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李克农意外逝世,坊间传言是美国人所为,儿子李伦出面回应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岁月。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革命英雄,他们的动人事迹也不断被人们传颂至今。

但是,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极大贡献,甚至是伟大牺牲,却因为工作身份的原因,始终默默无闻。

他们就是地下工作者,李克农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一生没有带过一兵一卒,却在建国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凭借的就是他为我党地下战线做出的伟大贡献。

他被战友们称为“特工之王”,曾帮助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化险为夷。

逝世后,由于生前的身份过于神秘,他的死因也一度成谜......

1962年意外逝世

在李克农晚年时期,病痛的折磨一直困扰着他。

由于之前长期的高强度谍战工作,使得他有很多小病没有及时就医,最终演变成了顽疾,比如哮喘病。

1957年时,李克农的哮喘病到了最严重的阶段,他每走几步就会上气不接下气,或是咳嗽个不停。

有一天,李克农像往常一样从办公室离开。

他出办公楼的路途中,必经一段十几阶的高台阶,没人能想到这竟成了李克农最大的安全隐患。

当他台阶下到一半时,突然开始剧烈得咳嗽,可他没有停下脚步,反倒是继续踉踉跄跄地下楼。

谁料,他一个不小心使得左脚踩空,身体立刻失去平衡,向一侧摔倒,后脑勺重重地磕在了台阶上。

这场意外,当场就导致了李克农突发脑溢血。经过医生一个昼夜的抢救,才总算是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样的情况下,李克农就应该长期住院接受观察了。

连周总理都劝他放一放手上的工作,先把病给治好。

可李克农却始终心系着自己的工作,他总说:

谍报工作错综复杂,后继的年轻人还需要多磨练才能上手,所以自己不能倒下。

就这样,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可是,一个噩耗的来袭,再次对李克农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创。

1961年1月,李克农的妻子赵瑛不幸逝世了。

痛失结发妻子的李克农悲痛欲绝,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病情复发,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

从这时候起,李克农便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和他一个病房的是陈赓和粟裕。

这三个老战友住在一起,每天都能聊聊工作上的琐事,聊聊战斗往事,也聊聊曾经兵营里发生过的趣事。

有说有笑的,这让李克农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就又迎来一次打击:和他一个病房的陈赓,于1961年3月去世了。

妻子和挚友的相继离开,彻底击垮了李克农的身体,他的病情开始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

1962年2月9日,在经历了数年病痛折磨后,李克农逝世,享年63岁。

他的病逝,是全党全军全国的重大损失,周总理、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都来到了医院,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在仪式上,周总理说:如果没有李克农,就没有如今的自己。

董必武则将李克农比作“秦汉之李左车,太宗之房玄龄”,以此赞颂他劳苦功高又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一生。

回顾一生鞠躬尽瘁

李克农的一生,是潜伏的一生,无名的一生。

1899年,李克农出生在安徽芜湖市。家庭条件还算优渥的他,从小就接受着最先进的教育。

15岁时,他升学至圣雅教会中学学习,这里不是普通的学堂,更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起源地。

在这里,李克农耳濡目染了革命思想,树立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从1918年开始,李克农便开始逐步参与革命工作。

他先是发表文章,痛斥强权、痛斥专政,极力反对奴性教育、礼数教化。

这些先进思想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安徽省的青年学子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26年,李克农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李克农完全是因为革命信仰而秘密入党的,因为那时,他还在国民党内任有一定职务。

后来,安徽地区的国民党右派分子,策划了一场反革命事变,提出要抓捕当地我党支部及共青团内的40多名骨干。

知道消息的李克农冒着生命危险,提前组织同志们撤离,最终40多名同志得以幸免于难。

从这时起,李克农对于地下工作的能力逐渐显现出来,从此,他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谍报工作。

很快,周恩来将李克农派遣至上海,与钱壮飞和胡底三人组成“三杰”,开始进行宁沪地区的地下工作。

这期间,李克农多次获取关键情报,保护了党组织和无数同志的性命,他的机敏过人,也获得了中央的嘉奖。

周总理之所以在李克农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说:“没有李克农,就没有如今的自己”。

