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质球粒陨石的分类延伸(高碳质陨石)

通过对陨石多年的研究,国际上的对陨石的分类是无需质疑的,大的分三个类别,铁陨石,石铁陨石和石陨石。下面的图谱一看都一目了然。


以上是国际科学家对已经发现的陨石进行细分,也是国际权威都认可的。那么还有没有已知的陨石标本没有到陨石的细分类别中去呢,有的,咱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标本来论证能继续往下分的子类:科研价值很高的碳质球粒陨石。

碳质球粒陨石现有的8个分类中,都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星带近木星区域。都知道,大多的陨石来自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星带,很少部分来自火星月球的撞击来到地球,谷神星 灶神星陨石也来自小星带。当然,陨石来自柯伊泊带和奥尔特云以及外太阳系的非常希少。陨石来自地球本身也有发现,这是由于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溅射到外太空又回落形成地球陨石,这类陨石与月球,火星外形上类似,需要专业精密仪器区分,没有进到外太空被撞击高温熔融飞溅回落形成了多种玻璃陨石,地球多地有大量发现,这就是陨石冲击玻璃,有人也叫它们为玻璃陨石。

小行星带


在小行星带,在主星带上有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和无数的星子和尘埃,这些星子和尘埃由于木星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使这些尘埃没办法集结成大质量的行星,但最大的矮行星——谷神星直径也只有900多公里,以及一些行星——婚神星、智神星、灶神星直径也平均只有400公里,都在这个主星带上。由于木星和太阳各自的引力作用,使它们之间行星带的星子和尘埃没办法吸集为更大的行星。科学家通过光谱观测到,在这个行星带的主星带上有明显的三个区域,靠近火星区域铁镍金属为主,总数约占10%的M-型小行星。它们的光谱中含有类似铁-镍的谱线,显白色或轻微的红色,而没有吸收线的特征。M-型小行星推测是由核心以铁-镍为主母体经过毁灭性撞击形成。这些铁镍为主的外侧以含硅的S-型小行星较为常见,光谱显示其表面含有硅酸盐与一些金属,但碳质化合物的成分不明显。这表明它们与原始太阳系的成分有显著区别,可能由于太阳系早期的熔解机制,导致分化的结果。相对C-型小行星来说,此类小行星有着高反射率。在小行星带的整个族群中约占17%,它们在小行星带的外缘,靠近木星轨道,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为主,此类小行星占总数的75%以上。与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颜色偏红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们表面的组成与碳粒陨石相似,化学成分、光谱特征都是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但缺少一些较轻与易挥发的物质(如冰)。在这个小行星带虽然数量众多,由于空间广阔,每个行星即使最小的星子之间的距离也都在百万公里以上,宇宙飞船通过也很难与之碰撞。但是每数十万年小行星带中的星行之间也会发生碰撞改变轨道,少部分进去地球轨道变成陨石,偏大的行星碎裂后还留在小行星带变成了星族或者行群。科学家已经发现很多行星族并命名。

在主星带从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明显条带中,铁镍族群在小行星带内圆,近太阳。石铁族在小行星带中圆,离太阳越远,铁含量越少橄榄颗粒越大越丰富,石陨石也是如此,碳质陨石也同样,离太阳越远,球粒越小,氧化和水化越严重,在碳质陨石富集区靠近木星是富冰和二氧化碳晶体为主题,在靠近木星轨道是气体和非常细的尘埃为主的区域,这些尘埃和气体由于木星的引力作用部分进入木星轨道形成了木星环。没有进入木星轨道的尘埃和冰晶也就行程了小行星带的外环,由于高碳高吸收光线,所以区域比较暗。

行星环带状分布很有意思,靠近太阳也就是金星轨道是以铁镍为主的环带,接着是石铁,再接着是石质为主的条带状,再接着是以碳为主要物质逐渐增加的带环,在这个行星带为什么会分异出和大的行星一样从内到外的层状同类同族过度?这是在超新星爆炸形成太阳后几百万年里,在太阳星盘形成行星过程中,较轻的物质在往外吹到了更远区域,较重的物质在类地行星带停留形成了类地行星,较远区域形成了气体为主的类木行星。在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交界带,太阳和木星的各自引力平衡作用,把这个区域的物质禁锢下来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行星,在靠近太阳引力较大区域形成较大的行星和矮行星,互相剧烈碰撞和撕裂,形成了铁镍为主的环带。这些条状分异是碎裂的行星自转和太阳和木星引力的结果,在小行星带,碳物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大爆炸形成行星过程中,太阳星云中的碳和氢氧物质没完全吹走,木星和太阳的形成各自的希尔引力让这些物质左右不受力的影响。受木星引力影响到的物质进入到了木星轨道,就参与到了木星环中。另一方面这些碳氢氧物质来自此区域的小行星和矮行星的相互撞击撕裂溢出。(这些区域大质量行星的撞击每百万年都会发生一次,相对几十亿年已经算相当频繁了。)


