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贵州洞穴发现两台美国发电机,持续发电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在距离贵州省桐梓县约五六公里外的坡地上,有一处山环水绕、河谷幽深的秘地。

在群山环绕间,这里竟生出一块山间盆地来,涛涛天门河自东北奔腾而来,经两岸峭壁携势直下,在山间回旋成了一面豁然开朗的水镜。

这里修建起了湖心岛,种植了无数名花异草,甚至还仿着杭州西湖的模样修建了“三潭映月”的景观,大有一派自然好风光的模样。

但这处景观修建起来的真实目的却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有个游山玩水的好去处,而是为了掩盖藏在这处风光深处的秘密——天门河水电站。

建在溶洞深处的水电站已渐显破败,犄角旮旯处还结着密密麻麻的蛛网,但仍然可以听到发电机嗡嗡的声响,机身上“MADE IN U.S.A”的字样依稀可辨。

这处水电站建于何时,为何会选址在偏远的贵州娄山关溶洞里,掩在一片山清水秀中?而这产自美国的发电机又是如何跨域万水千山出现在贵州山村里呢?

外患重重,应运而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日寇的长枪利炮下,华北大地很快沦陷。

在节节败退的形势下,国民政府不得不将战线一再后缩,机关核心开始撤往西南大后方。

当时的国民政府奉信“焦土政策”。

也就是在撤退之时,要将企业厂矿一并转移,不能迁移的就地焚毁,绝不能留给日本人,不能让日军有“以战养战”的可能性。

因此,许多东南沿海的大型企业、重工工厂纷纷行动起来。拆卸机器设备,装船运输,将这些承载着抗战胜利希望的种子从东南边运往了西南山区。

其中,主要负责生产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的第四十一工厂迁移到了广西融县,在融县小峒和天堂坪的临时厂房内紧急恢复生产,尽可能地向前线输送武器弹药。

但融县并不是一个安稳之地。

1939年12月,粤北日军渡过潖江,举兵北上,广西岌岌可危。

暂居柳州融县的四十一工厂不得不再度西迁,落脚在了贵州桐梓县城。

桐梓县位于黔北高原大娄山群峰深处,四周多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敌机难以靠近侦察轰炸。

而且桐梓县城紧挨着抗战时候的陪都重庆,也是川黔滇缅国际通道的必经之处,无论向内输送还是对外接受援助,都相对便利。

因此,将桐梓县作为抗战时期的军火补给基地,其实是十分合适的。

秉持着“后方工人多流汗,前方战士少流血”理念,四十一工厂里的大小车间干得热火朝天。

据统计,四十一工厂光是捷克式轻机枪的月产量便曾经达到过每月三百挺。单是每日生产的枪炮和手榴弹等装备,便足以装备一个连队。

一时间,四十一工厂成为供给抗战前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迁址桐梓的四十一工厂却也面临着一个棘手难题——电力不足。

最初工厂的用电全靠随厂运来两台柴油机发电,发电机功率极大,每日需要的油量便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但那时候的柴油不光价格昂贵,还储量极少,供应紧张的很。

工厂原本修建在东南沿海一带时,还可以利用贸易港口的便利,从海外进口柴油使用。但工厂被迫内迁,港口也多数被日军占领,再想进口燃料无疑难于登天。

为了解决燃油消耗的委托,桐梓当地建起来了一座炼油厂,从父老乡亲家里收购菜籽油,加工之后用作发电燃料。

厂里甚至还专门组建了一支运输队,每天轮流着去重庆拉柴油回来供给发电。

但这样的办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就在众人愁眉不展之际,山间倾泻而下的水流冲击声,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灵感。

大娄山海拔高,天门河水从深山幽谷间奔腾而下,是否可以蓄水修建发电站,改用水力发电呢?

这样一来,取自天然、用自天然,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军功生产的成本,也可以节约不少人力物力呢。

于是,在经过水利专家实地勘探和反复论证后,修建天门河发电站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

驼峰航线“驼”来的发电机

天门河发电站意义重大,谁来主持修建呢?

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使建成发电站的计划落到实处,四十一兵工厂当时的厂长钟道昌通过种种关系多方打听,终于聘请来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陈祖东担任总工程师。

而陈祖东又给设计队伍注入了更多力量。

他通过自己的同学朋友关系,辗转多方,聘请到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五所名牌大学的工程专家共同参与到天门河发电站的设计修建工作。

陈祖东等人意识到,发电站除了要考虑发电所需要的水流落差问题外,也需要顾及防空需要,不能太过惹眼,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反复研讨后,陈祖东决定,除了配电室修建在地面上之外,发电站的整个机房工程都隐入地下,修建一座“隐形”的发电站。

掘土凿石,加固溶洞的工程量倒在其次,如何将购买来的发电设备运送到桐梓才是真正让人棘手的难题。

当时国民政府出面,向美国订购了最新的水轮机和发电机。

其中的发电机是美国奇异公司最新的技术产品,发电量可达到七百二十千伏安。而水轮机则是由美国勒菲尔公司制造的,另配有油压机、两台自动调速机和两台手动调速机。

这几件大家伙总重量高达百余吨,单是机芯就有三吨多重。

如此的庞然大物要想跨越茫茫海洋抵达我国境内,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因为自“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海军为了配合陆军蚕食中国的计划,早已对中国进行了海上封锁。

日军又在1942年攻占面店,派遣飞行师进驻了缅甸密支那,切断了当时我国与同盟国联系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

如此一来,我国当时的外资援助国际通道几乎被彻底破坏,战略物资几乎不可能再被运送到国内。

进退维谷之下,国民政府派遣宋子文前去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商议,在原来的昆明至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增补一条空中补给走廊——“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一路向东,横跨了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飞越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最终降落在我国云贵高原上。

