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面对面:网游防沉迷“实名不实人”何解?

近日,南都连续报道了当前手机系统账号认证机制导致的游戏防沉迷“漏洞”:部分品牌手机系统账号一经实名认证,进入部分游戏无需再次认证,已有家长因未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导致孩子偷玩游戏并进行大额消费(点击查阅此前报道)。近年来,各类中小学生偷玩游戏、偷偷大额充值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期“民生面对面”圆桌议事厅邀请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协未保委主任郑子殷律师以及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艳东作为观察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强化监管,化解防沉迷“实名不实人”问题。

未保专家郑子殷:

监护人与企业都应承担起责任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协未保委主任郑子殷律师认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在这之中,监护人是第一责任人,而手机厂商、游戏公司则需要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工作中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辅助。

郑子殷表示,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息息相关,因此父母在尽到监管责任的同时也需要规范自身,做好榜样。手机厂商、游戏公司则可以通过游戏过程随机人脸识别等方式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游戏。但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未成年人人脸数据等隐私安全问题,因此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首要因素还是父母的监管。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郑子殷强调称,单纯希望依靠手机厂商、游戏公司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解决网络沉迷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工作中,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必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数字治理研究员高艳东:

要为孩子创造更多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

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艳东同样认为,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工作中,作为治理主体的社会各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在2021年游戏防沉迷新规落实后,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充值数据双双下降,游戏沉迷问题正在好转。但高艳东表示,统计数据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接触游戏时间在减少。他指出,在落实过程中,由于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再加上手机厂商与游戏公司对漏洞缺乏关注,法律层面存在缺失地带,未成年人依然能够通过游戏租号买号等方式轻易绕开“防火墙”。

“未成年人防沉迷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尽职,共同出力。”高艳东建议,除了监护人应当尽到监护责任外,在社会层面,需要以技术防沉迷,做到“实名等于实人”。手机厂商、游戏公司等企业除了追求商业利益外,还具有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采用算法分析来强化实人认证体系,逐步推行更为缜密的防沉迷机制,对未成年人游戏登录与充值作出更多的限制,如提高人脸识别门槛等。

同时,法律也应跟进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限制。高艳东认为,对违反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定的灰色产业链,如倒卖个人信息、账号等,应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强落实。对于明知对方是未成年人,依然向其租售成年人游戏账号,甚至指导未成年人规避防沉迷监管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高艳东提出,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需要各方协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网络环境。“解决网游沉迷问题的重要工作,是为孩子创造更多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包括体育、户外活动。未来,网络空间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为未成年提供一个更好的上网环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方都能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认知。”

采写:南都记者 魏志鑫 实习生 黄钲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监护人   广东省   广州市   网游   未成年人   研究员   面对面   民生   账号   手机厂商   实名   孩子   责任   社会   技术   企业   公司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