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生之柱的内部,很神奇,我们看见了恒星的诞生


这是2022年10月19日,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研究团队公布的近红外下的创生之柱。


近红外的拍摄刺透了厚厚的尘埃,让我们看到了星云的内部。

这是以前从未看到的区域:恒星诞生的地方。

创生之柱的发现

创生之柱这个名字很有意思。

创生代表着创造,意思就是这里正在创造恒星,它正在把周围密集的分子云聚集,从而凝聚形成新的恒星。

星云凝聚恒星演示


创生之柱首次被人们注意是哈勃1995年的一次拍摄。

创生之柱位于弥散星云--鹰状星云之内。这片星云的覆盖范围大约是70乘以55光年,距离我们6500光年。

鹰状星云

1995年哈勃遥望这里,首次清晰的拍到三根如同巨柱的物体。


鹰状星云中心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创生之柱。

哈勃拍摄的创生之柱

这次拍摄不光让我们看到了这如同巨柱的星云,同时还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保护恒星诞生的茧蒸发气体球的存在,或者简称EGG

左侧巨柱顶端的EGG

恒星诞生于星云,诞生时它会产生强烈的辐射,这样的辐射会吹散星云(哈勃拍摄的支柱的顶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辐射对星云的侵蚀)。但仔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这强烈的辐射中有一些如同手指的小节支,它们依然屹立于辐射之中。

左侧巨柱顶端辐射侵蚀星云特写1

这是因为小节支的外围有一圈氢气隔绝了辐射才使它们免受侵蚀。所以它就好像一圈保护层保护了分子云的聚集,从而有利恒星的形成。

这圈氢气区域,便被称为EGG,也就是蒸发气态球。

哈勃1995年的那次拍摄,便是首次确定它的存在。

顶端如手指的小节支特写


顶端如手指的小节支特写



创生之柱内部探测

哈勃的穿透能力不强,所以它无法刺透厚厚的尘埃云,无法让我们看到创生之柱内部那些新生的恒星。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是红外波段的望远镜,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韦伯拍摄局部特写1

韦伯拍摄局部特写2


在韦伯的拍摄中我们可以看到创生之柱内部有许多厚厚的结块,这些结块是分子云密集的区域,密集区域最容易诞生恒星,所以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粉红色(渲染色)的小点,这些小点便是刚刚孕育的恒星,它们正在努力成长,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世界。

在韦伯的拍摄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红色的波纹。

波纹特写

波纹特写

这是恒星形成时发出的喷流与周围分子云相互作用的现象。

恒星诞生之初,两极会发出射流,射流刺破分子云会形成一种被叫做,赫比格哈罗的天体,它们会与周围分子云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点亮分子云,形成美丽的发射星云。

哈勃拍摄的赫比格赫罗天体

所以韦伯拍摄的那些波纹,是恒星最初呐喊的象征。

在韦伯拍摄的创生之柱的周围,我们还可看到如同蝌蚪的小气体球。

这些也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气态球,有尾巴,则称之为彗星小球。

同样,别看它小,这里面也在创造着恒星,根据韦伯的拍摄,这些小球里面似乎已经形成了新的恒星。

星云介绍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星云的大体情况。

前文提到,创生之柱是弥散星云--鹰状星云(或M16星云)的一部分。

弥散型星云是一类不规则的星云,它不像行星状星云那样具有明确的边界以及形状。

但这种星云的尺度一般很大,像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的覆盖范围。

鹰状星云

行星状星云



弥散星云中一般存在这几种星云: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星云

发射星云是被电离的一部分星云,意思就是它们自身可以发光,而因星云的大部分组成都是氢元素,所以其电离后产生的光多为红色。


反射星云呢,就是它自身不会产生太多可见光,大多都是以反射恒星的光为主,而在散射时,它遵循瑞利散射,就是波长越短散射强度越大,所以反射星云大多以蓝色为主。

反射星云


暗星云便是分子云中最密集的一部分区域,这部分区域不但不发射也不反射光,它们还阻挡了背后星光的传播,所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暗区,像创生之柱、马头星云,便是这样的星云。

马头星云 背景为发射星云,左下为反射星云



发射星云,反射星云以及暗星云的存在,让星云不在单调,它们给宇宙添加了更多姿的样貌,装饰了这漆黑的太空。

我是腾宝,一个热爱天文的科普创作者

还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与支持

【点击主页,查看更多宇宙探索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恒星   韦伯   詹姆斯   气态   星云   波纹   望远镜   特写   反射   神奇   区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