航线路过的地势海拔都在四千五百米以上,最高处甚至达到了七千米,航线全程险而又险。

而位于这条航线必经之路上的“驼峰”,则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上的一处山口,因为形似骆驼背脊而得名。

只是这处“驼峰”的海拔高度却远高于美国当时主要机型的最大爬行高度。

终年冰雪的高耸山脉无疑在考验着飞行员的素质,稍有不慎便会撞上连绵起伏的山体,机毁人亡。

而高原地带极高的飞行高度还意味着空气的稀薄,飞行员除了谨慎驾驶外还面临着缺氧的危险,更不要说日军在航线南段时不时组织的空中袭击,更给飞行运输徒增了不少风险。

但水利发电机关乎着军工厂的存亡,也影响着前线的战势。此时,想要将发电机组运往贵州,唯一的办法便是这条死亡“驼峰航线”了。

为此,陈祖东教授两次前往印度商议发电机组的运输事宜,最终和美方达成一致。

先通过海运将发电机设备从美国运送到印度,再将机组设备拆解散运,借驻印度美军的军用巨型飞机,分批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沿着“驼峰航线”直抵昆明,最终再从昆明利用载重汽车悄悄运往贵州桐梓。

“驼峰航线”的危险自不必说,发电机设备组件的重量更是打破了当时中印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而这些分散运抵桐梓的发电机组件,则由陈祖东教授带领工程师队伍一起重新组装。

1945年4月,发动机组陆续安装完成,这批来自大洋彼岸的机器设备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在贵州桐梓的山间,发出了激动人心的运作轰鸣声。

众志成城,终古留馨

建成后的天门河水电站位于溶岩洞中,用大量石料砌结,分为两层构造。水轮机房位于底层,大约有三十多平方米,发电机房则位于上层部分,面积约为五十六平方米。

溶洞洞口的门额上,是陈立夫的题词,写着“入天门而夺天工”的字样。

短短七个字写尽了天门河水电站建造的精巧与不易。

更难能可贵的是,天门河水电站的营造并不一味地呆板生硬,而是处处有巧思,每一个曾为天门河水电站的建设付出过心血的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名字”。

天门河水电站水轮机房入口的石门上,镌刻着一组意义深远的石刻——是一组由五所大学校徽组合而成的图案。

清华大学位于首排中间位置,左右两侧分别是西北大学和工业大学的校徽。第二排则由东北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校徽共同组成。

五所大学的校徽错落有致,是对那些为天门河水电站的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辈们永远的铭记。

而发电站外面,被围住的水坝形成了一个面积约为百来亩的山间湖泊,水面宁静宽广,清澈澄碧。

因为四十一厂的职工们大多都是江浙一带人士,由于战火的肆虐不得不背井离乡。

于是,大家商议着将水库仿照西湖的格局,重构些人工美景,既可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也能够更巧妙地遮掩溶洞内的发电站。

就这样,湖心岛上盖起了亭台楼榭,遍植垂丝绿柳,一片碧浪中时有清脆莺啼,谓之曰“柳浪闻莺”。湖中还放置了三座矮矮的石塔,水面微波粼粼,石塔的倒影影影绰绰,此为“三潭映月”。

在工人们的努力下,这本是野趣天然的贵州山间,陡然呈现出了一颗“明珠”。

“四面环山山映湖,一泓清水水吞天”,这是无数工人们的巧思,也是他们在远方思念故乡的痕迹。

在水坝堤上的纪念塔旁,刻有陈祖东亲作的《石工歌》一诗,纪念无数工人凿壁掘石、修建水电站的艰辛不易。

诗歌末尾一句“象尔石工,终古留馨”,便是对所有参建者最高的褒赞。

工业发展的“活化石”

天门河水电站的建成解了军工厂电力匮乏的燃眉之急,即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天门河水电站也未曾荒废,而是带来了桐梓现代工业的兴起。

桐梓当时的工业本是十分落后,天门河水电站产生的电力供应全县城的用电都绰绰有余,夜里只需要一个单机发电便足以满足全城的照明需求,白天甚至连一个电机都不需要启动。

大好的水力资源平白空置实在浪费,曾经耗费无数人心血兴建起来的发电站无用武之地更是可惜。

在物尽其用念头的推动下,桐梓当地开始给电力寻找出路。

1947年春,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四川考察学习,引进第一批实业企业入驻桐梓。

在天门河水电站的附近,逐渐办起来了桐辉电化厂、渝光电熔厂。随后不久,重庆鸿盛纸号的当家人也来到桐梓办起了纸厂,桐梓当地的工业格局围绕发电站渐渐有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桐辉电化厂和渝光电熔厂又合并成立了贵州锰铁厂桐梓冶炼厂,而天门河发电站也并入冶炼厂中,成为冶炼厂最重要的动力车间。

发电机

而那两台原产自美国的发电机也自此兢兢业业的的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当问及这两台发电机为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能够运转政策时,桐梓冶炼厂分厂的厂长给出了答案。

他说,质量过关是很重要的,而且这座精心设计的地下厂房也对机器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条件,避免了很多外界因素的侵袭。

当然也离不开工厂对机器的珍惜爱护,正是这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两台机器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却仍然能够运作。

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天门河水电站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这掩在地下溶洞里的“活动文物”,见证了贵州抗战的岁月,也见证了桐梓工业从无到有的腾越过程,它俨然是桐梓历史的见证,是工业发展的“活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贵州   桐梓   发电机   天门   驼峰   发电站   美国   洞穴   航线   电站   河水   工厂   发现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