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许 国

第1257期

广德党的组织,从1928年12月成立中共广德直属小组、1929年2月成立中共广德特支、1929年冬成立中共广德县委,到土地革命末期,遭到严重破坏。

1938年5月,从延安抗大毕业的共产党员许道珍、周嘉琳,由中共皖南特委派回广德,开展敌后抗日活动。第一件工作就是在进步青年中发现积极分子,培养建党对象,恢复广德党的组织。他们首先发展了张思齐、许道琛(后改名彭海涛)入党,随后又陆续在青工团中吸收胡惠民等加入党的组织。

由于国民党的排挤、迫害,许道珍被迫退出广德县动委会、青工团,8月来到苏村,创办了苏村小学并任校长。他以此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教师、学生和农民中先后发展党员20余人,成立中共苏村支部,许道珍任书记。这是广德党组织在抗战时期第一次重建。

根据中共皖南特委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指示,许道珍以苏村为基地,派出党员分别到县城、花鼓塘、十八里店、誓节以及郎溪涛城等地进行党的发展工作,到1938年冬,全县党员已达100余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广德县工委,周嘉琳任书记,属中共皖南特委领导;1939年7月,改属中共苏皖特委领导。鉴于当时广德党组织已扩大发展到郎溪县的涛城地区。8月,中共广德县工委改为中共广郎县工委,周嘉琳任书记、陈登科任副书记、许道珍任组织部长、彭海涛任宣传部长。中共苏皖特委还派特派员丁浩前来郎广地区指导工作。这时,郎广地区党员已发展到210余名。

为加强郎广地区抗日和反对国民党摩擦斗争的领导,根据中共苏皖区党委的决定,1940年3月,在广郎国统区成立中共广郎中心县委,张思齐、刘烈人先后任书记。县委先后在广德苏村、誓节渡及郎溪涛城等地从事地下斗争。6月,由于新四军第四兵站遭到国民党破坏,切断了苏南与皖南的联系。为此,中共东南局决定将中共广郎中心县委归其直接领导。年底,新四军准备北移,中共广郎中心县委又归中共苏皖区党委领导。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对广郎地区党组织进行了更加严重的摧残;党内也出现叛徒,中共广郎中心县委在郎溪安庆滩遭到国民党的围剿,县委只好又迁到广德苏村吴家冲继续坚持斗争。


抗日游击武装的创立和发展

1941年5月,中共广郎中心县委艰难的与中共苏皖区党委取得了联系。根据区党委关于隐蔽巩固、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和要迅速建立一支地方武装,打击敌人、惩处叛徒、掩护党组织活动的指示,中共广郎中心县委在广德誓节渡组建了郎广地区第一支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地方武装——郎广游击队,开始只有6人,负责人许道珍,队员有阮维良、伍家卫、许道普、潘仕亮、阮麻子等5人,武器只有3支短枪、2支长枪,不久就发展到10余人。7月,中共苏皖区党委又派曾参加井冈山斗争的红军战士龚铁(又名谢振国)来广德工作。在郎广游击队成立了党支部,许道珍任书记,龚铁任组织委员,许道普任宣传委员。

1942年上半年,郎广游击队发展到20余人,分成两组,由龚铁和许道珍各带1个组,分别在广德的泰山和郎溪的鸦山等地活动。

1943年11月,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挺进广德北乡,建立抗日根据地。年底,郎广游击队在广北与新四军会合,扩编为郎广游击大队,有两个排40余人,龚铁任大队长,阮维良任副大队长,许道珍任指导员。

1944年5月,郎广游击大队发展到200余人,整编为第一、第三两个中队,阮维良任大队长,张羽任教导员。同年7月,郎广游击大队撤销,两个中队分别编入广德、郎溪县警卫连和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广德县警卫连在县委的领导下继续战斗。

1945年2月,广南县以花鼓和东亭两个乡中队为基础,成立了广南县第一、第二两个游击连。8月,广南地方武装发展到200余人,组建了独立营,阮维良任营长,下设4个连。


抗日民兵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43年11月,新四军十六旅进入郎广,同坚持秘密斗争的中共广郎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后,立即派出大量干部深入各地,在纸业工人、贫苦农民中发展党员,帮助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2月,在砖桥泉村成立中共广德县委,石坚任书记。

1944年1月,在杭村水东岕成立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许道珍任县长。不久,建立3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和16个乡级政权,广德北乡大部分地区成为抗日根据地。同年3月,建立3个区委;年底,建立支部23个、党员发展到292名。

1945年2月,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胜利后,中共广南县委和广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广德南部卢村地区陈坞村成立,李华楷任书记兼县长,属天(目山)北地委和专署领导,原广德县改为广北县。广南县相继建立了卢村、柏垫、苏村3个区抗日民主政府和15个乡级政权。

