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法租界”高乃依路改名文安路后又更名皋兰路?

如果说思南路是一条海派花园洋房的历史长卷,那么前后与思南路相交的皋兰路和香山路就是这个长卷中建筑形态丰富又极具人文历史色彩的一章。

皋兰路街景

皋兰路与香山路虽然都只有200多米,但它们互相平行,马路的东端都通向昔日的法国公园——如今的复兴公园,因此由两条马路两旁众多花园洋房和公园所围合的空间,有一种超越时空的静谧。

皋兰路街景

这种氛围从1914年左右法租界建筑这些马路和花园楼房之时就已定下基调。这里原来都是村庄田野,法租界的“大马路”在现在的金陵东路一带,思南路一带只是当时法租界的郊区。

皋兰路街景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香山路原名莫里哀路,这些路名全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诗人和剧作家的名字。

1943年前的皋兰路周边地图

据说,法租界当局是把这里作为租界的核心居住区域来打造的。所以从街区格局、楼房高低、花园大小到路名,甚至花草树种都是精心设计严密规划的,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国文化内涵。

  说起租界,许多国人心中有一种难以诉说的纠结。确实旧上海的租界史曾经是一段伴随着国人屈辱和抗争的历史。

皋兰路街景

所以1943年租界收回后,高乃依路名因带有“法租界”色彩而改名文安路,用的是河北省的一个县名。

但是历史的进程从来都是复杂多面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租界”街区格局和众多花园洋房渐渐成为上海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路名的“文脉”似乎又应该延续。于是1946年,文安路又改名皋兰路。

皋兰路街景

虽然用的是甘肃省的一个县名,但其谐音仿佛就是“高乃依”的速读。其用意与“马斯南路”改名蓝田路,又改为思南路如出一辙。

随着时光变迁流转,那些凝固在花园洋房中的人文历史和建筑艺术却历久弥新,最终成为人们膜拜的历史载体,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皋兰路街景

因此漫步在皋兰路和香山路上,看着那些被浓密梧桐枝叶复盖,斑驳陈旧却又精致典雅尊贵的花园洋房,往往让人忘记了时间。

皋兰路街景

反过来说,也许只有建筑才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物质和艺术。拥有一所带花园的静谧楼房,其实是每一个人心里曾经的梦想。思南路皋兰路香山路上的花园洋房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勾住你心底的向往,使人流连忘返,甚而有一种淡淡的落寞。

皋兰路街景

从准海中路拐进思南路,走过南昌路就是皋兰路,站在十字路口朝东眺看,皋兰路1号是一幢三层西班牙风格的白色小楼,那曾经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故居,如今是上海市房产局的迎宾楼,常年大门紧闭,一般人很难窥见它的庐山真面目。

皋兰路1号街景

2号就是复兴公园的后门,敞开大门的复兴公园,也就成了皋兰路的后花园,皋兰路虽短,但因为有了复兴公园,马路就变得幽深和富有韵味了。

复兴公园皋兰路2号门

复兴公园面积并不大,但是它是目前上海唯一“正宗”的法国式公园,有典型的法式沉床式花坛、玫瑰园和大草坪景观,又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所以每天仍吸引着众多的上海市民,也成为法国游客来上海的必游景点之一。

复兴公园内景(摄于2013年)

100多年过去了,法国公园早已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易名为复兴公园,公园也几经修缮,但是经典而又完整的法式园林的格局却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也许100年的沧桑,使复兴公园里随便一棵什么树都能从容地道出一段历史来。它让人们徜徉在异国风情的园林里,体会着另一种文化的趣味。

复兴公园内景(摄于2013年)

皋兰路1号的西班牙式小楼至今仍裹着神秘的面纱,一如它曾经的主人张学良后来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张学良只在此断续居住过短短的两年,然而这两年却是张学良酝酿改变个人历史定位和改写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

张学良肖像

1935年2月,身心疲惫又踌躇满志的“少帅”张学良,在历经戒毒和周游西方列国之后,选择了上海法租界这幢具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楼房栖息。楼房的西班牙建筑风格和环境氛围是张学良喜欢的,况且还有赵四小姐的陪伴。

皋兰路1号内景

但是张学良的人生信条又决定他不可能在美人温柔乡里沉醉过久。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如今我们虽然只能在皋兰路上抬头看见这幢小楼高高的背影,但是依然可想象到张学良将军在窗前月下、花园小径独自徘徊沉思的高廋身影……张将军在这里秘密会见了东北义勇军的代表,还拜访了爱国人士杜重远和中共要员潘汉年等人,法租界内外的风云际会,使张将军一步步走近了他人生的“制高点”……假如没有皋兰路1号的栖息思考,张学良也许不一定有后来改写历史的举动。

皋兰路1号内的花园

不过,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因此皋兰路1号小楼前的烟雨浮云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前奏。

