲八面玲珑,交往上左右逢源,不仅掮货与过去一般轻松容易,而且货主多于以往前,相互间的感情更加深厚,眼见着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一天比一天发达。

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结算业务,甲又积欠万余银元的货款,如同上次,每商号最多不过百数。


这次所玩的花样更绝。甲不动声色,先将店屋前楼找一名义租给他人,而应召来租者当然是乙。两人同住一屋后,日夜凑在一起密谋,商讨收束最后骗局的最好方法。


租屋不久,乙便到保险公司投保,认保火险20,000银元。保险后,平平静静过数个月。一天深夜,乙屋突然起火,火势迅猛,霎时炎炎熊熊,人不能靠近,甲及乙所居房屋即刻付之一炬,剩一堆瓦砾。


虽然救火车奋力奔驰施救,但终因火势太猛,无力回天,眼睁睁地看着门面华丽的店铺化为焦土。

保险公司听到乙屋失火的讯息,也急急赶来,路上遥遥看见乙妇徘徊在路边,形色窘急,公司人怀疑她趁乱偷窃贵重物品,企图逃去。于是,走上前去盘问,并叫女伴搜查乙妇身体。


果然从乙妇身上搜出金手镯一双及其它金饰物数件。按照保险公司规定:凡是保了火险的人,遇到火灾,不能携带贵重物品潜出。


社会上欲借保险火灾为名图骗保险公司赔款的人,惯用的一种手法是作弊放火烧自己的房屋。但这类人往往会犯一些“此地无银”的错误。


因为他们目的在于得到赔款,所以会努力使假戏符合保险公司的规定,在放火烧房后,一般不会再贪图小利,携带一些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出来,以免引起保险公司不必要的争议。

现在人们看到乙妇夹带金物,反而断定她是在毫无思想准备下突然发现失火而产生的一种本能的抢物行为。所夹带的金物现在已全部被保险公司收走,保险公司就骑虎难下,不好不赔人家了。


然而,这一切都是老谋深算的乙指使某妇做的。


更令人叫绝的是,巡捕把乙带去捕房,审讯失火的缘由时,乙回答说,是火油灯没看好,引起的火灾,并向巡捕哭诉说,“我的家产这回可完全砸了。深夜逃火,惊慌失措,竟然忘了把保险证书抢出来,以致和其它物品一起化为灰烬。保险公司的赔款不敢指望了,这可怎么办哟。”


本来怀疑乙舞弊自焚的巡捕,听了乙的这番哭诉后释去了疑虑。如果是舞弊,那么保险证书断然不肯火烧掉;既然连保险证书都烧去,那就可以肯定不会有作弊之心。

然后,乙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向与作犯科行为打交道的精明见称的保险公司也不由得不陷入其骗术之中了。


保险公司为了顾全信用,做活广告,在经各项查验没能发现乙自焚舞弊行为后,虽然乙失去了保险证书,但仍然照原保之数赔偿乙20,000银元。


但乙焚屋是醉翁之意在酒,也不在酒,是一件一箭双雕的买卖。乙屋着火,自然要殃及甲的居屋,而甲的居屋就是甲店铺。一场大火,不仅把店内的存货烧成灰烬,而且所有的账本、招牌、图章、印信全都烧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心里唯恐烧得不够完全的甲,表面上却不时滴下几点鳄鱼泪,哭泣自已觉醒太迟,惊慌失措只顾逃命,没有及时抢出货物等等。

几次被愚弄而仍蒙在鼓里的各货主,听到这“坏”消息后,纷纷赶来慰问甲,看到甲财货荡然,身无一物,个个表示出可怜,同情之心。对所欠的货债,各货主看到数目不大,谁也不愿为此给人留下落井下石的小人形象,赔款之事没人忍心提出了。


殊不知,对一名货主来说,数目不多,但对于甲来说,合计已达万银元之巨了。甲的第三次行骗又达到目的了。


纵观甲的三次花招,以第一次骗法最稳、第二次骗法最巧、第三次骗法最毒。这三次行骗,共骗得30,000多银元,而且乙也顺水推舟骗得20,000余银元,可谓骗技高超。


乙放火烧屋的方法,虽然甲乙秘而不宣,但可以设想,其中必定经过精心设计,其机关一定异常的灵捷,所以才能一把火便登时延烧屋的四周,使救火的人一筹莫展。

乙在供词中说,这火灾是由于挂在楼梯下的火油灯的残件。所以保险公司不得不信。至于甲,在三次倒闭店铺骗得30,000银元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四处活动,重新开店了。


以上所述,均是些大致情况。“掮客”的种种黑幕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的。“掮客高手”有如此的本领,想同“掮客高手”争输赢,无异于与虎谋皮,自找苦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尽人皆知,可上当受骗者依然层出不穷,不少人并不是没有警惕之心,奈何骗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实际上,一些民国骗术,到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了意义......

古今骗子骗术一脉相通,最基本的思路就两点:让受骗者同情骗子,或者让受骗者信任骗子。


拙文一篇,文笔不成熟,恳望列位看官见谅或赐教。谢谢!

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银元   货主   掮客   商号   多头   通吃   存货   套路   货款   上海   民国   保险公司   货物   店铺   生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