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孝肃时期,为何会提出“尊华攘夷”的思想?

仁祖主政的二十余年间,得益于明朝一息尚存,朝鲜始终坚守“慕华鄙夷”的对华观。然而,明清鼎革之后,朝鲜彻底失去了尊奉的上国。此时,朝鲜君臣则适时地提出了“尊华攘夷”思想,即继续敬奉已灭亡的明朝为中华,同时北驱满清夷狄。

显而易见,“攘夷”思想已不同于昔日贱夷、鄙夷之思想,然则此次思想变革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本章将进行具体讨论。

提出的原因

两乱之后,朝鲜国内反清意识浓厚,孝宗即位之后,即提出了“尊华攘夷”的思想。究其原因,共有三点:第一,长时间遭受清朝军事压制,激发了朝鲜上下反清攘夷之意志;第二,朝鲜义理学者宣扬“春秋大义正统论”,尊华是朝鲜王朝正统存续的前提;第三,孝宗国王曾身陷囹圄,饱受清朝欺辱,个人反清情绪浓厚。

军事受制于清朝

自仁祖于南汉山下行三拜九叩之礼以来,清朝与朝鲜以盟约形式建立了君臣父子关系,但是朝鲜暗通明朝却并未就此而止。因此,清朝屡屡要求朝鲜出兵助其伐明,并将朝鲜军队开赴战争前线,同时调遣朝鲜军队为其提供后勤保障,令朝明两国同室操戈,进而从伦理层面彻底割断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君臣关系。

朝鲜迫于压力,助清伐明。在清军于南汉山城下尚未撤兵之时,皇太极就昭告朝鲜,将随时征召朝鲜军队助清作战,将清朝干涉朝鲜军政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仁祖十五年(公元1637年),清朝攻打皮岛,要求朝鲜给予水师支援,朝鲜迟迟不肯发兵,仁祖痛惜道:“既不能赴死于本国之战,岂有为清兵先登之理乎”,深感有愧于明朝世代恩泽,但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不得不派遣水师助战。仁祖十六年(公元1638年),清朝对明朝发动宁锦大战,再次要求朝鲜派军支援,仁祖继续寻找百般理由延迟、推脱发兵,皇太极怒不可遏,致信威胁朝鲜,并对仁祖大加斥责,仁祖只得再次派遣军队助战。

虽然朝鲜硬抗清朝压力,希望恪守与明朝之间的君臣大义,奈何自身实力不足,只得忍受清朝接连插手军政大事。此外,清朝令朝鲜与明朝自相残杀。仁祖十九年(公元1641年),明清两国正处于松锦战役的关键时期,清朝要求朝鲜军队直接开赴前线战场对明作战。

对于此次朝清军队合击明朝,皇太极深感满意,特地赏赐朝鲜军队,并诏令仁祖嘉奖朝鲜官兵,以体现厚待之意,从而达到离间朝明关系的目的,使得朝鲜从道义上加速脱离明朝。清朝不仅命令朝鲜出兵作战,还驱使朝鲜军队为其保障后勤。

仁祖十八年(公元1640年),清朝为筹备与明朝的松锦决战,要求朝鲜供应大量粮草,朝鲜无奈只得照办,但奇怪的是朝鲜运粮船却接二连三地出现翻船事故,黄海道、京畿道等地上报称:“船一时败末,所载军粮、军器等项并皆漂失”,以至于不能按时提供粮草。

船只沉没本属于偶发事件,如此频发必有蹊跷,清朝对此深感怀疑,认为定是朝鲜从中作梗,意图延误清朝战机。甚至皇太极都愤然言道:“朝鲜之为国,反复无常”,并下令清朝官员随船监督朝鲜运粮,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军事羸弱导致朝鲜处处受制于清朝,被清朝玩弄于股掌之中,而这也成为孝宗时期“尊华攘夷”思想发端的重要动因。

春秋大义“正统论”

坚持奉明朝为中华正统,这是孝肃时期“尊华攘夷”思想源起的理论基础。朝鲜自诩为小中华,其存在的前提是获得大中华的肯定,因而朝鲜王朝自立国以来便尊奉明朝为大中华,以期获得身份认同。