如今,这幢由黑色铁门紧锁的西班牙小楼虽然几易其主,但基本格局仍没有变,花园里种植着张学良生前喜爱的兰花,花园也以赵四小姐的名字命名叫荻园,更有意思的是楼内许多房间的名称简直就是张将军的音容笑貌再现:敬学厅、慕良厅、少帅厅、忆卿厅……。

皋兰路1号大门

思南路将不长的皋兰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皋兰路比东段还要静寂幽雅,静得仿佛那些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的花园洋房里是没有人间烟火的,就连最西段皋兰路上唯一的一所学校也是上海市第四聋哑学校,它的前身是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

皋兰路街景

皋兰路、瑞金二路口(摄于2013年)

如今,整个卢湾区都与黄浦区合二为一了,而有着百年历史的皋兰路四周的街区格局仍然没有多少变化,蕴藏在这些建筑中的前尘往事几度变幻,让人产生浓厚的追溯兴趣。

皋兰路曾住有好几位民国政要人物,他们曾经的居所基本保存完好,一如既往。皋兰路25弄4号的“萍尘小筑”曾是化学博士李祖薰从俄国人手中购得的房产,后来成为国民党将领卫立煌的居所,一度又成为“萍尘小学”。1949年以后,著名电影演员康泰也在这里居住过。

皋兰路街景

皋兰路街景

皋兰路16号从外观看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东正教小教堂。它在空间布局上用一个圆尖顶统帅整个建筑,正方形平面上置一大四小葱花穹窿顶,形成美丽的图案形象,颇有中国莲花图的韵味。

皋兰路街景(摄于2013年)

更有意味的是多处都用圆尖顶线条作为墙顶,每个墙面中间设窗,且窗又是垂直狭长的。窗顶是半圆拱造形,窗框、窗格用铸铁浇铸,镶彩色玻璃,整个教堂有鲜明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风格。

皋兰路街景

这座教堂建于1931年左右,是上海最早的东正教堂之一,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集资建造的,为纪念将他们带来中国的尼古拉斯将军,教堂最初称为尼古拉斯教堂。

当时这些形形色色的俄罗斯人在霞飞路一带或开餐馆、或做警察、或沦为舞女妓女……但是他们都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时时需要精神的洗礼和膜拜。

上海成全了他们,霞飞路、高乃依路成全了他们。可见当年的法租界真是个五方人士杂处,各路人马自由搏奕的“冒险家乐园”之一。

1949年之后,这座教堂自然关闭“易主”了,后来变成了一家专门生产洗涤剂的工厂。

皋兰路街景

“特殊十年”时期,因为教堂顶上的圆尖顶别具“封资修”色彩而被人为的毁掉了。直到1990年代,这座教堂才由一个葡萄牙商人出资修复一新,成为一家高档法国餐厅,中文名叫“阿香蒂”。

但几年下来,营业状况不尽如人意,也许是皋兰路的“人气”不足。后来底层又开了一家名为“KILNLOCH”的咖啡馆,而二楼以上则是一家集团的会议中心,不对外开放。

皋兰路街景(摄于2013年)

2019年思南书局诗歌店在尼古拉斯教堂内许诞生。这是上海最大的专业诗歌书店,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诗集。

皋兰路街景

由于教堂属历史保护建筑,内部不可能再“伤筋动骨”,于是建筑师设计了一个环型钢板书架,使这个书店“别具一格”。

诗歌书店自然是“小众书店”,但唯其如此,才对大众的阅读欣赏口味具有引领作用。

心由境造。在匆忙的都市生活间隙,当你踏入幽静的皋兰路,进入异域色彩的教堂,透过高挑的穿孔钢板,看着高耸的穹隆顶和古典的壁画,手捧一杯香甜的咖啡,读一读诗歌,也读一读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精神是何等的惬意和飞扬?

思南诗歌店内景

而诗歌书店最终落户在幽静皋兰路上的古老教堂内,是不是也在冥冥中与法国诗人高乃依续上前缘?

高乃依画像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思南诗歌店内景

皋兰路上的许多建筑就这样悄悄地改换门庭,内在却声色不动。过去的务本女子小学变成了思南路幼儿园,那一如“思南公馆”建筑外观的法式园楼奢侈典雅;而北面一座带花园的洋房则成了“汉院”所在地,这是一所教外籍人士学习汉语的连锁学堂。

皋兰路街景(摄于2013年)

皋兰路街景

皋兰路街景(思南幼儿园)

皋兰路上还有贸易公司、咨询公司、口腔诊疗所……可见皋兰路其实已经没有想象中的“清静”了,但是很奇怪,皋兰路上就是不见半点嘈杂声。

皋兰路街景(摄于2013年)

皋兰路就是这样的一条马路,不论早晨还是黄昏,一切静悄悄。

它就这样静静地躲藏在繁华淮海路后面,与思南路、香山路等马路一起荃释着近代上海城市街区历史风貌。

历史名人与历史建筑交融,现实与时尚交汇,散发的是一种独特迷人的气息。

逛思南路无论如何都不应错过皋兰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皋兰   租界   思南   文安   香山   法国   街景   教堂   公园   花园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