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晚不流汗水”,说得有没有道理?

自盘古开天地,就有了混沌世界,上有天,下有地。慢慢的有了花鸟虫鱼,有了人类。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社会,一步一步的转化,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到会使用工具,再到形成语言,学会用文字记录等等。人类也是从一步一步的摸索中成长,慢慢寻找到适合我们自身的一些准则。就如关于养生的俗语“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晚不流汗水”,就来源于古人对人体的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于养生关注度越来越高。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十几二十岁的青年,很多人都汇入到养生大军当中来。那么古人的这句俗语“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晚不流汗水”,到底说得有没有道理?

一,晨不吐口水。

晨,也就是清晨,也就是我们刚刚醒来,起床。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吐口水。那么,古人之所以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这就要说一说古人的文化理念,在古人眼中,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与阳来解释。就如天为阳,地为阴,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用阴与阳来解释。人也要遵循阴阳的关系,要与周围的阴阳形成一定的平衡。不可以阴阳失衡。在邵子《观易吟》中: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意思就是每个物品皆有生命,都具备乾坤(也就是阴阳)。人体也是如此,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身为阳,下身为阴。人要保证身体阴阳调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我们人类,清晨起床之前,都是在睡眠中度过。也就是从夜晚睡到早晨,夜晚为阴,从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是阴衰阳升的一段时间。我们人体也是如此,从子夜这个时候开始,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当人们经过一晚上的睡眠休整以后,我们的身体逐渐恢复到最佳的状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阳气最为充足的时间段”,这时要懂得巩固阳气,不要让其流失。也就是固本培元。古人就认为,肾为阳之根本,清晨也肾气最饱满的阶段。将口水咽下去能滋补精液,调理肾气。口水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益处。所以,在清晨这个时间段,古人不提倡吐口水,这样会导致阳气流失,影响到我们的身体。

二,午不泄精水。

午,自然就是正午时分,这个时候是天地间阳气最充足的时候。可我们人类在经过一上午的劳作,运动以后,身体的阳气或多或少的有所损耗,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有疲惫之感。这个时候的人们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将流失的阳气补回来。尽量少做损耗阳气的事情。比如剧烈运动等等。我们在除了进食补充身体所需之外,我们的身体也应该适当的小憩一会儿,把我们的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人在吃完午饭以后,会有困顿的感觉,是因为我们身体的血液流向胃肠消化器官,参与到消化吸收中来。如果这个时候剧烈运动,就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受损,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应该适当的休息一下,给胃肠充分的蠕动空间。

三,晚不流汗水。

现如今,很多人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纷纷加入锻炼大军。尤其是每到晚上,那简直就是城市和农村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一个个运动的精灵在广场,公路边,公园尽情的挥洒着汗水。或许就是因为,只有晚上的时间最为充裕,不必为上班,孩子上学而劳神。既能生活,工作,学习三不误,还能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古人为什么却说“晚不流汗水”?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古人认为,到了晚上,人体的阴气开始增多,反倒是体内的阳气经过一天的消耗,已经损失的七七八八,这个时候就不该再做剧烈的运动。不要让身体当中的阳气再流失。很显然剧烈的运动,会导致阳气流失较多,人们即使睡一晚,也无法令阳气达到饱满的程度。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寒气逼人,如果这个时候出汗,就会容易导致寒气侵入我们体内,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晚不流汗水。是古人总结的修身养性的经验之谈,很多时候对我们现代人同样有用。我们应该从古人的养生理念当中悟出一些适合我们现代人的养生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阳气   俗语   现代人   阴阳   剧烈   古人   清晨   道理   也就是   晚上   身体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