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工厂”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技能报国的育才实践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杨勤

21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5个优胜奖,金牌榜和团体总分再次位居世界第一。在刚结束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中国参赛选手称雄世界技能之巅。

放眼世界技能大赛发展历史,中国的参赛之路并不长;聚焦每位选手的成长历程,奖牌的锻造之路并不短。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浸润着选手们日复一日的汗水,凝聚着参赛团队的辛勤付出,更少不了孕育技能梦想的摇篮--技工院校的精心培育。

回望来时路,从青涩技能学子到世界奖牌得主,技工院校不断创新育才体制机制,以“工匠精神”锻造“制造者”,为年轻一代能工巧匠铺就一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澎湃之路,更为提升“中国制造”水平夯实基础。

夺 奖

凝聚多方合力闪耀世界舞台

“3名选手代表中国参加云计算、3D数字游戏艺术、平面设计技术项目,获得‘两金一优胜’,这不仅是深圳选手参加世赛首次摘金,也是中国代表队首次在前两个项目摘金,双双实现金牌‘0的突破’。”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罗德超高兴地说。

陈智勇获得了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

好消息也从广东省技师学院传来。“2名选手斩获2枚金牌,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获得的是该项目的历史首金,电子技术项目则是实现了该项目中国的二连冠。”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个项目的筹备时间都超过两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竞争奖牌更是如此。对于获得“2金1银”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而言,全力备赛从未间断。“得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取消后,我们没有放弃希望,后来确定参加特别赛,大家都深受鼓舞并主动加大集训力度,全力冲刺。”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五关斩六将,层层选拔脱颖而出。”这是获奖选手的比赛历程,也是技工院校和人社部门共同投入的过程。从市赛、省赛、国赛的选拔,进入国家集训队,再经过队内多轮选拔成为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技工院校不仅要对应优势项目组建团队,制定训练方案指导训练,带队参加各级选拔赛,也要从技术创新、器材采买到后勤保障做足充分准备,在师资、经费、平台、服务等多方面做好统筹。

成功摘得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金牌后,马宏达(中)与两位其他项目的中国选手合影。

“教练团队既专业化,也年轻化,平均年龄约28岁,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院长钱正海说,第45届世赛时,学院曾派出颇具潜力的马宏达到喀山决赛现场观摩,那次体验也为他赢得特别赛抹灰与隔墙系统的金牌提供了帮助。

为保障选手日常训练的体能和成绩的稳步提升,不少技工院校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世赛标准和要求采购相关设备,布置集训基地,数控车、数控铣、增材制造等六个项目都是高投入高消耗项目,加上梯队选手等各方面投入,平均每个项目投入资金达1000万元左右。这些投入既保障集训队选手的培养,为基地购置的相关设备设施也可用于教学,供学院相关专业学生使用,培养优秀选手的同时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赛前冲刺阶段,筹备工作则更全面细致。技术上紧密联系项目专家组长,密集开展邀请赛、对抗赛;后勤保障上让选手训练时没有后顾之忧。在国外比赛,各院校组建以院长为团长的保障团队做好一线服务。深圳技师学院专门邀请心理专家到校为选手进行深度心理指导;漯河技师学院在法国比赛时专门为选手定制中餐、配置与赛场一致的训练器材;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每天为选手进行赛后总结及待竞赛模块的技术辅导、策略分析……

方方面面的付出和努力,让参赛选手们满怀信心出战,最终以出色的表现闪耀世赛舞台。

传 承

弘扬世赛精神点亮技能梦想

对大多数技工院校而言,获得世赛奖牌并非一届之力,也不止两年之功。

奖牌背后,有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各级人社部门对世赛的重视,也有学院悠久的专业积淀、各具特色的育才模式,还有各界对世赛的宣传鼓舞、前辈选手的指导教学……在技工院校,传承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一届届获奖选手点亮技能梦想的世赛精神,也激励着更多青年拼搏奋进、再攀高峰。

“学院有一套成熟的竞赛选手选拔机制,采取‘多途径选拔生源、分层次集中训练、依梯队进行培养’原则,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生入学后,通过分层海选组建竞赛班,进行强化训练,梯度培养,边学习、边训练、边参赛、边分流,公平公正选出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国赛、世赛,直至成为金牌选手,这是数控铣项目连续四届获得金牌,数控车蝉联冠军的重要原因。

