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吧闲语2:如何与疾病相处

01

疾病是“弹簧”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祥。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这段很多人熟悉的文字,摘自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因为他一生大半时间是在生病。

身体好好的时候,似乎很难格外挤出点时间,沉思一下如此彻底的病隙领悟。人一旦在病中,最强烈的念头就是尽快好起来,即便当时怀万念俱焚之慨,心想只要没病以后干什么都行,但病一好一切痛苦烟消云散,又懒得再去感悟了。“好了伤疤忘了疼”,多么痛的领悟!

人这一生,难免有个七病八灾的,如何与疾病相处就成了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功课。

小时候,生病了,大人会打打气:“疾病像弹簧,你弱它就强”。长大了或许觉得这是哄小孩子的“鸡汤”,细想一下,其实道理还蛮深刻的。疾病是“弹簧”,亦非唯心之论,“弹性”来自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即如何对待疾病,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是有很大弹性的。

在古人眼里,“疾”与“病”是有别的。从“疾”字起源看,从矢会意,最初大约与人体中箭相关,泛指外伤类、浅表的、初期的、偏急性、轻微的病,若说“疾入膏肓”就不通了;“病”则是疾的加重,从病情、病因、病位、病势诸方面皆有所别于“疾”。“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后世也多是疾病不分一体并用的。

从“病”的字形看,其内为“丙”,属天干第三位,五脏主“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医经《素问》云“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汉字是复杂的表意符号,有时包含意想不到的信息,“病”字是否提示我们人体的这一切“异常”均与“心”有所关联呢?

众所周知,心乃意识的大本营。医学关注的是生理症候,客观具象,其细已甚,对症下药。而心理对生理反应的解读则是另一回事,可轻可重、可积极可消极、可坦然可焦虑,虽然不能随心所欲,但有一个很大的弹性区间,以至于无论什么地位、何种情境下人皆可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当然,“弹簧”也是有极限的,超过阀值就会崩断。有些病患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比如癌细胞与肌体健康细胞的殊死较量,在癌症晚期会让病人苦不堪言无法忍受,甚至唯求一死得以解脱。不同境况不宜同时而语,当身体在不住地打冷战、颤抖、哆嗦成一团时,生理反应碾压了人的脆弱情感,理性意志的力量实在难以抗拒。此情此境的各种异常选择和举动,需报以同情之理解。怎好再相劝呢,你行你试试。

不过,确有超常意志者,承受耐受力从未见底,似乎蕴藏无限可能。无数前人先贤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人所不能承受的,最后无非是死亡,而死亡也是一种承受。人的确是世上最奇特的苇草,高贵与脆弱都在这里。

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之光,身体力行地向世界宣示:只要走下去,总会有路;迈出一步,路又延伸一步。

02

病毒的“温柔”

有病不当回事,好吗?起码辜负了人之为人的认知秉赋。

认知,或信息反馈系统,是人类较一般动物的高级之处。患病时,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并不完全吻合,因为担负的功能不同。生理症状好比是身体发送的信息,可以视为是一种提醒。比如“疲乏困倦”,就是告诉你体内免疫系统开战了,应多加休息储足战略物资;“浑身酸痛”则是显示肌肉细胞正在与病毒较量,能量处在战时调控状态;咳嗽,不过是试图把入侵的病毒细菌咳出来,驱病毒于口鼻之外的自我保护程序;发烧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菌感染的生理应激反应。人的认知若把这些视为“痛苦”便倍感痛苦,若认知为这些只是客观的生理现象,自然就会好受一些。

按照信息系统的观点,意识、认知、情绪反应,本是人体预警机制,提醒人类要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治。若失去疼痛等意识反馈,开水烫伤了皮肤、冬天冻掉了耳朵都没知觉,显然不利于个体生存;但全不当回事,又何苦进化出人类意识呢;若太当回事,忘记了初心,则反受其殃。理性而言,冥冥中人类进化出认知能力,不确定就是为了帮助人类主宰地球或升入天堂的,也应该不是为了让人类痛苦的。还是有得选。

人是身与心的复合体,病也大致分为身病与心病两类,生理上的病与心理上的病有不同的致病机理和诊治方法,心病还须心药治嘛。但作为人,身心密不可分,无论什么病都与心脱不了干系。这也是心理学之所以存在且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原因。

认知影响甚至决定情绪,情绪有正负之分。所谓正面情绪,大多是利于发掘、释放能量的,表现为淡定的、开心的、积极的、畅快的、乐观的;负面情绪则以耗散、阻隔能量为本,纠结着,焦虑着,悲愁着,憋屈着,抑郁着,陷入这样一些情绪中,只能是加重病情而无益于疗治,甚至成为痛苦和疾病的来源。

当然,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一些看似消极的情绪或许源于远古祖先的生存、逃生动机,有时稍微迟缓一点未必是坏事。而且凡事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持续忧伤的情绪,可能提供更多时机促使你深入自省思考,从而找到人生新的方向。

