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再问天海蓝

唯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出生在河北的我,面对每年春天的沙尘天,很难理解课本上那些歌颂春天的诗词歌赋。直到后来落户江苏,我才第一次看清了春天的本来模样。确实是江花胜火,的确是姹紫嫣红,古之人诚不我欺。


在江苏生活久了,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四季流转。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不是很正常吗。而今年冬天短暂的厦门游,让我重新生出了“偏惊物候新”的感慨。

是的,尽管我知道厦门气温会高一点,但我还是惊讶于这一点气温差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原本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日子里,厦门满街的榕树、凤凰木、大王椰郁郁葱葱,摇曳着热带风情。满眼的紫荆花、木棉花、三角梅花团锦簇,渲染着南国明媚。所有那些属于海南岛的标签,似乎都可以在厦门找到“平替”。



更神奇的是,我在厦门见到了记忆中的那朵“不可能的花”:小时候家里买过一束塑料花,花朵巨大,颜色艳丽。当时我十分笃定的认为,这朵花肯定来源于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现实中不可能有这么大、这么美的花。这次厦门行,我真的见到了那朵“不可能的花”。她就这样穿越几十年的时空,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出现在我面前。这种感觉,震撼而奇妙(正是下图——火焰花)。

也许是受到环境的感染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也更加热情奔放,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这里大大小小的寺庙很多,寺庙屋脊上无不雕龙画凤,色彩饱满。在保持大殿神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几分亲切感。

其实,不光是寺庙建筑,就连寺庙里供奉的神仙也都很亲切。我曾看到一些资料,说闽南地区的很多神仙都有人间原型。就连妈祖也是有名有姓有身份证号。

他日少年赴千山,一程一挂牵


如今的厦门,被称为海的女儿,是当之无愧的海上花园。但肉眼可见的美丽并非与生俱来。厦门的沉浮似乎始终与国家的兴衰相伴。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而厦门也在那一刻被迫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纷纷在鼓浪屿建立教堂、商会、领事馆。近在咫尺的距离便于殖民者经济掠夺,而孤悬海外的特点又让船坚炮利的西方人感到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厦门见证了百年屈辱的开始。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厦门(包括鼓浪屿)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我们一点点把这里建设成美丽的海上花园。但我们都清楚,每年来厦门旅游的国人,除了想看看厦门,想看看海,他们还想看看海的那一边。

在厦门这几天,我造访了“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巨幅牌匾,也在无意间走进了一座独特的铁路文化公园。这座铁路文化公园是当年鹰厦铁路的一部分,是鹰潭至厦门战备物资运输通道。


如果说“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代表了我们对和平统一的期望,那么,建国初期克服重重困难修建的鹰厦铁路,则代表了我们推动祖国统一的钢铁意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祖国的完全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厦门必将见证民族伟大复兴。



在厦门的这些天里,始终被一首歌感动着——《望春风》

闽南人向海而生,每年西北季风刮起时,人们乘风破浪下南洋闯世界。而温暖的东南季风起时,正是回家的好时候。

再望春风牵纸鸢,归期应不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厦门   妈祖   鼓浪屿   海蓝   物候   殖民者   季风   江苏   寺庙   春天   铁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