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是怎样走向覆灭的

导言:拿破仑在执掌法国最高权力之后,仅仅过了15年就被推翻下台,最终被囚禁在大西洋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在此了此残生,他死时只有52岁。拿破仑为什么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他是怎么走向覆灭的呢?这个问题与他怎么当上皇帝一样,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对于拿破仑这样一位在近代欧洲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历来多种多样,有人对他的功绩称颂不已,而又有人对他的暴行嗤之以鼻。歌颂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既批判又歌颂者亦有之。

拿破仑的历史定位应该是这样的:他既是一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同路人,又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复辟者;他既是一位得到法国人民热烈拥护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个狂妄的发动对外侵略的战争狂人。当他以前一种身份行事时,可以取得辉煌的胜利;而当他以后一种身份行事时,必然遭到可耻的失败。

拿破仑当上法兰西皇帝后,面临的是由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欧洲封建势力结成的强大反法联盟。在他们眼里,拿破仑所代表的法国革命力量是十恶不赦的敌人,如果不把法国革命之火扑灭,势必会蔓延到整个欧洲,动摇各个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

在前两次反法同盟失败后,这几个国家很快又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4月,英俄签署《圣彼得堡条约》,而后奥地利也加入,随之加入的还有瑞典和那不勒斯。在得悉奥军准备偷袭法国东部后,拿破仑亲自督责法军快速行军20天,赶往乌尔姆要塞,把奥军团团围住。奥军首领麦克无奈宣布投降,把他手下33000名奥军和各种武器装备以及要塞一并交给了法军。法军士兵们欢欣鼓舞,他们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的皇上创造了新的战争艺术,不用武器,而用我们的双腿来作战。”

虽然法国海军在和英国作战中失利,可是拿破仑丝毫不被失利动摇,坚持继续向维也纳进军。11月14日,法军占领维也纳,奥地利皇帝仓惶出逃。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匆忙赶往柏林,敦促普鲁士参战。他又赶去和奥地利皇帝会面。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拿破仑用巧妙外交手腕化险为夷。他派使者装作一副吓破了胆的样子去见沙皇,低声下气的哀求化干戈为玉帛,请求罢战。拿破仑在接见沙皇使者时也装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这些假象蒙蔽了沙皇,沙皇误以为拿破仑已经没有实力作战,于是准备抓住战机,一举击败法军。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登极一周年),俄奥联军向法军进攻。这次战役被称为“三皇会战”。战斗从拂晓打到晚上,拿破仑自始至终在现场指挥战斗,最终法军取得了胜利,沙皇和奥皇狼狈逃跑。事后,拿破仑自己评价说,这次战役是他40多场胜仗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次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拿破仑下令在巴黎修建凯旋门。凯旋门成为巴黎最负盛名的地标建筑。

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闻知俄奥失败后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

自从这次胜利后,拿破仑就开始走上一条对外扩张,建立一个泛欧洲大帝国的道路,并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走向覆灭。

取得对俄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拿破仑的野心得到满足,他开始要用自己的战剑重新绘制欧洲地图了。拿破仑把自己的兄长约瑟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他把原普鲁士领土组建成伯格公国,由他的妹夫缪拉出任大公。他又把南德意志16个小国组建成莱茵邦联,自任该邦联的“保护人”和总司令。1806年,拿破仑宣布存在了9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后只能称作奥地利皇帝。他把自己的二弟路易封为荷兰国王。他又把自己的义子封为意大利副王。至此,拿破仑梦寐以求的覆盖欧洲大部分土地的特大帝国终于建立起来了。

大帝国建立之日,其实也就开启了它的灭亡之路。拿破仑的行为自然激怒了被他霸占国土的各国统治者的反对,其中恨得咬牙切齿的是普鲁士,在普鲁士领土上建立起来的莱茵邦联是它无法容忍的切齿之恨。因此,在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后,充当急先锋的就是普鲁士。普鲁士在1806年10月1日向法国发出通牒。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普军,在俄军尚未到达之时独自率先向法军发动进攻。哪里料到普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在10月14日的耶拿会战中,被拿破仑亲自指挥的法军打得落花流水。拿破仑乘胜追击,在10月27日一举拿下柏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落荒而逃,犹如丧家之犬,远远地躲到了普鲁士东部边境一带。正像德国大诗人海涅说的:“拿破仑呵一口气,就吹掉了普鲁士。”

普王还期待俄军到来,拒绝与法军议和,于是拿破仑指挥大军,一直攻到了易北河以东。15万俄军姗姗来迟,准备正面迎击法军,1807年2月8日,双方在东普鲁士的艾劳展开激战,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分胜负。6月14日双方在艾劳东北一个地方继续战斗,俄军惨败,拿破仑追击,遂占领了普鲁士全部领土。6月19日,俄军求和,双方于7月7日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7月9日,法军和普鲁士也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丧失了近一半国土和人口,并且要赔偿法国一亿法郎赔款。俄、奥都答应加入大陆封锁体系,一致对付英国。拿破仑试图用这种办法孤立打击英国。

至此,一个几乎占据整个欧洲土地的大帝国终于屹立在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大国皇帝梦最终得以实现。此时的拿破仑可谓是目空一切,淫威逼人,在他的眼里已经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拿破仑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他开始全面否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极速地把法国拉回旧的封建制度。

