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在东北的最东,看见最美日出


冬天,总得去一趟东北。


去长白山滑雪,去哈尔滨街上吃冰,


去漠河感受凄美恸人的爱情故事……


如果放眼整个东北,


15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还有更多小众。

△这座小城,路的尽头就是中俄界江黑龙江 。图by 小红书@28岁了还在上学


打开中国地图,在公鸡嘴巴最尖尖的地方画个圈,


就是城城今天要说的主角——


华夏东极,抚远。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一座名不经传的东北小城,


拥有最东的火车站、最东的机场、最东的港口……


被称为“东方第一县”。



纵然在众多边境城市中,


抚远,远不及漠河、延边、丹东更为人知。


可光是,这中国迎接第一抹日光的最东边,


就足够让人心生浪漫,与向往。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前不久,黑龙江抚远段,进入了一年一度最美流冰期。


当冰河融为一体,冰排、冰絮顺流而下。


在夕阳的映射下,相互簇拥。


一块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冰块,就这样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向东。

如同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荡气回肠。


极致的冷冽严酷,被流冰暖阳缓缓稀释,


而人心中的悲怆、清冷也彷佛在此刻,被一泻而下的日光驱散殆尽。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这里是抚远,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


作为中国最东边小县城,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当你站在口岸码头,隔着铁栅栏,看着俄罗斯人上船下船。


那么近,又那么远。


从哈尔滨到抚远,冬天也只有一趟绿皮火车来回。


时光慢,脚步慢,就像穿越漫画里的冰雪小城。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01

凌晨三点,日出了


作为中国地理四极之一,


东极抚远,又被叫做“日出之城”。


两个月前,星球研究所的一部日出纪录片,刷屏了。


有人说,从来没有这么一场日出,让人热泪盈眶。


美到极致的背后,


是只有走边境,才能感受到东方之国骨子里,


那让人热血沸腾的民族情怀,油然而生。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站在抚远最高处的东极阁,


阳光洒满窗台,投射在充满欢喜的脸庞。


「你能想象吗,现在是凌晨3点,


我可能是,今天全中国第一个看到日出的人。」


纪录片里的这一刻,漫天霞光,将整片大地染红照亮。


这是抚远得到的特别厚爱,也是我们得到的特别厚爱。


因为这场时光交错的美丽邂逅,


在抚远一年四季的260多天里,都会发生。


也可以说,


这里的人们,是太阳最早重新遇见大地的见证者。


夏季的日出,要比冬天来得早一些。


凌晨2点多,当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沉睡的时候,


中国第一缕阳光就从乌苏里江对岸的远山喷薄而出。



映红了东方的朝霞。


岛上的宝塔、哨所、营房、滩涂、阔叶林形成一片柔和的剪影。


渔船往来于江面,静谧祥和一片,给人难以言语的宁静。


不多会儿,轻烟缭绕的江面被一轮红日打破,晕出缕缕金黄晨光。


所谓“沧海浴日,金轮晃漾”,不过如此。


游客追寻日出,凌晨一点得去乌苏镇的东极广场。


曾经有人驱车400公里,


从佳木斯到抚远,只是为了一时兴起,兴致而归的浪漫;


