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古镇待君游-沿河思渠镇打造临江旅游码头

一江流水、两岸碧绿、三峡灵秀、四季如歌。一幅“奔腾乌江、千年古镇、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正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古镇徐徐展开。

思渠古镇因江而生,因水而发,因滩而建。过去,乌江山峡险滩密布,两岸时常响起纤夫号子。思渠码头作为黔渝商货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商贾云集,往来船只络绎不绝,是乌江沿线最繁荣的码头之一。

2007年,由于水电站建设提高了上游水位,古镇码头沉睡江底,乌江航运按下了暂停键。

2021年11月16日,贵阳港开阳港区14艘500吨级标准货船运载6800吨磷矿石北上长江,贵州省乌江水运吹起了“复苏”的号角,“黄金水道”重现活力。

如今,“险滩”变“新滩”。随着乌江水运复苏,码头提级改造建设、打造千吨级航运港口、聚焦旅游产业打造旅游码头……思渠镇充分利用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工作的优势,大作“江湖文章”,把“复航”和“发展”摆在了首位。

打造古镇新码头 涌动活力旅游带

走进这座临江古镇,一幅典雅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这里有一条长达两公里的土家民族风情小街,整座古镇上曲折幽深的石板街和临江而建的土家族吊脚楼更是相得益彰。

“思渠坚持党建搭台经济唱戏,促进旅游品牌提升、古镇功能优化、旅游经济繁荣、文旅融合发展的‘1+4’联建模式,着力打造乌江特色旅游小镇。”思渠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素霞介绍,社区围绕古镇进行风貌打造,提升古镇品位,接下来将投入100万元建设一座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民宿酒店,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现在来我们小镇旅游的人多了,一个月可以赚一万多块,游客都喜欢吃荞面,荞面从河对面酉阳县运过来,方便得很!”冉小云是古镇一家面馆的老板娘,乌江断航之后,一家老小搬到了外地奔波生计,但听说去年航道复苏了,加上古镇旅游的势头向好,便又回来合计着做点生意。

千年古镇,文旅相依。带有传统门楹文化、花灯、傩堂戏、哭嫁歌、打渔歌、摆手舞、茅古斯舞等特色民俗文化的门楹文化示范街和土家民俗文化体验馆闪亮登场。乌江鱼、竹子菌、河虾、浑浆豆花、腊肉、土蜂蜜等特色生态美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文化一条街、民宿一条街、小吃一条街正在铆劲蓄力。

走出古镇,驱车18公里来到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场生态与文明的对话在此展开。被誉为“乌江精灵”“喀斯特隐士”的黑叶猴就栖息于此。还未走进园区内,我们在入口处便瞧见了五六只黑叶猴在树梢上嬉戏打闹的场景,村民在日落时分闲庭信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思渠社区上庄村,有一处黎芝山峡风光。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滩右有黎芝光焉,故名。”乌江山峡最为美丽的一段当属黎芝峡。峡岸奇峰突起,巨石嶙峋,景致万千,有霸王谷、佛指山、金鸡岭、回音壁、仙女望夫等奇观,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乌江长碧带,九曲绕苍山。如今,诗意的乌江在思渠有了更妙趣横生的玩法。夜观土家小镇的光影变幻、古纤道的沉浸式体验,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黎芝峡的妩媚多姿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古老的乌江在思渠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这里山美水美,风景如画,而且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这趟旅程没有白来。”来自重庆的刘钰珏一家人来到思渠古镇,赏美景、坐游船、吃美食,玩得不亦乐乎。暑假到来,景区又迎来了一波旅游小高潮。如今,这个古朴的临水小镇,因乌江的复航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实,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古镇不仅有如画的风景,独特的地理位置更让它成为了革命时期的“英雄码头”,这里是红三军入黔的重要节点,当年贺龙和关向应两位红军将领带领红三军,从彭水西渡乌江进发黔东,于1934年5月14日进入沿河,在银池坝整修后南上攻占沿河县城,后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在这里上演。

古朴与创新的碰撞、静谧与变幻的碰撞、端庄与灵动的碰撞,熠熠生辉,令人沉醉。就这样,在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之间,思渠这座临江小镇愈发生态宜居。

构建古镇新意象 开启过江新体验

“我从小就经常在这里坐船去外婆家,对这里很熟嘞。现在这个码头大变样了,湿地公园也修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思渠码头等渡船的杨大姐说。

杨大姐口中提到的码头是“千里乌江党旗红·碧水蓝天炼丹心”党建联建思渠码头维修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32.12万元,拟建100客位,客运泊位两个,占用岸线长约200米,并以现有思渠码头为中心,将空间向陆域、水域拓展延伸,从功能、服务、景观、空间等方面提升改造,扭转原有思渠码头的陈旧形象,构建崭新的古镇意象。

白日千帆过,夜卧听桨声。对于久居在思渠码头小镇的安荣成来说,这是儿时回忆里最美好的场景。安荣成是思渠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也是镇上的老人了,回想起往日老码头的盛景,他感慨万千。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思渠码头一直都是乌江水运的重要中转站。”安荣成介绍,从老码头到沿河县城,大约有29里水路。码头水面宽阔,每天都有三十余艘货船经过或在此停靠,船上运着盐巴、布匹等各类生活物资,一到年关,场面更盛。

黔地不产盐,所用食盐均为巴蜀湖盐,经乌江水运入黔,因此我们方言又将盐称作“盐巴”。旧时,思渠码头就是巴盐入黔的重要节点,盐船抵达思渠码头后卸货,改陆运分送务川、德江等地。同时,思渠也是黔地货物外销的重要集散地,如德江、务川一带所产的桐油、乌桕、茶叶等就经思渠码头出黔。

“以前运输巴盐的是像歪板船、舵笼子船、牯牛船那类木质船,现如今航运复苏了,码头正在升级改造,以后运载盐巴的可以是500吨级的货运船。”安荣成说道,随着乌江水运的全面复苏,能有效降低物资运输成本,促进乌江这块“福地”的经济发展。

如今,思渠码头换新颜,险渡变通途,有马力足、载量大、安全快捷的机动船只摆渡,机器欢唱,客流畅通!

百年文明、千里乌江诗意流淌。作为一座千年古镇,思渠积淀着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码头文化、船舶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孕育着土家风情的淳朴古朴,这里的人对于“船”有着特有的依赖,对于“江”也有着独特的精神寄托。

“有山有水有船有人,是我梦想中的画面,借助党建联建这样的平台,我们这个古镇‘活’起来了,江水越来越绿、游客越来越多、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思渠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素霞说。

经历千百年,越是沧桑,越是坚韧,当地人说这就是令人钦敬的纤夫精神。伫立于岸边,思渠古镇的文明神秘悠远,党建联建的步伐铿锵有力,江上逐浪的人儿焕发抖擞……

放眼百年,久久为功,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正在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密码”,势必让乌江文明在发展中永续永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临江   乌江   古镇   码头   土家   旅游   沿河   水运   党建   小镇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