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广州登高

广州全力拼经济系列观察⑤

珠江南岸,琶洲西区格外耀眼,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写字楼里,复工复产复市蹄疾步稳。

恰逢“双十二”,海珠中大纺织商圈正式复市,再塑市场信心。纺织时尚作为海珠区的优势产业,链条完备,正是打造都市工业的绝佳实践。

工业强心,探路前行。广州正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中探求都市工业新天地,力促工业“登”上摩天大楼:未来五年,海珠区将力争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出台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3年“工业房补”最高达1500万元;围绕荔湾白鹅潭商务区,海龙围科创区、大坦沙健康生态岛等雏形初现;天河拟布局拟建设全国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项目落地速度之快,诚意之重,正是产业变阵的决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向上要空间、向上要增长,广州奋力重塑城市中心动力源。

产业变阵

工业回城进行时

连日来,珠江科创园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这个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园区今年年初开建,将成为海珠以及广州中心城区最大的都市工业园。

走进生产车间,无人物流小车“长了眼”、生产设备“会说话”……以树根互联、致景科技等头部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互联网落地,开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也让上下游产业集聚串珠成链。

从年初海珠区率先吹响发力都市工业的新号角开始,广州各中心城区纷纷加快步伐布局都市工业版图,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版图重塑中抢占制高点。

今年,广州市政府在市两会上首次释放“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强烈信号。紧扣广州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发展契机,推动工业回城和城市“强心”成为中心城区的共同选择。

海珠出台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以涵盖3年最高达1500万元的“工业房补”,展现出发展都市工业的诚意与决心。未来五年,海珠区将力争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都市工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在荔湾海龙围科创区,伴随广钢、广船等传统工业基地逐渐退出广州西部,海龙围住宅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致力把总部经济、医药健康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资源留在城区。

继“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现代都市工业列为该区的主导产业后,本月,天河区现代都市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外征求意见,拟布局现代都市工业“一带”“一区”“多园”的产业空间。

从园区建设到制定规划,再到政策出台,紧锣密鼓的步伐,映照出各区工业版图重塑的决心。这或成为实施“退二进三”10余年来,广州城区在产业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转向”。

据广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15年-2020年,广州工业占 GDP 的比重出现逐年下降情况(2015 年-2020 年数据分别为: 30.2%、28.4%、26.9%、26.1%、24.2%、23.3%)。因此,提出制造业立市的背景和首要任务就是稳住工业占比。事实上,通过采取稳增长、稳产业链、稳企业、稳平台等一系列举措,2021年全市工业占 GDP 比重提升到23.8%,广州初步扭转了下降趋势。

发展思路的转向,带来了产业格局的改变。

工业回城是表,转型升级是里。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工业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避免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方式,对中心城区聚集高端要素、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尤具重要意义。

工业,正以崭新的姿态回归广州中心城区。

向上“扩容”

“寸土寸金”要增长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究竟要发展怎么样的工业?

都市工业并不是一个新词。现代都市工业是以超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都市工业园、楼宇为载体,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现代产业经济形态。

一直以来,国际大都市在再都市化阶段,通过发展都市工业,带动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回归和品质人群的再聚集,将避免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级提升。

发展工业,中心城区双面承压。一边是城市增量土地逐渐减少,用地成本不断攀升,另一边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外溢,使得中心城区空心化日趋严峻。

工业回流城中,中心城区如何突围?在空间高效利用上下功夫,至关重要。

来自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高端制造业成交面积占广州全部甲级写字楼成交面积的15.8%,需求环比扩大3.7个百分点。

鼎汉技术总裁张凯杨介绍,鼎汉技术在华南地区的布局是将品牌运营、研发中试、技术展示等核心放在海珠,并逐步把符合都市工业特征的产品制造往广州迁移,打造研产销一体化的广州总部。

广州,正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中探求都市工业新天地,力促工业上摩天大楼,高质量发展向上要空间、要增长。

鳞次栉比的亿元楼,是天河CBD给世界的第一印象。这里是全国300米以上摩天大楼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广州现代服务业最发达、总部企业最集聚的区域。

根据规划,依托天河CBD等多个重大平台,天河拟面向全球重点导入一批具有“小高低”(污染小、附加值高、对周边环境影响低)特征的研发型、销售型、结算型工业总部企业,着力打造集办公、研发、采购、营销、设计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总部经济高端聚集核,助力天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比翼齐飞”。

以会展、总部经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见长的琶洲,将加快产业互联网和都市工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研发+制造”“总部+分部”“品牌+代工”三种都市工业发展模式,将都市工业打造成为试验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工业向上生长,不仅仅带来了物理空间上的高度集约,更将带来产业链新的“化学反应”。

随着场景迭代,传统纺织业通过数智化改造走上新赛道。海珠区企业致景科技打造的国内领先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布”,链接超60万台织机,服务全国9000多家纺织企业,串起纺织布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数字产业链“上楼”,新兴产业集聚释放经济效益。2021年末,海珠区税收超亿元商务楼宇达14栋,其中贡献最突出的则是占楼宇产业达42%的数字经济产业。上半年,海珠区工业投资增长25.2%,近两年来增速首次高于全市水平。

“工业的支撑,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为服务业为主导的大都市,广州正在重新反思工业和服务业的的关系。通过布局发展都市工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金山表示。

工业强心

塑造城市创新强核

近年来,北上广深、成都、武汉、南京等纷纷释放出产业第一、制造业回流等强烈信号,从空间规划、产业更新、城市再塑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探索,都市工业成为都市去空心化、重振城市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

促进高端制造回城,强化中心城区功能,正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共同选择。

纽约曼哈顿的“硅巷”,借助硅谷的技术与曼哈顿的金融、文化传媒等特有优势,融合数字经济,重点导入科技金融、情景零售、创新医疗、数字传媒、公共领域服务等创新型机构,成为“楼上孵化器+楼下普拉达”的特殊的都市工业新经济特有的新业态。

在深圳,“工业上楼”把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产业聚集,“一栋楼装下一条产业链”,成为产业新风景。

在南京,2020年发布的“四新行动”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新产业,用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的新产业,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一轮发展赛道上,广州发展都市工业如何破题?

