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儿大叫着把我关在房门外:孩子的心灵空间,要如何找回?

“啪”地一声,晓琳用力推开女儿的房门,冲进去就对她吼道:“你以为躲进房间就没事了吗?现在每次就是用这个方法来对付我了是吧?”


正坐在床边的女儿看了她一眼,大喊了一声,“我没有!”接着索性直接躺了下去,用被子蒙住头。


晓琳继续在床边坐下,“你说说看,为什么这几次都没交作业?我现在没有批评你,只是问你原因,你就这样了?”


可是,任凭她声音激动,表情紧张,女儿就是假装睡着一样,躺在被子里面,一声不吭。

晓琳内心焦急万分,但是又毫无办法,随着女儿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母女之间的亲子沟通反而越来越糟糕。不管是因为学习和作业,又或者是因为生活习惯等琐碎小事,总之,只要晓琳开始表现出开始紧张,女儿就立马切换到对 抗的模式,要么是粗暴地辩解和回应,要么干脆什么也不说,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


生活中,像晓琳这样的亲子关系问题非常普遍,而且更让人郁闷的是,很多家长本身就是知识型父母,时刻不忘用育儿和亲子知识给自己充电,但学到的技巧和方法使用起来的效果却很不如人意。


心理学博士、督导级心理咨询师刘颋颋老师所写的《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这本书,或许能够给家长们不一样的启发。

在书中,刘颋颋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心灵空间育儿法”,提示我们,亲子关系失败、矛盾丛生的根源,可能并不是父母们沟通技巧上出了问题,而是彼此都没有足够的心灵空间容纳对方,而造成了种种硬碰硬、强对强的沟通失败场景。


为什么要探讨心灵空间

父母和孩子,尤其是母亲和孩子,原本是无限亲密、甚至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但亲子隔阂却让双方之间隔起了重重的围墙,彼此孤立在硬邦邦的围墙铁门之外,冷冰冰地感受不到一丝温暖。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从探讨心灵空间开始说起。


回想一下,当我们知道自己即将初为人父人母的那一刻,内心是不是有无限憧憬和期待?伴随着幸福感和小心翼翼,我们都会开始在家里为迎接孩子的到来整理出一片空间。我们可能会准备儿童房,买婴儿床和各种装备;随着孩子成长,我们还会让他们扩大活动范围,带他们到户外去看青山湖绿水,感受外界的阳光空气,引导他们拓宽视野,结交朋友。


当我们对这些外在空间非常重视的同时,却没有关注到,内在心灵世界也同样需要一片宽敞明亮、空气流动的空间,才能让亲子关系像健康的树苗一样,向阳成长。

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如果忽视了内心世界的问题,甚至不断互相挤压彼此的心灵空间,就会像拥抱过紧一样,让彼此都燥热、流汗、不舒 适,会想要用力去挣脱,对 抗就逐渐开始。

亲子关系中要处理好哪三类心灵空间

所以,想要在亲子关系中践行“心灵空间育儿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父母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心灵内在空间


作为家里的主要“执政者”,父母对每一件细小事情的决定和处理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内心。同时,由于过往家庭教育理念的普遍不足,现阶段很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就曾经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如果父母自己的旧日心灵创伤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就会造成自己的育儿困扰,影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甚至这些不 良互动会镌刻在亲情基 因中,一代代延续下去。


在书中,作者说到了女孩小曼的家庭,他们一家三代同住在屋檐下。家里有个强势的奶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自己掌控,甚至可以完全不问小曼父母的意见,就自作主张换掉他们房间的窗帘。


对此,小曼的父母表现出毫无 能力应付,父亲选择了逃避,每天借工作忙为理由不回家,家里连难得吃一顿团圆饭也是非常压抑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父亲 自然也就没办法对小曼加以关爱,因为他每天就在疲于应付内心空间的被动压榨,喘不过气来。

每当看到小曼高兴地跑过来,他都显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让人感觉非常冷漠。因此,小曼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她只能用尖叫和和扔东西来表达对奶奶的不满,而奶奶也逢人说她脾气不好,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


对于这样的困境,作者刘博士建议,父母作为可以独 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应该主动寻求解决的方式,找回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果断寻求外界的帮助。


小曼的父亲首先应该回溯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症结所在。在家庭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他不再对自己的成长经历避而不谈,而是泪流满面地讲述了自己在高中时期,母亲还坚持每天搬着凳子坐在旁边监督作业的痛苦场景,以及这些年母亲的强势所带来的种种心理阴影。

