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修志功臣-吴宝铭

(通讯员 张德敏 韩延吉)


吴宝铭(1861—1936)字心斋,三河县刘家河村人,清末举人,光绪甲午年(1894)中文举。他中举不为官,终身以执教为业,一生清廉,为人正直,驰誉乡里。

清朝末年,刘家河村吴氏一门,“文武科第相蝉联,喜报捷音络绎纷至不绝,外奖五六品至不可胜数”。究其本源,实为耕读为本,“忠义、孝悌”传家。吴宝铭祖父吴善庭清封武德骑尉(正五品)。家有土地4顷余,是个小康之家。善庭生有四子,长子吴选三既是吴宝铭之父。其余三子分别是武举人、武秀才和文秀才。吴选三虽早年承担家务,未能过多的读书,但自幼好学,成为小有名气的土秀才,后被封为武德骑尉。

吴宝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入私塾4年即考取秀才。此后,由于父辈分家,加之人口逐年增多,家道衰落了下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吴宝铭中途退学,到距本村4里地的小崔各庄村开办私塾。他不甘就此而止,边教书边苦读,于光绪甲午年(1894年)中文举。

按清制,中举后凭学识可选任知县。然而,他对清廷官贪吏虐的腐败之风深恶痛绝。立志中举不为官。要办学教书,育天下之英才,唤醒民众,洗刷愚贫,以辅国救民。

光绪二十一年,吴宝铭在刘家河村创办的学房,名为“国学专修馆”。 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上,他坚持破除打骂、体罚学生的旧习,摈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反对学生死记硬背。教育学生写文章要抓住实质,反对言之无物和生搬硬套。他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他教书一时名闻遐迩,不仅本县求学者甚多,通县、密云、顺义、平谷、香河、宝坻等县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求教。历年的乡试,中秀才的人中有一半是他教过的学生。

唐玉书到三河任职知县后,敬慕吴宝铭的为人和才华,曾亲自聘请他辅佐自己料理政务,被婉言谢绝。后设理财所,再聘他任所长,仍不允。1913年,冯国璋任直隶首领时,吴宝铭被选为省议员,但他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固辞不就,显示了他一尘不染的爱国高尚情操。

吴宝铭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了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每日夙兴夜寐,广稽博采,潜心研究教授与学习的方法,曾著有《写心吟诗草》《课艺引端》等书。他一生教出400多名学生,成名著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吴宝铭身为举人,以育人为宗旨,从不攀龙附凤,更不以金钱为重。求学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在他家住宿的学生,概不收一文钱,就连学生的伙食费都是由学生自己管理,从不插手从中牟利。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他生活十分节俭,每餐都是家常便饭,从不吸烟,很少饮酒。学生学到了本领毕业后,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惠,有的以金钱或重礼相送,全被他婉言谢绝。他常对来看望自己的学生们说:“你们能来看我,我心足矣,万不可以礼物相送”。

吴宝铭家中清贫,一个八口之家,只有10余亩地,不仅无积蓄,就连学房都是他的学生赵柏祥资助木料才勉强盖起来的。他常对好友说:“其它我或能企及,独发财一事我尤恨”。他为人公正,平易近人,和睦乡里,尊老敬贤,深受人们推崇。

1933年,吴宝铭72岁时,已近残年,在同仁们的一致推荐下,他被选为三河县县志局编修主任,承担了主编任务。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将县志修完,他废寝忘食的工作,每日寒月临窗,晚风习习,万籁俱寂,他仍在正襟端坐桌旁,聚精会神的执笔行文。每当人们劝他注意身体,好好休息时,他总是微笑着回答:“我年事已高,要在平生的有限之年将县志修完,也就了却了自己一生的大事,虽死无恨矣”。1935年隆冬时节,由于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患了由感冒染及肺炎。但他没有顾及自己身体,仍昼夜伏案疾书直至县志脱稿,才抱病抵家,经多方医治无效,不久与世长辞。他的学生们为了缅怀他的功绩,为其立碑。任上县长亲自到家致哀。并为碑文作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光绪   婉言谢绝   武德   县志   私塾   知县   举人   甲午   功臣   秀才   民国   学生   吴宝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