是因为李克农曾经多次帮助周总理化险为夷。

其中有一次,在国共合作期间,有一个叫康泽的国民党人,声称是周总理学生。

想要为周总理摆一桌谢师宴,一起熟络熟络师生感情,再聊聊过往的趣事。

这个名叫康泽的人,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一直追随蒋介石,和他情如父子。

也就是这个人,在当年国民党“剿共”时,喊出了那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

他大肆追杀共产党员,破坏党组织建设,还假借共产党人的名义四处祸害百姓,无数人都对他恨之入骨。

可想而知,这场谢师宴分明就是一桌“鸿门宴”。但就是这样一桌“鸿门宴”,周总理却没有办法拒绝。

因为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和国民党接触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李克农察觉到了周总理的顾虑,便提出和他一同前往,周总理同意了。

在宴席上,康泽一股脑地把奉承的话说完了。

他一句一个恩师,一句一个感谢,一句一个祝愿,使得周总理都感到场面有些尴尬了。

紧接着,康泽又开始拉着同桌的黄埔学生们轮番向周总理敬酒。

一边敬酒,康泽一边大谈国事,和周总理赞颂国共合作的伟大成就。

这一切都被一旁的李克农尽收眼底,他清楚的知道,康泽这是想要将周总理灌醉然后套话,没准这屋里被装了监听设施。

但是李克农却并没有为此担心,反倒是在心里窃笑康泽情报收集工作的粗糙。

因为但凡是和周总理共事过的人,都知道周总理的酒量可谓“一人能顶半边天”。

无数杯酒下肚,周总理依然泰然自若,而桌上其他人早已东倒西歪了。

宴席的最后,康泽醉醺醺地拉着周总理和李克农一起合照,周总理实在不好拒绝,就同意了。

随后,照片底片被送去了照相馆冲洗,宴席也随之结束,李克农将周总理送到住处后就离开了。

可在回去的路上,李克农心中总有一丝焦虑。

他总觉得今天这场“鸿门宴”实在太顺利了,这并不像国民党的作风。

突然,他拍了拍自己的脑门,想到了最后的那张照片。

他赶忙来到照相馆,对老板说想要检查一下底片。

拿到底片后,他假装对着门口的灯观察底片,实则趁老板不注意,一个手滑将底片摔个粉碎。

照相馆老板赶紧出来,看到破碎的底片,惋惜地说:“这照片洗出来肯定很好看,太可惜了。”

李克农也装作一脸愁容顺着他的话说:“哎,真是可惜。只能再照一张喽。”说完便转身离开。

果然正如李克农预料的那样,康泽打算将那张照片登报,然后污蔑周总理与国民党高层私交甚密,从而破坏我党的内部团结。

当他第二天兴高采烈去取照片时,才发现一切算盘都被打破了。

而这次的事件中,李克农机智地化解了难题,保护了周总理的声誉。

不仅是周总理,毛主席也曾受到李克农的保护。

1949年4月,毛主席从西柏坡转移到了北平。由于毛主席喜欢清净,于是秘密住进了香山上的一座住宅。

为了确保安全,当时负责北平防卫工作的李克农,携带大队人马开始对香山实行全方位的检查。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查竟真查出了一个大隐患。

原来,在毛主席即将入住的房子附近,有一家尼姑庵。

当工作人员对尼姑庵排查时,发现了一个藏在空水缸里的炸弹!

李克农赶紧率人处理炸弹,并且对尼姑庵里的人逐个审讯,最后查出这是一个反动派特务化身成尼姑藏在这里的。

将该特务抓捕后,本来事情到此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李克农却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那个特务为什么要把炸弹藏到香山?

如果是为了攻破北平城防,香山距离主城未免太远了些;

如果是为了毛主席而来,更说不通了,毛主席到香山是秘密转移,而且是临时起意的,怎么会提前就做好如此部署呢?