抗击疫情,既是人与病毒的较量,也是身与心的协调。跟病毒同样可怕的,是病态情绪。在一些特殊时期,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似有一种无处可逃、无计可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无助感在漫延。了解认知对于情绪的影响,就可以试着管理情绪,不致沦为情绪的奴隶而不自知。

正确认知管控情绪,在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的抗争中,就可以做到身心合一同向而行。抗着抗着,再凶神恶煞样的病毒也会弱下来了。

善意的人们期望病毒伸出“温柔”的橄榄枝,可以确定的是,病毒是从不会为人类着想的,“温柔”只是它的生存策略。病毒不会温柔,但我们可以对自己温柔些,特别是在病中,更不可让情绪消耗能量,占用免疫系统本就紧张的资源,自损三百,帮了病毒的忙。

人生,不舒服和舒服从来都是如影随形,健康也正是相对疾病而言的。即便悲伤像一条河,只要流动就有转机,流着流着就过去了。佛曰“烦恼即菩提”,无病非人生,算是刨到根了。

03

鼻尖上的防线

打仗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抗疫也需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些天天见又不通话的敌人。

按照人择原理,人类自带主角光环,好像地球一开始就是为人类而降临。

病毒呢,最大个也不过人类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且始终靠着宿主为命。但病毒来头却不小,论历史之长,它可谓最原始的地球“土著”,生物史首先是病毒史;论数量之巨,病毒首屈一指,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病毒的踪迹,人类确实是生活在病毒的海洋;论能量之强,简陋至一件蛋白质外衣包着点DNA的病毒,平时无法独立生存,悄悄地过日子,而一旦刷起存在感,谈笑间,一时感染生灵无数。

人类躯体,除了承载意识生态,也是众多微生物的栖息之地。鉴于病毒的强大变异能力,随时可能带来致命的威胁,遂成为高悬宿主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病毒自始至终无法离开宿主生存,“聪明”的病毒不会把宿主搞死,但为了跟宿主身上的其它病毒争地位争资源,好勇斗狠变异逞强又必然会伤害到宿主。博弈的最好结果就是病毒与宿主之间达成某种默契,大家都有得活。这种爱恨纠缠的复杂关系,也成为生物圈演化的强大推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确实很牛,当下也找不到人定胜天的地球法则或宇宙原理,但束手就擒从来就不是人类的选项。

自从科学家解读了“自私的基因”,好像这玩意也能像人一样思考。然而,逻辑可能是反的,正是基于原始生命诸功能(包括信息反馈)才慢慢进化出人类“意致”能力,是人比自私的基因多走了几步,而不是基因向人看齐。谁搞死谁都不可能,消灭不了就好好处,共存就要想出共存的法子。

人类在与病毒漫长的较量中,进化出地球迄今最先进的免疫系统,起码到现在彻底攻破它的病毒尚未出现。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都快进腊月了,春天还会远吗!

最后分享一个彩蛋。《参考消息》(2022·12·9第11版)刊登了一篇“科学家找到冬天易患感冒原因”的资讯。细菌和病毒全年都有,为什么冬季人们更容易患上流感以及现在的新冠肺炎?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冷空气本身会损害鼻子中的免疫反应。事实上鼻腔内温度只需降低5摄氏度,鼻孔内数以十亿计对抗病毒和细菌的细胞就会被杀死近50%,所以专家说“戴口罩不仅能让你避免直接吸入病毒,还像是为鼻子穿上毛衣”。

人身上还真是没废品啊,原以为鼻涕(细胞外囊泡)是没用的排泄物(比如称之为“鼻屎”),原来是阻挡病原体的诱饵。这项被称之为科学突破的发现,其中的生物学、分子学原理解释暂且不表,两个小窍门可试试:一个是鼻子保暖很重要,口罩就是鼻子的小棉袄(鼻尖上的一点点冷空气就能让近42%的细胞外囊泡退出战斗);再就是经常湿润一下鼻孔,既清洁又保湿。口鼻是抵御流感类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多加防范差不了。

【借字解意】

“意致”:特指人类个体独有的意识、情志、智能,即个体意识系统。其形成机理与人脑密不可分,然非独赖人脑功能所能致。

“意网”:即个体“意致”连结成的网络,对应于人类意识体系。“意致”则相当于“意网”之终端。

“意人”:即“意致”之人、“意网”中人,具备人类正常意识的生命个体。

“灵宇宙”:顾名思义,心灵的宇宙,心理空间,“Metaverse”对应的中文名,另有译名元宇宙。

【参考资料】

1.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第5版

2.唐骋:《病毒从哪里来》,中科院官方公众号“科学大院”,2020.2.9

友声共赏,点赞关注,留有余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疾病   宿主   认知   生理   能量   情绪   痛苦   意识   人类   病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