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津涛的2022书单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瑞士]傅汉思,党宝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资料图/图)

2022年我的阅读重点有两个,一是五代史,二是货币史,所以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忍不住好奇,想知道傅汉思究竟怎样从金融入手破解马可·波罗疑案。

原来这位瑞士汉学家把马可·波罗游记的各种抄本与同时期其他文献做了仔细比对,证明马可·波罗所记元朝纸币的图画、面额,云南贝币、四川盐币的流通,以及长芦盐场的生产、杭州地区的税收,详尽程度都超过了此前欧洲、阿拉伯或波斯的所有文献,因此不可能是抄来的。马可·波罗提到纸币的原料是白桑树的树干和外面的白细皮,整体呈现黑色,又说四川建都地区把盐切成“约重半镑”的小块作为交易货币,都是虚构不出来的。即便抛开马可·波罗故事,这也是一本很好的元朝金融史。

傅汉思认为,除一些细节外,游记内容基本与史实相符,而被他视为论敌的英国学者吴芳思,在代表作《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中给予了相反的结论。两本书对照来读,趣味倍增。

《货币文化史(I—VI)》, [美]比尔·莫勒、[德]斯特凡·克姆尼切克等主编,侯宇、王小庆等译,文汇出版社,2022年6月—11月。 (资料图/图)

这套书汇集全球四十多位学者,书写了货币从诞生、发展,乃至数字化之后,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全貌。其中前两卷聚焦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钱币,恰能与中国古钱形成对照。

无论东西方,统治者都把铸钱作为昭示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唐朝以后,钱币上通常铸有国号或年号,如“宋元通宝”“乾隆通宝”等。欧洲钱币没有“方孔”这一设计,可以刻上更多图文,古罗马钱币上就有君主头像和颂扬帝国繁荣的口号。但两者发展路径不同,欧洲中世纪政权林立,钱币各异,逐渐形成由铜币、银币和金币构成的完整货币体系,以及便士、马克等常用单位;加上汇票的发明和教会对货币流通的促进,奠定起商业革命的基础。中国古代在尝试纸币失败之后,主要使用的白银需要称重,方孔钱价值过低,都不便于商品交易。

相比于西方钱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中国学者对钱币的重视远远不足,依旧停留在对钱币本身的研究,很少延伸到古代社会、金融方面。希望这套《货币文化史》能给中国学界带来一些借鉴。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日]山口智哉、柳立言等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五代武人之文》,[日]山口智哉、柳立言等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五代的文武僧庶》,[日]山口智哉、李宗翰等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

近年来,借助墓志铭等出土资料研究古代史,成为一股热潮。山口智哉、柳立言等编著的“五代在碑志”系列,即期望通过五代人物墓志、碑刻等填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发掘此一乱世的更多细节。同时,他们不仅关注军政要人,也研究他们的母亲、妻妾,乃至一些平民、商贾和僧侣。

这里举两个例子,说说墓志铭可以怎样加深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在固有印象中,武人们只知战争和破坏,缺少文化知识,不具备治理地方的能力。但通过墓志,可以看到他们有的允文允武,堪称儒将;有的治理有方,被誉为名臣。后晋将领周令武的墓志,就说他善于处理民事,使“刑政交施,风声俞振”。乱世也给平民带来向上流动的机会,李悔祖上三代“不仕”,而历经唐末、五代、宋初的奋斗,家族竟实现了先富后贵。要不是有墓志被发现,李悔这样的小人物注定湮没无闻。

如果大家也想借助墓志铭重新审视历史,过去有周阿根编的《五代墓志汇考》,2022年又出了仇鹿鸣、夏婧辑校的《五代十国墓志汇编》,该书按政权、时间排列墓志,查阅非常方便。

《权力与正统:五代政治史论稿》,罗亮著,中国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 (资料图/图)

像前面说的那样,借助墓志铭等资料,五代史研究有了新发展。罗亮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主要关注传统政治史,如五代国号由来、后唐的统治策略,及后晋、后周的合法性构建等。

众所周知,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沙陀人,可他们在夺取政权后,为确立正统地位,不约而同地追认汉人为祖先,并以古代汉人王朝的唐、晋、汉为国号。在确立合法性方面难度最大的当属石敬瑭,他为求契丹援助,不惜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此举看上去十分无耻,其实有着隐秘的历史渊源——李克用曾与耶律阿保机结为兄弟,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唐明宗)认可耶律阿保机为叔父,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之子,算下来石敬瑭的确是比耶律德光矮了一辈。石敬瑭在成为耶律德光之子后,可以使自己在宣称继承唐明宗事业时具有更多合法性。

从后世来看,五代都很短暂,后汉两个皇帝加在一起也只在位四年,可是罗亮告诉读者,“他们和历史上其他的帝王一样,都希望王朝长治久安,皇位江山永固”,没有谁抱的是“过渡者”心态。

《汉文与东亚世界》,[韩]金文京著,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10月。 (资料图/图)

出于对货币史的兴趣,我很早就注意到古代日本、朝鲜、越南不仅和中国一样铸造方孔钱,还用汉字当钱文,这让我对“汉字文化圈”的说法非常认同,直到读了金文京这本书。

按照书中解释,邻国人到中国学汉语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走的汉字读音各不一样,久而久之,相互间就没办法再通过说话交流了。同时,由于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邻国人想要使用,只要掌握汉字词义即可,于是他们发明了“训读”——用本国语言去读汉字。在汉字的使用方面,各国人或者因为汉字功底不足、或者受本国习惯影响,在书写时会犯很多错误,逐渐形成与“正规汉文”相对的“变体汉文”。在古代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眼中,这些加上本国助词、语缀等,中国人可能看都看不懂的“吏吐文”“侯文”,才是真正的本国文化。显然,东亚几国对汉字是各有各的用法。

如今汉字在韩国、朝鲜、越南早已被停用,只有日文中还保留不少。这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两国人的交往,就像我一个在日本的朋友说得那样,中国人学日语有很大优势,连蒙带猜就能看懂个大概。

杨津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通宝   古罗马   山口   波罗   汉字   书单   国号   墓志铭   墓志   汉文   欧洲   纸币   钱币   中国   货币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