依托这一机制,大批拔尖选手纷纷涌现,并在历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他们也成为技工院校培育新选手、再次登顶世赛舞台的重要力量。

“学院自2014年与世赛结缘后,共取得2金1银1优胜的成绩,获奖选手基本都留在校内任教。这次比赛看似是两年多的筹备时间,实则是几届师生的世赛传承和接力。”钱正海笑着说,学生未必都知道院长的名字,但肯定都知道金牌得主的名字。

张洪豪在世界技能大赛2022年特别赛中斩获银牌。

在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的校园实训基地里,备赛的“长明灯”也照亮着一代代技能人才的报国梦。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银牌得主张洪豪告诉记者,当他的教练韦国发取得第45届世赛银牌时,“技能报国”的信念便在他心里扎了根。四年来,师徒俩并肩作战,见招拆招,最终捧得奖牌归来。

“在备赛和训练中提升技能,传承世赛精神点亮更多学子的技能梦想。”副院长杨红梅表示,学院高度重视、团结一心备赛,仔细研究赛制标准和相关设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从各方面为选手提供最大支持保障,为夺奖之路护航。自2012年以来,学院已获得世赛1金2银1铜的骄人成绩。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各方投入越来越大,比赛机会也越来越多,技能之路大有可为。”漯河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王博感慨,新生入学后,他会安排观看女排电影《夺冠》,为其注入拼搏奋斗、为国争光的“强心剂”。

此次漯河技师学院两名选手斩获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是该市职业院校学子首次获得世界级奖项,也实现了世赛史上河南省金牌“零”的突破。据悉,获奖选手正总结整理项目学习、备赛、参赛经验,以分享给梯队选手,之后将留校任教。

辐 射

厚植职教沃土书写育人新篇

培养拔尖选手赢得世界级奖项,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这是每所技工院校的光荣使命,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力的绝佳证明。每一块奖牌都代表着该项目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更反映出各职业院校领先的专业优势和发展潜力。

“我们深耕建筑技工教育40多年,在世赛推动下,逐步实现竞赛理念转化为办学理念、竞赛技术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竞赛训练方法转化为一体化教学方法、竞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相关专业成为学院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高端人才不断涌现。”钱正海告诉记者,近五年先后培育了17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十余名省级高端技能工匠。

在深圳技师学院,此次的参赛项目都是深圳发展的支柱产业范畴,属于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未来将重点打造和培育的“20+8”产业集群。“我们提出‘人文内涵+技术技能+数字化素养’的新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融合办学,打通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衔接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为‘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罗德超介绍,信息与通信学院先后与华为、亚马逊、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云计算项目冠军陈新源登上领奖台。

“我在校期间考取了华为云计算HCIE和亚马逊AWS专家级解决方案架构师SAP两个行业内的顶级认证,这为我夺得云计算项目冠军打下了专业基础。”金牌得主陈新源说。

依托优势专业积聚各类资源助力选手登上领奖台,与此同时,赢得世赛奖牌也发挥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和专业的吸引力,这激励着职业院校更精准地以世赛为引领,高标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加世赛后,积累了丰富的竞赛和选手培养经验,锻炼了大批教练专家和骨干教师。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强化世赛成果转化,推进竞赛技能标准转化为教学实训内容等10方面工作。”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院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工作页51本,组编出版教材26本。下一步,学院还将落实制度建设、三校整合、南海校区建设、各级职业技能大赛、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等重要工作。

“践行世赛精神,通过金牌引领、乘势而上,强化学院的品牌优势,加快资源要素聚集,抓好世赛成果转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广东省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不断提升招生就业质量,通过加大高中生源招生提升高级工以上层次学生占比、进一步开展学制技师培养,与大型骨干企业、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高优岗就业率和学生就业满意度,把好出口关。

征途未有穷期,奋进永不止步。广大技工院校负责人一致表示,接下来将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沃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丨徐德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技工   技能   院校   广东省   工匠   技师   深圳   奖牌   中国   金牌   选手   负责人   工厂   精神   项目   学院   专业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