带着疑问,他开始对北平城内所有可能带嫌疑的人和事进行排查,最后在傅作义的警卫团找到了线索。

傅作义投降后,只留了一个警卫团。据李克农了解,这个警卫团曾经都是在国民党享有丰厚俸禄的。

于是他对其明察暗访,发现了警卫团中有两个营,从营长到士兵都在抱怨生活窘迫。

而更巧的是,其中一个营还恰好负责香山基础建设的修复工作,可能就在那时得知了毛主席要来香山居住的消息。

李克农想:既然他们都能做到暗置炸弹,就一定还有其他计划。

于是他在毛主席的住处附近秘密增派了大量士兵,并且提前告知毛主席可能会有的危险。

很快,李克农的猜想再次印证了。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他所提到的那两个营发生兵变,直逼香山。

而早已做好防备的香山警卫可谓是瓮中捉鳖,很快就将叛兵一举俘获了。

周总理和毛主席的两次化险为夷,都是凭借着李克农的机敏警觉,而这也都是李克农情报工作的能力体现。

死因成谜

但李克农逝世后没多久,他的死因竟然成了一个谜。

因为他生前的工作内容大多是保密的,所以李克农的事迹鲜为人知。

老百姓都知道他是中国的一位悍将,却不知道他的将才都用在什么领域。

于是,李克农自身带着的神秘感一直深藏在老百姓的心中。

他逝世后,老百姓们不知道死因,都纷纷猜测,说这是美国人所为,说是他们给李克农将军下了慢性毒药。

这样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在老百姓心里竟成了真的了,所有人都对此十分坚信。

其实有这样的说法,倒也不难理解。

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多次谈判中,美国人确实吃了李克农不少苦头。

他们甚至还曾公开表示,李克农是美国中情局的“一生之敌”。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帷幕,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跨越鸭绿江来到战场。

他们冲锋陷阵,不畏强敌,为赢得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快,战争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阶段,就是谈判阶段。

两方在这时是一边打一边谈,因此谈判内容和谈判输赢也成了战争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而这样的重要谈判,我国当然是要派出一位最具实力的谈判专家。

大家在商议人选时,毛主席果断地说:“李克农行!他合适,绝对合适!”所有人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李克农接到任命,立刻从外交部找出近三十人,组成了谈判代表团。

在与美军谈判时,美军的态度十分傲慢,观点也总是摇摆不定。

但李克农没有被此影响,他依然镇定自若,耐心地和美军进行协商。

在面对美军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也毫不畏惧,据理力争。

当时,谈判双方为了确保安全,商议在双方谈判代表团的车辆上,插上统一的、颜色鲜明的旗帜,以作警示。

对此,李克农提议插上红旗,红色鲜艳醒目,并且朝鲜半岛绿色植被多,红旗更容易被识别。

但这立刻被美军驳回了,他们认为红旗是我党的标志,这令他们有失颜面,最后他们提议插上蓝旗。

对此,李克农笑着说:

“我不是吓唬您,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据我了解他们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见了蓝旗就开炮,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用多说了吧。”

他的话果然吓住了美国人,但对方还是不依不挠,又说要使用白旗。

李克农这次更是直言不讳:“白旗?这么说,你们美国方面是决定举白旗投降了吗?”

他的话一出,让在场所有美军的脸上都面露难色,场面一度尴尬至极,最终双方决定听取李克农的意见使用红旗。

像这样的谈判还有很多次,在中美谈判期间,双方共组织大规模会议58次,小规模会议730多次,耗时近750天。

在这段时间内,曾经傲视群雄的美国谈判队,也在李克农这里被耗尽了精气神,失去了原有的自信。

最终在李克农的努力下,谈判终于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美中情局将李克农视为了最令他们咬牙切齿的敌人。

不过虽然美方与李克农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前嫌,但是当时我国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决不可能发生所谓的美国阴谋。

归根结底,这也都只是无根无据的猜测罢了。

当这些坊间传言传到了李克农的儿子李伦的耳畔时,李伦意识到不能再让谣言四起了。

于是,他站出来公开解释:

“父亲李克农是由于脑组织软化,最终抢救无效逝世,所谓的美国阴谋论并不属实。”

就此,老百姓对李克农死因的猜测风波才得以平息。

结尾

李克农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作为地下工作者、情报工作者,他深知自己的成就可能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被人民所传颂。

但他并不在意,反而更积极地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正是有像李克农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前辈,才有了我们安定祥和的新中国。

他对祖国的贡献,理应被后辈永远铭记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北平   香山   尼姑庵   国共合作   白旗   鸿门宴   坊间   底片   死因   美国人   美国   警卫   国民党   传言   美军   老百姓   儿子   意外   战争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