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




做人,总是伴随着得到和失去。

所谓“得失,得失”,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写道: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间;

寻觅的过程,亦即将失去的过程。”

得到和失去都是一种过程,

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失去的,是福还是祸,都是不一定的。

普劳图斯曾言:

“毋庸置疑,失有时比得更有益。”

相比于拥有或享受多少,一个人最重要的,在于能够承受多少损失。

在这个意义上,失去是一种拥有,迎接生命馈赠的一切。

我们唯一需要警惕的,是害怕选择失去本身。

很多人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

却鲜少有人知道“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承书女士。

她拒绝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毅然决然从美国返回中国。

为了研制出属于中国的核武器,攻克更多难关,她两次转专业。

“抛夫弃子”,隐姓埋名三十载,将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导弹事业。

她的学生说:“她是中国的脊梁。”“有资格见马克思,也有资格见爱因斯坦。”

她失去的多吗?多!

可是失去和得到在她的心里自有一杆秤:

在她心里,祖国的利益比她的名利更重要。

其实,一个人失去的是祸还是福,主要在于这个人是怎么看的。

所谓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做人要有追求,你追求某一样事物的时候,势必会失去另一样东西。

相反,如果你太注意得失,到最后可能会一无所获。

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每当在做一件事情,特别难过或者失去的时候,

不妨想一下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的这个观点: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

他一壶酒对月痛饮,一匹马云游四方,

他失去了荣华富贵,可是他收获了他的自由,也收获了流传千古的千余篇名诗佳作。

正如张悬所说:“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童年的时候虽然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可是他却得到了外祖母的启迪,

他将外祖母的故事一个一个汇集起来,才创造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天花板。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那便要学会正确看待失去和得到。

因此,与其伤心费神感叹自己今天又失去了什么,

不如摆正姿态,看看自己因为失去得到了什么,

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那自己是不是该更加努力,

努力让自己不白白失去?

放平心态,不怕失去

人一旦有“不怕失去”的态度,

就可以很好应对一切事情。

杜甫失去了官场升职的机会,经常游走于百姓之间,与民同乐;

陶渊明失去了富足的生活,隐居田园,享受“采菊东篱下”的安谧,

如杜甫和陶渊明这类人,他们对于官权、名利的得失看得很开,所以他们无所畏惧,

并能在失去之后,接着享受人生。

古龙说过:

“一个人只有在很想得到的时候,才会怕失去。

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也许是人类许多弱点之一。

可悲的是,你想得到的越急切,失去的可能就越大。”

不要怕失去,失去不可怕。

人这一辈子,欢喜得失不断交错,

看开了,坦然面对了,反而是件好事。

失去和得到本来就是偶然,

接受失去,接受得到,

不纠结、不犹豫、不彷徨,

放平心态,方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马尔克斯   居里夫人   村上春树   外祖母   杜甫   名利   得失   中国   过程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