当明朝覆灭,满清夷狄占据中华之地,朝鲜失去了立国之本时,其国内义理学者不得不以“春秋大义正统论”为思想武器,追思大明、尊周思明,从而强化“小中华”地位,进而解决自身的王权正统危机。“正统思想”源自朱子,强调华夷有别,为朝鲜义理学者所接受。程朱理学自丽末鲜初传入半岛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早已深入人心,朝鲜性理学者对于朱熹的正统论思想自然了然于胸。

朱熹在其《资治通鉴纲目》中首次提出了“正统”思想,他认为自古以来享有正统地位的王朝无外乎两个特征:第一,必须由汉族建立,夷狄所建之国不在正统之列,以体现华夷有别之理;第二,必须是大一统王朝,问鼎中原,统率四海,幅员辽阔,国祚长久。朱熹甚至认为自三代以来,唯有秦、汉、晋、隋、唐称得上正统,南北朝及五代均算不得正统,更别说五胡十六国等夷狄所建之国。

南宋一朝,饱受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只得偏安一隅,朱熹立足于时代,主张“尊华攘夷”之思想,提出了华夷有别之论断,高举北驱夷狄、平定天下、一雪前耻的大旗,根本目的还是捍卫正统。大儒宋时烈是朝鲜宣扬“春秋大义正统论”思想的领军人。

宋时烈穷尽一生研习朱熹思想,其认为朱熹所处时代与朝鲜所遇之情势类似,都是夷狄染指中国。而朱熹的一言一行皆可遵照,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在明清鼎革之乱世,宋时烈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正统论的大旗,宣扬春秋义理。

同时,宋时烈强调华夷有别,并宣称大明乃中华正统,清朝是夷狄之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奉大明、斥满清实则天经地义之举。宋时烈继而还提出了攘夷思想,称夷狄进居中华,“盖夺取中国之地,左衽中国之民,非仇而何”。因此,为明朝报仇雪恨,重新恢复中华秩序,建立中华正统之国,是小中华的责任和义务。

质子生活之屈辱

“两乱”之后,朝鲜统治阶级继续坚持“慕华鄙夷”思想,清朝对此则心知肚明。因此,清朝在武力征服之余,要求朝鲜将世子作为人质送至沈阳,希望通过左右王位继承人的方式,使得朝鲜上层统治阶级倒向清朝,继而彻底收服朝鲜。

然而,此举却激发了孝宗内心深处的反清思想。孝宗国王曾随其兄长昭显世子入质沈阳,受到清朝严格的人身管制。据《南汉山城条约》记载,清朝要求朝鲜将世子送到清朝作为人质,一旦有不测发生,便可立朝鲜质子即位。

仁祖十五年(公元1637年),孝宗及其兄长昭显世子李滢一众百余人到达沈阳,开始了长达近八年的质子生活。在此期间,清朝对孝宗等人严加看管,所谓“入处客馆,八王及其皇帝各遣人把守馆门”,以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此举意在向朝鲜表明,朝鲜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清朝手中,切记不要肆意妄为。

孝宗质子住沈阳期间,生活困苦不堪。仁祖十六年(公元1638年),孝宗等人住沈阳已过四年,此时正值明清决战之际,清朝宣称自身军粮不足,难以继续满足孝宗等人的生活需求。结果“沈阳馆中上下人员,艰苦万状”,仁祖得知此事悲痛万分,只得下令为孝宗等人加急运送生活物资,缓解质子馆众人窘况。正当此时,清朝还宣称此后不再为质子馆提供粮食,令其自耕自足,孝宗对此愤然抗议。

即使如此,清朝还是不为所动,直言提供四年食宿已然是皇恩浩荡。孝宗等人身为王公贵族,在清之境遇却如此悲惨,这无疑助长了其内心的“攘夷”思想。八年质子生活使得孝宗对清朝恨之入骨,其内心早已积聚起“尊华攘夷”的信念。

孝宗的一生与清朝入侵紧密相关,九岁遭逢丁卯胡乱,十八岁又遭丙子胡乱,十九岁入质沈阳。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尽屈辱。身陷如此悲惨境地,孝宗怎能轻易释怀,不由得高呼“怨尤何敢及天人,自耻无谋到死滨。此日不堪燕质泣,何时重观汉仪新”,愈发仇视满清夷狄,“尊华攘夷”势在必行。

#头条群星10月榜#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朝鲜   明朝   太极   思想   王朝   世子   质子   义理   朱熹   大义   正统   中华   清朝   公元   军队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