随着中共广德(北)、广南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及区乡两级政权的建立,民兵组织也迅速发展,陆续建立区大队和乡中队。广德最早建立的杭村乡中队有20余人。流洞乡中队开始只有5人,后发展到40余人,改编为流洞区警卫连。1944年10月,广德县成立县总队,张羽任总队队长。

1945年9月初,广北、广南两县合并成立中共广德县委和广德县民主政府,赵荫华任书记、许道珍任县长。地方武装也在县城会合,合并组成广德县独立团,王彪任团长,赵荫华兼任政委。10月初,广德县独立团随苏浙军区部队北撤,在溧阳戴埠的思古桥,编入苏浙军区第4纵队第11支队,渡过长江进入苏北解放区。


抗日地方武装的重要历史贡献

广德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地方武装自成立以来,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五大重要历史贡献。

1、收集传递情报,掩护新四军。1941年5月,郎广游击队成立时,广德是国统区,几乎遍地皆是国民党顽军,游击队只得隐蔽在山林里,吃、住、行都十分困难。烧饭怕冒烟,断粮吃野菜、野果;天当被,地当床,和衣睡在茅草、树叶上;雨雪行走,倒穿鞋,同行一路人,后人踏着前人脚印走。游击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将收集到的情报,及时派秘密交通员送到新四军十六旅旅部。皖南事变发生后,还想方设法护送从泾县突围的江渭清等20余名新四军指战员,安全到达苏南抗日根据地。

2、惩处叛徒,伏击顽军。按照上级的指示,游击队不失时机地惩处叛徒和伏击国民党顽军。1942年6月18日,郎广游击队派许道普、伍家卫、孙朝庭等,化装成放鸭子的老百姓到誓节渡阮村,将血债累累的国民党郎溪县党部书记乌牧村逮住,押到誓节渡龙口村附近山上予以处决,为民除了一害,还缴获1支短枪、3支长枪和几百发子弹。随后,还惩处了何其雄、童尉新、张大德等叛徒。

1943年仲秋的一天,郎广游击队在誓节渡东面不远的九龙岗设伏,击毙顽固的国民党誓节乡副乡长,俘虏乡丁6人,缴获短枪3支、步枪1支,搜获法币1万多元。

3、主动出击,打击敌人。随着地方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他们神出鬼没地主动出击,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1943年12月,游击队提议并积极配合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一部,袭击了驻流洞大王村据点的日伪军,歼日伪11人、俘虏19人,缴获长短枪52支。

1944年8月15日,日伪军60多人从广德县城窜至开化乡等地“扫荡”。广德县警卫连会同流洞、开化等乡中队,立即组织进行阻击,迫使敌人丢下抢劫的粮食等物品,仓皇逃回县城。

1944年冬,风井乡中队游击小组,在广泗公路活捉了4个拦路抢劫民财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士兵,缴获长枪3支。1945年元月,花鼓、凤井两乡中队及三区游击连200余人,突袭歼灭了国民党顽固派驻柏垫姚村的县保安团二中队一分队,俘虏敌分队长兼教官张广文等50余人,缴长短枪50余支。同年3月13日,广南游击队袭击在开化乡夏家垱等地拉夫、抢劫的伪军,当场救下纸商30余人和30余担表芯纸。

地方游击队的主动出击,使敌人白天只好躲在碉堡里,夜里才敢分小股到城郊残害老百姓。游击队针对此情况,抓住时机,伏击敌人。1945年5月的一个晚上,西湖乡游击队埋伏在县城日军据点附近的王山冲,用“蒙猫”的办法,活捉了日军5人,缴获手枪1支。

4、顾全大局,向新四军输送有生力量。1945年,为适应抗日反攻阶段的需要,根据地的地方武装积极响应号召,将优秀的游击队员、民兵输送到新四军主力部队。出现许多父为子、妻为夫“抢花”、兄弟“争花”的参军动人场面。在山北召开的征兵大会上,砖桥一个乡就扩军两个连。西湖、独山两乡就有130余名党员、青年报名参军。

5、协同作战,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反顽斗争。1944年3月29日,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在杭村(现新杭镇路东社区)伏击日伪军的杭村战斗中,民兵及群众一百多人被组织起来,组成担架队,烧茶烧水,支援参战的子弟兵,取得歼敌70多人,缴获日式九二步兵炮等大量枪支弹药的抗村大捷。同年12月2至4日三昼夜,广德县警卫连及广大民兵积极配合支持新四军十六旅进行牛头山、青岘岭反顽战斗,毙伤顽军六十二师一八六团团长汤清基以下官兵600余人,俘虏顽军200余人,将顽军打退到广泗公路以南,使郎广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

1945年2至6月,在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中,广德(后改广北)、广南两县地方武装在县委的领导下,被组织起来,积极配合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掩护运送粮食、弹药至浙西前线,再把伤病员从前线接回来,确保了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伤员抢运等工作,为天目山反顽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系广德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广德   郎溪   广南   广德县   皖南   武装力量   郎中   游击队   党组织   县委   国民党   中共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