有人选择在这露营,将帐篷扎在广场上,或把房车开到了这里,


颇有种等不到日出,赖着不走的架势。


这里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狭长地带的尖端。


三面环水,东面是乌苏里江以及俄罗斯卡杂克维茨沃镇。


对岸的异国风情村庄,是另一个国度,与我们隔江对望。


△乌苏里江对年的俄罗斯小镇


作为最东端的地标性景观,广场中心巨大的雕像,格外瞩目。


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古篆体的“东”。


沿着乌苏里江一直走。


江阔水缓,捕鱼人世世代代在此为生。

这里有河口广场、太阳亭、游廊、极标、华表、四极文化墙、中国地图、入口文化石、游船码头、汉白玉围栏等等。


细细看,每一个标志,都带着不一样的意义。


乌苏镇,曾是乌苏里江三大重镇之一。


朝鲜人和俄国人在这开展贸易,繁荣一时。


诞生了富源茂、仁中利等九大商号,还有警察分所和税征分局。


可惜。


1929年,乌苏镇在苏军的炮火中变成一片废墟。


但今天的小镇,江水环绕,日光照耀。


一片祥和安好。


作为中国最小、也是世界最小的镇,


这里只有一户人家,一个哨所和旅店,


以及,最美的日出。


△“东方第一哨”边防哨所


02

被冰封的「东极水乡」


日出,是抚远最大的名片,但绝不是唯一。


△抚远高密度的KTV,也是一特色。图by 小红书@28岁了还在上学


不论是神话故事中的白四爷庙、古老的金明文化遗址,


还是神秘的沼泽景观、珍奇的塞北野荷、看不够的塔头墩,


以及富饶的淡水鱼类王国。


东极水乡,才是它底蕴与灵魂。

△抚远湿地风光


发源于蒙古高原的黑龙江,以盘龙之势一路向东,


途径小兴安岭、完达山、布列亚特山等。


在山岭、平原之间兜兜转转,


整个流域面积达到了185.6万平方公里。


甚至超过长江。

△抚远湿地风光


而中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沼泽湿地三江平原,


就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松花江共同杰作。


当黑乌两江在抚远相遇,


也便成就了这大陆“东极”,如同江南水乡般的水韵风华。


2008年10月14日,


中俄两国在三江平原的一座小岛上,举行了一场“界桩揭幕”仪式。


岛屿一半领土,回归中国,自此开启两国一岛的历史。


这座小岛,就是“抚远三角洲”,


也就是前面提及过的黑瞎子岛。


它得名于岛上的“原住民”们——


一群眼神不好使,俗称“黑瞎子”,但耳朵灵敏,且有些霸道的黑熊。


此外,还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黑鹤、鸳鸯、鸿雁、棱皮龟等。


岛上植被茂盛,有低矮的树木、茂密的青草和野生的荷花。


一望无际的湿地沼泽、荒原丛林,皆是一片沃野。


俨然一座远离世俗的生灵乐园。



2012年,抚远修通了乌苏大桥。


将小镇和小岛连在一起,越来越多人探访这个原野湿地。


登岛后,闯入熊园,


和黑熊打个照面是极有可能的,并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熊出没”。


如果遇到它们的埋伏和抢劫,投喂些食物,也就能打发了。


然后隔江相望,看看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洛夫斯克。


这座距离抚远,仅仅数十公里的俄罗斯之城,


给人带来既遥远又相近的异国风情。


冬季,黑龙江开启速冻模式。


最低零下30°。


漫长而寒冷的冬,将这里毫无保留的冰封起来。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当黑龙江过了最美流冰期,


抚远,这座遥远的「东极水乡」,


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


也迎来了漫长而寂寥的冬眠。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03

炙热的、古老的民族


抚远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是满族肃慎人的发祥地之一。


原名“伊力嘎”。


在赫哲语中,意为“金色的鱼滩”。


△抚远的鱼博馆,藏有鳇鱼、鲟鱼等各种稀有的大型鱼类、淡水鱼王,是大饱眼福的地方。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千百年来,赫哲族人沿江而居,世世代代以鱼猎为生。


他们敬爱这片伟大的江河,


也用自己的方式,承袭生活的美好。


光鱼的吃法,就不下百种。


要了解这一点,走一趟东极鱼市,便一目了然。


吊着的哈巴鱼,躺着的哈巴鱼,以及人们手上冻成利刃的哈巴鱼……随处可见。


在这个黑龙江最大的淡水鱼市场,人与鱼撑起了鲜活且灵动的冰冻日常。


即便户外温度已经在零下30°,滴水成冰。


商铺们还是习惯早早开门,等着快递公司取货,将这严寒下的冻鱼发往全国各地。


不过一百多米的长街,雪地上却随处可见躺着的鱼,倒立着的鱼,还有晒干后又冻成了板砖的鱼。

△图by 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一米多长的鲟鳇鱼,是抚远的特色,当地人称之为“七里”。


而抚远人引以为傲的全鱼宴,是吃货们难以割舍的远记忆之一。


此外,还有几十种外地人大都瞧不出名堂的鱼。


鱼市老板干脆直播上阵,裹着厚厚的棉服,手机上贴着暖宝宝,


向镜头外身处各地的粉丝们介绍鱼的品种、价格、特点,以及烹饪方法。


“回去用水焯一下,和土豆一起炖,暖和得嘞”。


捕鱼、吃鱼,古老的赫哲族以鱼为傲。

△冬捕。图by 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这得益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距离海洋不远,气温低,诞生很多珍贵的淡水鱼类。


不仅拥有狗鱼、鲶鱼、嘎牙子等经济鱼八十多种。


人称“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冬捕。图by 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更因为盛产大马哈鱼,而得了「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的美誉。


只是这“美誉”背后,又是另一番悲壮。


生于江水中的大马哈幼崽能独立行动后,便要远行北太平洋的大海去成长。


它们最远甚至可以到达白令海峡和北冰洋。


经过大海的残酷历练,成年的大马哈鱼便会义无反顾,不远万里回到故乡。



这一路要经过重重考验。


即便回到乌苏里江,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也得和黑瞎子岛上的黑熊,来个大决斗。


鱼是聪明的,它们在深水区集结,发起集群突围,密集而快速的冲破黑瞎子的包围圈,便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就像赫哲族,也总有办法。

△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丰收季,过去人们会江边生起火堆,将鱼儿架上烤架,撒上香油醋,载歌起舞庆祝。


那些贫瘠且古老的岁月里,赫哲族以鱼制衣。


△一些鱼手工艺品。图by 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灵巧的妇女,在鱼皮上修鱼纹、鸟纹。


将最美好的东西,都绣在衣服上。


结婚的时候穿一次,去世的时候穿一次,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纵使鱼皮工艺已是过往。


黑龙江的古老往事,也随着江河岁岁年年远去。



可今天的抚远,


已成黑龙江各县市人均GDP排名的榜首。


中俄文化在这里奇异地交融。


街道上,商店的牌匾,既有俄文,也有中文。


烧烤大排档,会不经意偶遇撸串的俄罗斯一家。


△抚远街头。图by 小红书@ 半鱼Maybe


但人们坚定的信仰,


如同乌苏里江,对大马哈鱼的牵引——


「最早沐浴晨光的土地,是吉祥的土地,


最早朝拜太阳的人们,是幸福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乌苏里江   乌苏   日出   大马哈鱼   旅游局   抚远   俄罗斯   黑龙江   湿地   中国   凌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