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新进生”安徽

回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特别是2012年以来这十年,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了“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在其中得到了很多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

长三角一体化的安徽

早在198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时,上海经济区就提出推进区域一体化。自此,区域一体化在长三角地区讲了30多年,也推行了30多年,但始终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

到安徽全省加入长三角后的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就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不同寻常的。

安徽东临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前与江苏同属江南省,历史上就与沪苏浙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战略,安徽抓住机遇,从1980年起,开启了与沪苏浙开展横向联合的新阶段,为融入长三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0年初,在纺织工业部的支持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商请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纺织行业开展技术协作和经济联合,请上海有关企业对口支援安徽的纺织业,并联合兴办纺织企业。当年9月13日,上海市派出75人的帮促队,先对合肥市的6个纺织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技术帮促,后又分赴淮南、淮北、宿县、蚌埠、滁县、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地市。

从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开始,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探索阶段。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安徽积极呼应,作出“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重要决策,主要是沿江城市先行一步,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的商贸港口为重点,加大开发开放力度。

省会合肥作为近江城市,于1998年在全省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的重要决策,兴办经济开发区,面向苏浙招商引资入驻,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马鞍山、滁州两市与江苏毗邻,也加快了融入江苏及南京的步伐。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

2002年5月,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来安徽考察,签订了两省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达成了140多个项目合同,并成立了“安徽省浙江企业家联合会”,安徽与浙江的合作由毗邻市县向全省拓展,重心也向企业界下移。

2003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七届四次全会,正式作出全省“融入长三角”的决定,同年9月,安徽两次组团走访沪苏浙,合肥、马鞍山、滁州、芜湖、淮北等市与江苏省南京、苏州、徐州等市达成多项合作协议,更多的企业唱主角,全省“融入长三角”进入了新的层次。

2005年以后全省进入东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延续到2014年。

安徽与苏浙毗邻市县的全面东向发展。安徽有7个地级市、23个县(市、区)与苏浙毗邻,是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

2005年6月,省委首次在与浙江接壤的宁国市召开了“加快毗邻苏浙地区发展座谈会”,23个与苏浙毗邻县(市、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出席,就全面东向发展达成了共识。

2008年中央指出“安徽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肯定了安徽的东向发展。接着,国务院于当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把安徽纳入泛长三角。

由于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与分工,特别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独特优势,经过安徽的努力,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定位皖江城市带为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安徽行政地图

这是安徽的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标志着安徽东向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皖江城市带包括安徽沿江的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和近江的合肥、滁州、宣城全部及六安的部分地区,共59个县(市、区),是安徽省的经济发达地区。

在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入高潮期。

在皖江地区的带动下,皖北、皖西、皖南地区也注重发挥相对比较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东向发展已向全省拓展。

经过30多年融入长三角的探索与积累,安徽已逐渐具备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强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标志安徽部分地区已进入长三角。

自此,安徽省主要领导便作为正式成员,参加并轮流主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由融入长三角迈入到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群

随着安徽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城市的增多,2016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颁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的区域布局,“一核”为上海,“五圈”为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2019年后又加了上海都市圈),“四带”为沿江、沿海、沪宁合杭甬、沪杭金四个发展带。这个布局显示,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等8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于是,2018年4月,铜陵、安庆、池州、宣城等4市同时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2019年10月15日,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9次会议上,安徽其余7个地级市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也全部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员。

至此,安徽全省加人长三角,完成了由部分地区融人长三角到全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演变历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军。

安徽承东启西、连北接南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安徽在经济地理和国家战略布局两个方面,都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有密切的关联。

从经济地理看,安徽与沪苏浙同属长江下游地区,但又是中部六省唯一与江苏、浙江毗邻的省份,上海在安徽也有“飞地”;从国家战略布局看,安徽在国家四大板块区域规划布局中是中部省份,但在国家城市群战略布局中又是长三角省份。

在新时代,这种双重区位特征更加凸显了安徽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强化了与“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关联,更具有战略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沪皖两地深化合作交流创造了更大空间与机遇。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跨区域合作打破了原先的行政壁垒,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要素流动,提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引擎”能级。

在国家层面的统一谋划下,安徽携手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合肥、上海张江“两心”同创,加快推进19项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中国科大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安徽   东向   池州   马鞍山   安庆   芜湖   上海   全省   国家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