“在数字经济时代,都市工业不仅仅是工业回城、工业上楼,其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表示,上世纪90年代北京和上海发展的都市产业,更多是围绕衣食住行、印刷、建材等方便居民、创造就业的产业。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科技与创新创意融合才是都市工业发展的关键内核。

在他看来,都市工业不仅仅是软性的服务,更提供“硬”产品,具备“硬”的特征,但其高附加值更多来自研发、设计、创新等看不见的“软”服务,通过数字技术,都市工业实现制造的轻量化、小型化、专业化、订制化、分散化。

探索工业路径上,广州在下怎样的一盘棋?广州市统计局一份报告提出,瞄定产业现状定路径,有产业比较优势的医药制造业、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新型都市工业是广州中期发展王牌。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形成,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已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新技术、新业态突飞猛进为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工业提供了新可能、新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广州将持续推动产业与创新协同发展,塑造创新强核,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绘制新型都市工业新样板。

【一线视点】

探路都市工业

一座中心城区向新向实的主动求索

在寸土寸金的琶洲楼宇里,重工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座的全国总部基地“藏身于此”。

国内最早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公司树根互联,于2018年落地海珠,其打造的“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智化为传统制造业实现产能协同。传统工厂在“根云”上盖“灯塔工厂”,建立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新基座”。

树根互联的实践是海珠率先吹响重振工业号角的一个缩影。

对于中心城区而言,土地成本不断攀升、产业载体紧缺、制造业规模偏小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掣肘,都市工业正在重回大众视野。

今年以来,海珠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借鉴香港、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中心区域工业化发展趋势,探路前行走出一条“强心”之路。据预测,新增都市工业项目预计为海珠区带来超5亿元的新增工业产值,将成为拉动全区制造业正向增长的生力军。

建好产业承载“新空间”

迈入工业4.0时代,工业发展模式已由机械化生产转向智能化生产,都市工业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工业回流城中,中心城区如何承载、能否承载,是突围关键。

海珠区通过“工业上楼、村园改造、旧厂提升”等方式,在空间载体挖潜上下足功夫,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龙头企业引领的都市工业特色园区。

位于琶洲试验区南片区的珠江科创园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广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示范性都市工业园区正在加速开建。该园区聚焦引进研发型、总部型、技术型都市工业企业,打造智能制造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建成后预计园区年工业产值将超30亿元。

旧厂升级秉承“工业回归”理念,优先引进都市工业项目实现“原地升级”。

在广州工业大道旁,红砖拱顶的万力嘉洋橡胶创意园,从旧厂房蝶变新型都市工业园区,吸引了智慧轨交产品企业鼎汉交通区域总部和辅逆电源全球研发实验室进驻;原虎头电池厂厂区改造成为TIT文创园后,锌离子电池研发企业倬粤电能科技也慕名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都市工业列为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五年力争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释放超100万平方米优质载体,都市工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这无疑传递出腾笼换鸟、重振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以来,海珠区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落地一批、储备一批”都市工业项目,加速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增长点培育,已先后对接唯品会柔性快反工厂、能迪科技、德擎光学等项目20多个,落户10个都市工业项目。

壮大都市工业“生力军”

如何扭转中心城区经济“脱实向虚”,海珠在探索都市工业发展上,摸出一条新路子。

7月,《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出台,从做强制造业、稳定供应业、打造特色园区、支持创新项目落地四个方向发力,最高奖励1500万元,提振“招大引强”的产业信心。

都市工业与其说是“工业”回归城市,不如说是“科技+创意”回归城市,代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未来。

今年以来,海珠以推进“链长制”为抓手,创新增设“都市工业产业分链”,制定产业集群细分产业链图谱和清单,打造以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体,以高端、绿色、微型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形态,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终端等环节的的城区工业发展体系,不断壮大都市工业“生力军”。

一条新路径是企业总部办公、技术研发、销售中心、核心工厂在海珠,协同制造基地在外区,形成“总部+研发+中试制造”全链条新型都市工业发展模式。

超境汽车便是一家依托自身独有的“横向造车”技术优势,生产出定制化、个性化的汽车零部件,再进行整车装备销售,而这些零部件便是“产值”所在。

工业机器人企业牧今科技、激光加工检测企业德擎光学等作为都市工业“生力军”,正在新增产品组装和系统集成环节,通过“研发+制造”模式实现生产制造全链条落地。

目前,唯品会抢抓“小单快返”产业机遇,在海珠区设立“服装智能制造工厂”,通过“核心工厂+卫星工厂”模式实现产能升级;而北京美轮科技则依托服装智能制造订单系统,按照“工业上楼”模式,在珠江科创园建设现代化、智能化服装智造基地。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郭苏莹 刘珊

相关:

广州,拼了!

塑造芯局,广州聚变

换道超车,广州起跑

夯基垒台,广州架梁

【作者】 郭苏莹;刘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广州   天河   工业   产业链   制造业   总部   城区   产业   都市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