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撒野”,金鳞擘海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23期

后浪“撒野”,金鳞擘海

文-本刊特约记者 李强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野”代表的一部分意思是返璞归真,这一点在对食材的态度上可谓源远流长。对大黄鱼而言,通过野化,能获得更均匀修长的体态、紧实的肉质。这“一尾鱼”便是“95后”叶周敏的少年梦想。在今天中国人餐桌上的每10条大黄鱼中,就有8条来自福建宁德,福建宁德的黄鱼产量占了全国养殖总量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福建沿海农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同时,野化大黄鱼还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全世界实现了高品质大黄鱼自由。

宁德霞浦内海密集的网箱

叶周敏的家乡福建宁德,地处北纬27度附近。海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0~30摄氏度之间,是大黄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浑然天成的地理优势造就了高品质的鱼肉,被誉为“大黄鱼之乡”。一直以来,野生大黄鱼成为东南沿海地区人们餐桌上极受欢迎的食材。然而,在“敲罟”这种古老而“残忍”的渔法下,野生大黄鱼一度濒临灭绝。成长于大黄鱼养殖家庭的叶敏周,眼见着养殖密度大、内海污染严重,导致产出的大黄鱼肉质差、土腥味浓、条形丑,价格极低,较野生大黄鱼差了近百倍,大黄鱼养殖业日益走向僵化。

大学毕业后,始终心系大海的叶周敏,最终决定回乡做“渔民”,探索大黄鱼生态养殖业道路,用科技加持养出了媲美野生品质的大黄鱼,唱出金鳞潜跃的大黄鱼梦想之歌。

叶周敏

少年志于金鳞跃

唐《吴地记》关于大黄鱼这样记载:“王归,会群臣索,余鱼俱已曝干,其味美,因书美下著鱼,是为鲞字。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大黄鱼味美,美字下有鱼,谓之“鲞”。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传统养殖方式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

在内湾,渔民的生活垃圾、海产品代谢物,造成大黄鱼土腥味重;水流平缓、小网箱内空间逼仄、没有洋流冲击,造成大黄鱼体型粗短、腹部肥大、肉质松散。“价格掉得厉害,一斤只能卖15元。”叶周敏介绍,相比之下,野生大黄鱼每斤甚至能卖到一两千元。能不能改变传统方式,养出接近乃至比肩野生品质的大黄鱼?

2017年,就读于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的叶周敏,在浙江水产市场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学习活动中,发现当地黄鱼行情十分繁荣,南麂大黄鱼的价格更是霞浦大黄鱼的3倍。叶周敏十分震惊,不由得深究这“云泥之差”背后的真相。

针对家乡的产业优势,叶周敏和父亲深度探讨了大黄鱼养殖情况,了解到家乡大黄鱼养殖产业面临的困境。他开始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众多专家和养殖户,又赴宁德市海洋渔业局参观学习咨询,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内外海因素和养殖方式等方面。这一发现给了叶周敏启发,让他洞见了大黄鱼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海水质优良、气候变化复杂,大黄鱼代谢快,真正意义上接近野生状态。生存环境却也更复杂,若赶上台风,更是毁灭性打击。为了寻找理想海域,父子俩开车遍寻宁德海岸线的角角落落。揣着一股年轻人不服输的拼劲,“从周末到寒暑假,一有空就出发。整整一年时间,行驶距离超4000公里”。

2017年9月,叶周敏成立了福建大渔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东海生态高品质大黄鱼为核心,多种优势水产并进,从小鱼到成鱼,形成科学化养殖管理模式。

拾起产业振兴梦想,重戴渔民斗笠,他热情拥抱大海,致力让野生大黄鱼的滋味重回百姓餐桌。

吃海参长大的黄鱼

2018年,叶周敏在东海外海投入了第一张大网,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大黄鱼品牌“渔鼎天”,将大黄鱼梦想注入行动,让宁德大黄鱼腾跃东海。