木星环


木星环


了解了小行星带的主要行星主体分布后,就来单说说碳质球粒陨石的形成分类和没法获得的碳质陨石标本。所有碳质陨石中,已经获得的陨石样本科学家们进行研究,CO–CV—CM–CI水化作用有弱变强,球粒又大到小,铁的比值有多变少,氧逃逸量有弱变强,其形成区在太阳星云中的位置距离太阳由远及近,星云的压力和温度由低至高。所以在太阳星云低压低温高氧逸度区利于水化作用发生(如柯伊伯带),主要的原因是陨石中的球粒是星云气一液凝聚形成的硅酸盐熔滴固化而成,基质则是太阳星云气一固凝聚的产物也是尘粒集合体。温度高压力大的区域利于液凝聚形成球粒,反之,温度压力较低的区域,利于气一固凝聚作用发生,形成尘粒(基质)。因此从CI- CM—CV、CO. 球粒数量依次减少,而基质比例增加。基质颗粒小,表面积/体积比值大,与星云中水蒸汽接触面也大,易于发生水化作用。球粒个体大,结构紧密,与星云中水蒸汽接触困难,不易发生水化作用。从CI—CM—CV、CO,基质数量依次减少,星云中易发生水化的细粒固相凝聚物比例依次减少,水化作用程度依次降低,其次太阳星云氧逸度高,与氢结合形成水分子的氧的数量多,星云水蒸汽分压(即H20/H2)高,固相凝聚物与水分子接触机会多,利于水化作用的发生。从CI—CM—CV、CO,氧逸度降低,星云水蒸汽分压依次降低,水化作用也应依次降低。所以CI—CM—CV—CO,星云中的水蒸汽以含水矿物的形式进入陨石母体的数量依次降低,结果使陨石全岩含水量也依次降低。

我们已经获得的CI陨石样品水化最完全,水化达到20%以上,那么在CI陨石主题区域再靠近木星区域肯定有水化更完全含碳更高陨石形成,它的碳基质和水逐渐增多,其他重离子物质逐渐减少,水化程度在30%-60%左右,碳机制在30%-60%左右时,形成的陨石到达地球进入大气层高压高温让水和气体逃逸,变成松软没法成型的厘米以上的陨石,到达地面经过撞击也只能变成尘土,几乎很难收集。科学家也只能大气中捕获到这类陨石碳尘埃。所以这个区域的陨石也是真正存在但是难以收集并没法分类的。()

2021年2月坠落在英国的温彻科姆的碳质陨石


英国的温彻科姆陨石追落碎掉在马路上,含水20%

在此形成陨石区域外缘离太阳更远的雪线内至烟雾线附近,温度很低,含碳更高,水化更彻底,此区含碳含量达到60%到90%以上,碳尘埃更细,温度更低,重离子颗粒更少,并都以单质存在,水气更丰富。在凝胶聚集中形成粘稠的集合体,这个区域球粒是纳米为主,形成的星子更多,大的个体很少,由于都是微粒旋转凝集形成的星子都是以圆形较多,少量的互相碰撞黏合重组,因为多水,所以多以碳为主的同质球粒黏土集合体,碰撞的发生也会让星子或者微行星脱离轨道,少部分被地球捕获。在进入地球大气层高速高压,与空气的摩擦和高温,这些高水高碳粘土状比较小的个体被急速烤干,水和气从碳主体蒸发逃逸,碳主体在高压中压缩成石墨球,几千度的高温让石墨球变为务必坚硬而脆的火球,内部单质碳外物质熔融组合成各种碳化合物,碳化硅,陨碳铁等,高压也使内部部分石墨变成纳米或者微米金刚石,或者六方晶体金刚石,及朗斯代尔石。由于石墨特性是热传导极强,随着温度的增加硬度就越大,石墨熔点在3850以上,所以工业上用来做石墨坩埚,融化各种金属。也由于石墨的特性,它在高温下形成的融壳也是很薄的微米以下级别,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撞击到地面后,如果薄薄的融壳脱落,不及时发现被,让水淋湿慢慢都风化掉。这类陨石极其珍贵。当然也有大的个体在进入大气层高温没法传导到内部,太空水被大量保存下来,所以相当部分科学家说地球水来自太空,在2021年2月英国的坠落温彻科姆陨石碳质目击陨石也得到了论证。

石墨陨石(含碳90%)左右


石墨陨石撞击地面之处

黑金刚石可能来自烟雾线附近,因为这里几乎除了水(氢氧物质)和纯碳外几乎没有其他物质,这些碳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它们互相积吸形成了碳冰脏球,这些脏球互相碰撞进入地球轨道高温高压就变成黑色金刚石,黑金刚的多孔是因为高压中重组失水留下的。黑金刚石是多颗粒集合体也说明在形成过程中互相吸集成小颗粒后又多次吸集。

王占奎的陨石钻石夜明珠也是来自比区域的陨石,它是高碳冰球(脏球)进入大气层高温高压下的产物,通过标本中的物质含量能看出,它来自烟雾线的内圆区域,因为它含有部分少量杂质。它是纳米钻石晶系(朗斯代尔石),也就是在进去大气层高压高温撞击下石墨转变成朗斯代尔石。

王占奎的朗斯代尔石


美国的朗斯代尔石,1克一下

从高碳陨石标本中CO→CV→CV→CI→……→高碳石墨球陨石→朗斯代尔石→黑色金刚石,可以看出这些陨石都来自石陨石的外缘含碳地带,离太阳的距离有近到远,碳含量有少到多,球粒有大到小,氧逸度有弱变强,水化有弱变强,温度有高到低,压力又大到小,重物质基质有多变少。落到地球上的外表特征,融壳碳含量越高越不明显,气孔也有细小变细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陨石   水化   小行星   木星   石墨   星云   行星   物质   区域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