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聚变达成正效益,人类有望获得"能源圣杯"?

美国能源部即将发表重大声明,人类或首次实现核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惯性约束聚变发电,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前方最少还有1000步,但也可能是+∞步。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惯性约束聚变是什么?

本质上相当于一场小型氢弹爆炸。

氢弹爆炸的原理,其实就是通过原子弹产生惯性约束聚变。

上方的小型原子弹内爆后,会产生大量的X光射线,X光射线会在蛋壳内反射汇聚,照射到包裹氢同位素聚变燃料的外壳(聚苯乙烯泡沫)上。

上亿℃的高温,直接让聚苯乙烯泡沫等离子体化,其极速膨胀,从而向内对氢同位素产生极的压强和温度,突破聚变材料强相互作用力距离,从而最终点燃引爆。

氢弹诞生之时,就有人想过聚变发电。

最初科学家想到的就是核爆发电,而且有的具有可行性。

例如,1977年,苏联科学家萨哈洛夫提出的核爆舱发电:

这设计风格符合苏联的硬核和奔放。

但实际,这是一个理论可行的方案。

根据科学家的数据推算,建造小型这样的发电站是足够安全的。需要克服的主要两个:

传热方面,前者可以用钠和钾的混合物。后者则可以用花岗石作基岩,不锈钢作内衬[1]

考虑到核扩散(《核不扩散条约》限制了氢弹爆炸发电的利用)和其它不安定因素,目前并没有国家真正实施这样的计划。

所以,才有美国为首的国家率先启动了小型的惯性约束聚变,现在中国这方面其实已经做到了仅次于美国。

点燃原理,几乎和氢弹引爆没啥区别。

利用高能X射线照射聚变靶,加热聚变靶表面物质,令其等离子体化。

等离子体化的高温高压物质,压缩氢同位素,使得聚变材料密度达到铅密度20倍(超过200g/cm^3),温度达到1亿℃,并最终点燃氢聚变。

由于氢聚变会释放庞大能量,所以这个靶其实很小。

有多小呢?

如图。

比常见的小钢珠还要小。

惯性约束聚变玻璃微球:内可填充氘氚气体或氘氚冰

氢弹我们还能用原子弹来来产生高能X射线,激发等离子体来引爆。对于这么小的聚变材料,自然不能用核弹了(核弹具有最小的临界质量限制)。

那应该如何产生点燃的高能X射线呢?

现在主流的就是用激光。

不过,为了制造这个高能X射线,付出的代价却是极高。

我们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为例。

为了制造高能X射线,需要先让大量的激光射入一个专门制造的镀金黑腔内。

激光在壁内不断反射加热,最终产生X射线。

X射线最终点燃提前放置在黑腔内的微球。等离子体化的微球表面瞬间膨胀,使得聚变材料在几纳秒内产生3500~400km/s的速度, 朝着内部撞击,产生数百GPa的压强,并最终发生核聚变[2]

由于所有高能激光需要精准地入射,所以需要精准控制。

这是定位系统:

同时还需从配一个庞大的靶室,当初修建靶室的时候,由于过大,不得不分段建造:

然而这么大的靶室仅仅只是庞大点火实验室的一部分:

包括外部建筑面积的话,足足有三个足球场大小

两边的激光产生后,从蓝色到红色,最终进入靶室。

你没有看错。

如此庞大的系统,仅仅只是为了引爆那么一颗小小的微球。

这个装置单次打靶输出功率达到400~500MJ。

2021年通过477 MJ的电能,产生1.8 MJ的紫外激光,最终得到了1.3 MJ的聚变能。然后接下来的一年,竟然无法完成重复试验,期间竟然只能产生200~700KJ的聚变能。直到解决了一些基础物理问题后,才在2022以后,确定了它的可重复性[3][4]

从历年来该装置的聚变能变化,可以直观看出2021年的断崖式飞越。

2022的这次突破,本质上还是2021技术突破打下的基础:

使用422MJ的总电能,激发192 台激光器,最终输入2.1MJ的激光,产生2.5MJ的聚变能, 达到Q>1(其实仅仅只是激光进入黑腔之后Q>1,完全没考虑总用电量)。

激光器的效率本身是1~5%,但很明显,在实际应用中,加上红外线到紫外线的转化损失,NIF 的总激光输入甚至没达到1%,堪堪在0.5%上下。

考虑发电时,需要通过热交换器,利用熔融物质把热量交换出去之后,才能烧烤开水发电。按照目前的人类技术,它的发电效率是很难超过40%。

值得说明的是,这还不是稳定的,并不是每次都能产生这么多,偶尔可能只产生0.1MJ。

即便我们往高了说,假设50%的稳定发挥。

那么,按照目前的投入和产出,可能平均1000MJ最终才能产生1MJ。

也就是说,即便最理想的情况,人类距离最初级的惯性约束发电条件,都还有1000倍的距离。

未来要实现惯性约束聚变发电,至少需要解决这些技术:

第1点,当点火能量提升了,微球聚变材料面密度再提升,自然就能做到更充分的聚变。这个随着技术发展,是可能做到的。

第2点,这是最关键的技术,达到20%对于现今人类犹如登天。10%还是有希望的。但如果只有10%的话,就无法达成总正收益,无法去发电。从目前来看,做到超过10%,就有点赌运的趋势了。

第3点,由于现在很明显还只是一个很简陋的,大力出奇迹的装备。任何发电所需要考虑的技术难题,现在都很难去考虑。但其实只要第2点能做到,第3点弄得勉强一点,也有商用的希望。当然一开始因为技术限制,可能这种电力会过于昂贵。

总的来说,对于惯性约束聚变发电,我们可能距离实现,最低还有1000倍的距离。但也有可能是一个无限远的距离。尤其是激光效率难以得到提升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死胡同。

总的来说,微型惯性约束聚变发电,间接条件太多,损耗环节过多。甚至一些损耗,是哪怕达到技术天花板也是存在的。

所以,与其弄低效率的微型核爆发电(哪怕最终达到每秒钟一个靶点,按照高的30MJ正收益10MJ来算,正收益功率也才10^7W,甚至不到三峡大坝的千分之一),还不如用地下核爆舱直接粗暴的方案。

应用经验告诉我们,一般越直接,越有效率。

环节越多,损耗越多,越难有廉价的实际运用。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惯性约束聚变的技术突破,即便最终不能发电,在其他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

这玩意儿可不仅仅能拿来发电。

还可以模拟核爆炸,研究核武器性能。进行高能物理实验,模拟超新星爆发、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探索宇宙秘密。

除此之外,还能促进材料和激光技术的发展,从而在航天、军事上有着更加广阔的运用。


参考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爆炸的和平利用
  2. ^Zylstra A B, Hurricane O A, Callahan D A, et al. Burning plasma achieved in inertial fusion[J]. Nature, 2022, 601(7894): 542-548.
  3. ^Zylstra A B, Kritcher A L, Hurricane O A, et al. Experimental achievement and signatures of ignition at the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J]. Physical Review E, 2022, 106(2): 025202.
  4. ^Abu-Shawareb H, Acree R, Adams P, et al. Lawson criterion for ignition exceeded in an inertial fusion experiment[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2, 129(7): 07500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3

标签:美国   核爆   氢弹   等离子体   聚变   射线   惯性   激光   效益   效率   人类   能源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