首先,他以妻子约瑟芬不能生育为由解除了婚姻,紧接着向奥地利皇帝的妹妹求婚,这件事引起法国社会的普遍不满。原因是,这位奥地利公主的姑姑是法国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路易十六上了绞刑架,而王后在法国人民心目中是一颗灾星,众人对她厌恶之极。拿破仑之所以向奥地利公主求婚,目的是为了巴结上欧洲第一显赫家族,提高自己的身份。

恩格斯写到:“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地利的公主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为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去和它妥协。”

不仅如此,拿破仑在法国全面复辟旧体制。他大张旗鼓地建立帝国贵族制度,从1808至1814年,拿破仑分封了几十个亲王和公爵,数以百计的伯爵和上千个男爵。在他分封的贵族中,旧贵族占了22.5%,资产阶级占了58%,这个新旧贵族联盟成为拿破仑帝国的社会基础。在宫廷礼仪方面,拿破仑追求与欧洲其它国家相媲美贵族礼仪,全面恢复波旁王朝繁缛的礼仪。

此时的法国无疑是强盛的,不过它是建立在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如果战争一旦失利,整个帝国就会立即垮塌下来。拿破仑可不管这些,他狂妄的野心继续膨胀,他兼并了罗马教皇国,软禁了教皇。他还兼并了荷兰和其它一些地区。这样,法兰西帝国在欧洲就有了130个省,4300万人民。

此前,法国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等结成的大陆封锁体系遭遇困难,俄国对英国网开一面,这引起了拿破仑的恼怒,他决定去征讨俄国。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亲自率领61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俄国进发。在进入俄国以后的几次战斗中法军都没有占到便宜。9月5日,被重新启用的俄国将军库图佐夫,率领俄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博罗迪诺与法军展开血战,双方死亡人数都在4万人以上,拿破仑还损失了47名将军。9月14日,当法军进入莫斯科时,发现这是一座空城 。当晚,莫斯科发生大火,三天不熄。这时的俄军已经不再后撤,准备反击。拿破仑向俄军求和,遭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法军在莫斯科呆了5个星期。眼看寒冬将至,拿破仑明白已经失去了战机,准备后撤。在撤退路上,法军不断遭到俄军攻击,一路十分狼狈。拿破仑得到巴黎发生政变的消息,带领少数人员,急匆匆赶回巴黎。

俄罗斯反对法国入侵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反侵略战争的斗志,法兰西帝国的倾覆指日可待。1813年春,俄、英、普、奥和瑞典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向法军展开进攻。经过一年时间内多次战役,法军落败,法国大部分领土被占领。1814年3月29日,反法大军汇聚巴黎城下。守城元帅投降,法国终于战败。

4月1日,英、俄、奥、普四国扶持起一个傀儡政权,4月3日,元老院和立法院废黜拿破仑。4月6日,拿破仑违心地签署退位诏书。原波旁王朝路易十六的弟弟伯爵普罗旺斯登上王位,封号为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复辟。

4月11日,拿破仑与占领者签署协议,对方同意他保留皇帝称号,居住在地中海小岛厄尔巴岛,并对该岛拥有主权,每年享受200万法郎的年金。

这时的拿破仑虽名为皇帝,却实为囚徒。他不会甘心就此落败,时刻准备卷土重来。

拿破仑在厄尔巴岛只呆了不到一年时间。他一直在关注法国国内动态。他了解到,法国人民开始对复辟的旧王朝极度不满,怀念拿破仑统治时期,盼望他早日回归。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率领数百名侍卫和禁卫军,乘着夜色悄悄离开厄尔巴岛,在法国沿岸登陆。

当沿路人民得知拿破仑回归的消息后,人们奔走相告,热烈欢迎他的归来。拿破仑在3月1日对军队发表演说,演说极富煽动性,令听众们怦然心动。他的演说词以极快的速度传遍法国大地。

拿破仑一路兵不血刃,沿路守军看到他立马投降,他们很快顺利到达巴黎。路易十八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卷铺盖走人。拿破仑很快恢复了权势。

拿破仑东山再起后,只统治了法国近一百天,史称“百日王朝”。

正在维也纳举行会议的欧洲各国君主和政府首脑听到拿破仑重返巴黎的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他们把他们之间的分歧先放到一边,立刻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组织起近百万人的大军,向法国扑来。拿破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组织起20万人的军队,而且装备不齐,甚至三分之一的人连武器都没有。拿破仑率领这样一支军队艰难迎敌。6月15日,在比利时进行了几次小规模战斗。6月18日,在滑铁卢法军与英军展开激战。正在英军快要支持不下去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及时赶到。英军和普军两面夹击,法军落败。

滑铁卢失败,意味着拿破仑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的最终结束。6月22日,拿破仑被迫签署退位诏书。此后不久,他被作为战俘,流放到大西洋南部一个英属小岛上,这座海岛名字叫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每天都对他的随从口述他的人生经历、成功的秘诀和失败的教训,这些材料后来被人整理成册,书的名字是《圣赫勒拿回忆录》。1821年5月5日,拿破仑与世长辞,年仅52岁。

结语:《法国通史》一书的作者吕一民认为,拿破仑既不是仁慈万能的上帝,也不是恶贯满盈的魔鬼,他是集大善与大恶为一身的人。拿破仑悲剧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其个人权力无限膨胀的结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阿道夫.梯也尔这样写到:“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军人、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是极有教益的,也包含着对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绝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拿破仑   普鲁士   路易   俄国   奥地利   俄军   沙皇   帝国   法国   欧洲   走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