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疆的大坑 鱼眼看世界

阿勒泰可可托海

九几年或再晚一点,看过李广智的《雪山奇闻录》。写的是作者在新疆当兵时听说的奇闻趣事。

几年前看过淘金惊魂--新疆阿勒泰淘金客遭遇到的诡异经历。此前,打小听到的,也是父母讲老家的故事。再后来妖魔鬼怪的故事也听了不少。新疆本地的故事,听到的不多。

新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二十万大军,还有组织地从内地很多省份动员了大批的青壮年来到新疆建设边疆,到现在也就70多年的时间。

新疆是移民组成的最具活力的地区。人的亲缘越远,后代的身体体型,长相,聪明度等等特性,那是毫无疑问的优点多多。说短不短的时间,还没有提练出本地的奇闻异事?很抱歉,也可能是孤陋寡闻了。新疆那么大,只是很老实的待在一处,相对的人员流动性小的区域,不知道,没有听过区域外事,也在情理之中。就如同八十年代之前,有几个知道可可托海牧羊人所在的可可托海矿务局,在新疆的什么地方呢?

这些奇闻有一个共性点,新疆也有吸引人的诡异事件。很有昆仑山怪异诡秘事件的形制,真真假假真假莫辫。带着一股阴森森的透骨之气,还是抓住看者的好奇之心。这和即便新疆开发建设了几十年了,连自己也是老新疆人了,对于新疆的神奇险峻诡异趣闻所知甚少。可能还是源自我们所待的地方,只是普普通通的适合农业发展的区域,与所有农耕文明相同的是与适合当地生产的农作物的相关类别的叠加,听到的无非是麦子、玉米、棉花、甜菜、黄豆、绿豆等等,再就是每家必不可少的时令蔬菜,豆角、茄子辣子西红柿,冬储菜土豆,大白菜,白萝卜,黄萝卜。又不在交通要冲,没有汇集各路信息的优势。还有就是距离形成这个区域地方的特有民俗生活的时间要素,还差些火候。新疆本地腌制的酸菜,还是内地甘肃味道。

阿勒泰

很多内地来新疆讨生活的,有的是钻过阿勒泰的老林子,以及什么哈熊沟的。阿勒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运气好,会鸿运当头,狗头金,哈熊金是捡得到的。故事也是在他们那儿传播流行。

清河县是产金的“宝地”。有报道,一位哈萨克牧羊人捡到过一块15斤重的狗头金。

2010年就曾有人捡到一块重达1840克的“狗头金”;2015年,“别克热·萨吾特”捡到的更大,刷新了记录。重量达7850克,也就是15斤7两的“黄金”;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一块“狗头金”。足以说明,新疆真的是个宝地,是个好地方。

看了、听了阿勒泰淘金客的阿勒泰大山里的生活,也充满了向往。

二三十年代老毛子已经踏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摸清了新疆的家当。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向苏俄政府贷款,苏俄指名要新疆的有色金属矿抵偿。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坑,见证了这一历史。中国在大山深处开采矿产全部运往苏联,以此偿还借苏俄贷款。据说抵偿了总额的46%。

据说,当年有个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的泥沙里发现了稀有矿石的踪迹,逆流而上,追踪到了中国的阿勒泰可可托海。

1935年,苏联地质队正式进入阿勒泰,发动当地牧民四处采集矿石标本,加以收购;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把开采点定到了三号矿坑的位置上----可可托海。

到了1950年,苏联人开始大量涌进,可可托海这个偏僻的弹丸小镇,竟然聚集了近四万人!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以“地质矿产博物馆”闻名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100米,长宽几百米,坑内共有76种矿产。目前正将“地质三号坑”申办为国家级世界罕见地质博物遗产。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而那个时候,我们全然不知道的。苏俄比我们知道,哪里有矿藏宝贝分布。

是每年夏季,额尔齐斯河涨水的时候,苏联人拉运矿石的货轮,一直开到布尔津,然后络绎不绝地满载而归;留下的,是货轮烟囱里冒出的一股股黑烟,以及堆积如山的矿渣。现在我们看到的巨大矿坑,张着巨大的口,向天诉说着什么。

在阿勒泰山的深处,还有苏联人不声不响钻探勘测时的遗留物以及居住过的遗迹留存,像废弃的无线电天线等等。

这样的事情,在新疆有很多。比如独山子油矿,1909年,沙俄时期石油物探在这里已经钻探过,并且已经钻探出工业油气流。到苏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后,更是把新疆摸了个遍。

可可托海的三号坑,可可托海的美丽伤口,是苏俄留给中国人永远的痛。新疆的奇闻异事很多,只是知道的太少太少了。

早期独山子油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新疆   苏俄   阿勒泰   油矿   矿坑   苏联   狗头   大坑   矿石   奇闻   可可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