通过对自己内在空间的不断自省和审视,就有可能修 复自我心灵创伤,同时也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丰富的内在空间。

其次,尊重孩子的特质,呵护他的心灵空间

都说孩子是我们用心呵护的宝贝,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灵健康也非常重要。然而,现实当中,我们对孩子心灵方面的呵护,远远不如生理方面的照顾。如果孩子不小心割伤了手,我们会立马拿出创口贴进行包扎,让伤口愈 合。


但孩子心灵和情绪上的创伤,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任何呵护处理。每当有亲子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压制住孩子“盛气凌人”的火焰,让他服软和服从。孩子被接纳和认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由内心生出一种疏离感。


尤其是一些性格敏 感、表现出高心理需求的孩子,渐渐地就会采取更加明显的防御机制,建立起自己的秘密阁楼,把自己整个人锁起来。他们的心灵空间也会变成一个密封的罐子,容纳不进父母正面的爱和能 量。

所以刘博士认为,想要解决亲子关系的难题,创造一个和孩子共情的空间就非常重要。在尊重孩子自有特质的基础上,接纳他的需求和由此衍生出的负面情绪。


男孩小健天生特别活泼好动,情绪波动也非常大,在学校和家里都是让人头疼的“磨人精”,甚至周围人都怀疑他是不是有多动症。在经历多次亲子冲突后,小健的父母终于找到一个有 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运动去释放他的多余精力。


他们带着小健参加足球和冰球训练,因为这两个项目不仅运动量大,而且竞争性比较强,可以让小健在训练过程中,有 机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同时,因为小健平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父母也对他平时的学习计划做了针对性的安排。他们鼓励小健把写作业的时间分成更短的几个小时间段,让他只要短暂地保持稳定的注意力,高 效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这种方式顺应了小健自己的个人特色,一方面他的心灵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小健的情绪没有被强硬的方式压制,他整个人的状态是舒展放松的,从而,他的心灵空间也是敞开的。

刘博士说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本身的特质,也会通过很多种方式,表现出过山车一样高低起伏的情绪。而父母的接纳,就好像是一个巨大而又柔软的厚垫子,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在起伏跌宕的时候,有个安 全和舒 适的着陆点。这是打开孩子心灵空间的核心。


第三,建立并保持亲子关系的空间感和界限感

除了保护好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心灵空间之外,彼此之间的空间感和边界感也尤为重要,这个主动权同样是把握在父母手上。


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父母,在“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帜下,盲目地做着自我牺牲,人为地混乱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边界。


书中说到了一个龙凤双胞胎妈妈,已经陷入了养育孩子的无尽疲惫和焦虑中。在家里,两个孩子一刻都不能离开她,不管她是在吃饭、做家务还是在忙其他事情,俩娃都一直在边上拉扯她的衣服,甚至在她洗澡、或者是想关上门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吵闹地拍打房门,撕心裂肺地哭泣。


母亲不仅体力和精力上无法应付,心灵空间更是被无限挤压,精神状态非常崩溃。


其实,这两个孩子的哭闹和为所欲为,同样是在宣泄自己“丧失心灵空间”的一种呐喊。可能是因为从孩子年幼阶段开始,母亲就没有建立彼此的规则和界限。她过于疼爱孩子,无法接受他们离开自己的视线,凡事必要亲力亲为才能放心,所以孩子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感,自然分不清界限,事事挤压母亲。

所以,在亲子关系来说,彼此的空间感和边界意识,可以由父母主动的“分离”和退出开始,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要学会放手。就像我们要教会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学会自己穿衣吃饭一样,在心灵空间上,我们也得给予自 由,允许孩子去承受成长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感受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去体验成长中各种糟糕的后果。

比如,小学阶段以后,孩子可能会经常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很多父母就会加以强行干预;孩子作业没交、考试丢分、升 学失败,他们也是比孩子还要心情更加郁闷。结果就是,孩子在处理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要容纳父母带来的焦虑,增加内心负荷。

如果我们总是替代孩子去着急和解决问题,就会让一件事情在同时在挤压双方的心灵空间。当我们和孩子的心灵空间都堆满了负面情绪垃圾,也就容纳不了欢乐、爱意和幸福。

小结

父母是孩子的大本营,只有大本营足够丰富、稳定,孩子才能从这里出发,去往更远的地方。


《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正是教我们从心灵的根源出发,浇灌亲子关系这颗幼嫩脆弱的花朵,让它从根部得到滋 润,从而能够向阳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心灵   孩子   空间感   空间   房门   亲子   内心   情绪   女儿   父母   方式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