通过低密度仿野生养殖鱼苗,打造大黄鱼野生生长环境。可自然环境优胜劣汰,鱼苗成活率极低。他不断探索各种方案,最终摸索出通过“接力养殖”提高成活率的方法,解决了养殖中的一大困境。就在叶周敏认为已初入正轨时,坎坷接踵而至。在外海多变的恶劣环境下,仅凭经验养殖难以良性规避风险。两次风灾、病害带来的重大损失,蚕食着他的梦想,但他依然频繁往返于海上基地和市场,不断调研、调整,系统分析明确自身优劣势和改进方向。

叶周敏找到自己的母校,与闽江学院科研团队合作,共同研发“现代化深远海生态养殖监测系统”,将养殖经验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借助卫星、X波段雷达、温盐深传感器、流速流向仪等16种设备,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渔场实时检测系统,实时监控鱼群生长动态和水域水流环境。系统汇总数据,生成各类数据图、模型图、预测图和报表等,及时辅助规避海上风险,检测鱼群信息,促进鱼群健康成长。

叶周敏还利用海参生产中废弃的内脏提取海参肽,加入大黄鱼饲料中。“海参肽富含氨基酸化合物,是优质有机饲料。”叶周敏介绍,“技术成熟后,不仅能变废为宝,实现产业循环利用,更可养出吃海参长大的大黄鱼。”

叶周敏(右)与渔民谈鲜料回收

大鱼箱、仿野生、精细化科技赋能的养殖新模式下,野化有机大黄鱼还需经历48个节气酷暑严寒的自然海域搏击和物竞天择,才有二成金黄呈现。这个斯文的小伙子信心满满:“养殖海域面积达8万平方米,今年预计产出超过600吨的优质大黄鱼。”

就这样,叶周敏大胆创新,无惧风险,以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方式,走出了一条大黄鱼生态养殖道路,唱出了一首属于自己的东海渔歌。

深蓝色的梦

2020年,经过反复实践打磨,大黄鱼生态养殖技术已日趋成熟。叶周敏坚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味增加产量绝不是长久之计,高品质的发展方向才是大势所趋。“鼎”级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家常的食谱才能让食材真正地融入生活里,藏入味蕾的记忆里。“渔鼎天”脚踏实地,形成有机循环体系;成功规划,手绘振兴梦想蓝图。

“渔鼎天”牌高品质有机大黄鱼

2021年,叶周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返乡创业的成果,得到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他要继续努力,继续为增强国民体质作出贡献。同年,叶周敏走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最终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金奖,突破自我、突破传统、敢闯会创的他带领团队砥砺前行。2022年,叶周敏带领团队参加了“航天科工杯”2022年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营暨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乡村振兴专项成长组”金奖。

如今,叶周敏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梦想已初现雏形。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投身返乡创业的伟大实践,自2018年起,他面向渔民提供了大量且稳定的职业岗位,满足青年就业需要,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定位。作为当地首家大规模湾外养殖项目,“渔鼎天”创新养殖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其他养殖企业,帮助其他养殖户改善养殖。同时,通过外海生态仿养模式,降低了养殖密度,减轻了水体污染,海洋环境、食品品质与经济利益三者均得到显著提升与改善。这就是叶周敏的“深蓝梦想”。他感恩母校,朋辈领航,以创业巨轮带领学弟学妹们共同就业创业,靓丽青春底色;回归家乡,回归校园,用亲身经历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谱写青春华章。

“大海一望无际,在大海上做成一些事情,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深海远洋是叶周敏未来的方向,创新赋能产业也是他今后的坚守。在未来,他将投身于建设深海远洋养殖网箱,打破养殖种类局限,尝试多种经济鱼类的生态养殖;同时接力养殖模式发展,开创接力养殖先河。从内湾跨向外海,从浅蓝走向深蓝。重绘养殖底色,更换渔民战场,少年鸿鹄之志,东海黄鱼翱翔。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曹珊珊 臣昕月(实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霞浦   闽江   后浪   宁德   大黄鱼   网箱   东海   外海   鱼群   黄鱼   海参   福建   渔民   生态   梦想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