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助惠州企业突破关键技术,预计带动2.3亿元研发投入

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惠州市聚焦“2+1”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一批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打通发展的“堵点”。

据统计,截至11月底,惠州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53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5亿元,同比增长47%;技术交易额达17.8亿元,同比增长41%。今年,惠州还向896家企业发放研发后补助3000万元。在此带动下,更多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为惠州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集聚了更多创新动力。

入榜项目立项金额达1100万元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技术难题,有一些凭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一大批技术成果却“束之高阁”。如何利用好现有技术来解决企业难题,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

去年以来,惠州市为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出了惠州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去年,惠州公布了首批8个“揭榜挂帅”项目,最终有11个揭榜方案入选,带动企业1.8亿元研发投入。

今年,惠州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申报方案。申报对象为在惠州市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2021年度营业收入须超过1亿元,并要求项目研发成果能率先在本企业落地应用。

记者从惠州市科学技术局获悉,2022年度惠州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名单已公示,此次支持的项目共有5个,立项金额达1100万元。 这5个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双碳技术、石油化工与新材料、电子材料、智能终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榜单位均为惠州市重点企业,揭榜单位有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

据了解,“揭榜挂帅”项目针对惠州市重点产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重大需求,向社会发榜公布征集揭榜方,揭榜项目经评审后将择优予以经费支持。

惠州市科学技术局规划发展科负责人周微介绍,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揭榜挂帅”仍然聚焦惠州市重点发展的“2+1”现代产业体系。但在具体细分领域,今年的侧重点和去年的有所区别。比如,新型显示是去年重点支持的方向,今年就不再设置这个方向了,而是聚焦通讯和网络方向,尤其是和智联汽车产业相关的领域。在石化产业方面,今年着重支持精细化工方向。

从资助情况和研发费来看,今年市财政对“揭榜挂帅”的资助额度单个项目最高达400万元,而每个项目预计的研发费都比较高,多个项目达3000万元,预计总共可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费达2.3亿元。

多渠道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抢占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端,企业纷纷砸重金引人才、搞研发。近日,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落成,它投资20多亿元建成,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化学能源研究基地。这将为该公司打造“核心引擎”,乃至推动惠州培育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惠州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的共识,这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近日由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广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中,TCL、亿纬锂能、九联科技三家重研发的惠州科技企业入榜,成为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案例。

惠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市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模式,努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比如,出台《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暂行办法》,着力打通政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截至11月底,惠州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53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5亿元。

同时,今年,惠州市科技局还出台了《关于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和扶持的办法》,对孵化载体每培育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培育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万元奖励,整体引进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万元奖励,鼓励孵化载体加速育成。目前,惠州市共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众创空间30家,累计孵化企业1783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在此期间,惠州连续多年举办“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惠州)等赛事,通过打造创新创业赛事品牌展示优秀科技成果,集聚创新创业资源。

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2020年开始,惠州市实行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基础上,可按照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获得市财政补助。该政策实施后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2022年惠州市共补助相关企业896家,发放补助金额达3000万元,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案例

欣旺达相关项目有望优化现有产品

去年,惠州公布了8个“揭榜挂帅”项目,最终有11个揭榜方案入选。根据惠州市科技局掌握的情况,目前这些项目进展比较顺利,接下来相关企业将加快成果的落地,早日实现产业化效果。

在这8个项目里面,“高功率长续航混合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来自欣旺达。该项目周期3年,由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揭榜,目前各项研究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欣旺达主营业务为电芯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是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当前,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如何凭借核心技术拓展市场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关键。欣旺达惠州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高功率产品线总监陈栋介绍,随着汽车排放标准的提高,以及运营和租赁市场的发展,混动市场会迎来快速增长的机遇。欣旺达结合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研判,认为迫切需要开发下一代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电芯,其整体性能须优于日韩头部企业同类型产品。

陈栋解释,企业搞研发要考虑成本和周期,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技术难题。虽然公司自身研发实力也很强,但综合考虑还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效率更高。因此,公司决定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完成这个项目。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研发机构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较快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多赢的效果。

声音

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龙达峰:

应用型高校要探索科产教融合的路子

产学研合作,一头连接企业,一头连着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市场导向型的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惠州正在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作为惠州本土高校,惠州学院如何推进两大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合作?

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龙达峰认为,惠州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产业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但产业的高端化从根本上看需要创新人才。作为惠州本地的应用型高校,惠州学院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着眼于大湾区深度融合以及惠州发展“2+1”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景,从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力。

以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它直接面向电子信息等产业服务,近几年拿了两个省科技奖,和大量企业开展了合作。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走科产教融合的路子,进一步加强“控制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紧密对接。

具体而言,惠州可以探索高校和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的作用促进技术合作,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检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企业的一部分技术难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龙达峰认为,当前,各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应用型高校,惠州学院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并充分利用“双区”发展的机遇,为自身发展和产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记者】刘光明宝

【通讯员】惠科宣

【作者】 刘光明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惠州   惠州市   产学研   企业   关键技术   重点   高校   产业   项目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