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邓公的第二任妻子,改嫁李维汉生下李铁映,在苏联养病时遇难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到邓小平的妻子,很多人都会想到卓琳,然而这其实已经是邓小平的第3段婚姻了。

邓小平的第2位妻子叫做金维映,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女性,只是1938年赴苏联学习后,就再无讯息。

直到后来,她的弟弟和儿子多次走访,才终于揭开了当年这段往事。

那么这位传奇女性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革命阿金

1904年,金维映出生于浙江舟山。

由于家中贫困,出生时又正好赶上荒年,所以金维映自小就帮父母干活,靠着扎花和制作锡箔纸挣钱。

后来凭借卖家具,她终于筹够学费,进入了定海县第一女子小学读书。

由于早早接触了社会,知道人生苦楚,所以她性格极为伶俐,学习也认真,很得校长和老师们的认可。

在她小学毕业时,校长亲自资助,把她送进了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为了感悟恩情,她选择回校教书。

也正是在该校学习和任职期间,金维映逐渐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启蒙,内心燃起了革命之火。

1926年金维映加入我党,并与另外5名同志,在年末成立了中共定海独立支部,使得定海拥有了自己的党组织。

此后,金维映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开展革命工作,组织工人与资本家们进行了顽强斗争。

也正是在她的帮助下,当地工人和渔民们才能联合起来,发动反霸除恶运动。

很快,定海就成为了浙江革命的一面旗帜,而金维映也有了一个绰号,“定海女将”。

不过金维映本人,更喜欢同志和群众喊她的另一个称呼,“小金”,因为这个称呼叫起来更显亲近。

除了亲近群众亲近党之外,金维映还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金维映不幸被捕,遭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

只不过无论敌人如何逼问,金维映都一口咬定,自己在杭州和宁波两地奔波只是为了探亲。

敌人无法确认她的身份,而她的亲人又在外面多番经营,最后才成功用一笔钱把她保释了出去。

可谁也没想到,刚刚出狱的金维映,就又提出要独自奔赴“虎穴”。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可是正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许多人逃之不及,甚至有些信仰不坚定的同志,脱离了组织。

可是金维映却不同,她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道上海的地下工作难做,就更要过去把她撑起来。

最后,家人拗不过她,也被她的革命意志打动,就让她去了上海。

在上海工作期间,金维映亲眼看到了纺织女工们被资产阶级剥削,革命之心愈发坚定,组织了大罢工等行动。

她在当地开办的平民夜校,更是为我党吸纳了不少同志,对当地革命起到了不小的助力。

当然,此次前往上海对金维映来说,还有另一个的意义,那就是接触到了邓小平,为两人的婚姻埋下了种子。

邓小平与金维映的渊源

邓小平曾有三段婚姻经历,分别是与张锡媛、金维映以及卓琳。

第1段婚姻是在1928年,邓小平与小自己三岁的张锡媛在革命中相识,最终喜结连理。

当初为了给他们二人庆祝,周总理和邓颖超等同志还在上海一家四川馆子里,给他们举办了一场酒席,十分热闹。

结婚之后,邓小平夫妇和周总理夫妇住在一起,住在楼上的邓颖超还曾打趣过他们,

“自打结婚后,整天听你们说说笑笑的。”

邓小平也不害羞,坦然回应,“年轻人自然是要说说笑笑。”

由此也可以看出,邓小平与张锡媛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令人惋惜的是,1929年张锡媛生产的时候,难产得病,最终去世了,女儿也不幸夭折。

这给当时的邓小平带来了很大打击,直到好几年后,他才逐渐走出来。

后来,在上海革命的过程中,邓小平与金维映相识,又一同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

当时出于革命需要,金维映扮演着邓小平夫人的角色,时间长了双方萌发好感,最终也就走到了一起。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两个人并没能走到最后,两年多以后就离婚了。

再往后,金维映和早期革命领导人李维汉走到了一些,邓小平则是在回延安后,结识了终身伴侣卓琳。

两人有了各自的新生活,但是革命同志的关系却并没有疏离。

1972年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到赣南参观的时候,就曾多次提起金维映。

当时他是这么和当地县委负责人说的,“苏区时期,你们这里的县委书记是个女的,还有印象吗?”

然而时间毕竟过去了太久,而金维映1938年前往苏联后,也没有信息传回,因此当地县领导也只能茫然地摇摇头。

只剩下邓小平,在追忆往昔时叹息。

将目光转回金维映,很多人都不知晓,这位了不起的革命女性,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亲历者。

不仅如此,她还生下了长征之后的第一个“红军娃”,也就是与李维汉的孩子李铁映。

只不过当时革命形势十分艰险,金维映和李维汉又肩负重任,无法照顾好孩子,于是只能将孩子托付给一位乡亲。

原以为只是短暂的别离,谁也没想到这一次母子分开就是永别。

1938年,金维映积劳成疾,党组织便派她去苏联,一边学习一边养病。

可病还没养好,金维映就赶上了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当时一枚炮弹正好落在了金维映的住所,她不幸丧生。

1941年金维映去世后,家人并不知道这个讯息,直到后来消息传回,众人才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一个木箱子的故事

说起来,金维映的一生属实坎坷。

由于当时时代动荡,所以她和李维汉结婚的时候,家里根本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个木箱子。

后来夫妻俩跟随大队伍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金维映一直把箱子随身携带,用来装一些衣服和文件。

直到生下李铁映,母子即将分别,金维映才选择把箱子留给了农民一家,还在箱子里尽可能多地装了一些生活用品。

那么箱子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呢?

后来,这个箱子被送到了陕西省志丹县党史办,人们才知道箱子里不过是一些尿布,和几套红军的衣服而已。

尿布是照顾孩子所需,至于红军的衣服,则寄托着金维映对孩子的爱与期待,她希望孩子也能走上革命之路。

事实上,李铁映的确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不仅早早入党参军,后来还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由此可见,金维映或许缺席了李铁映的成长,但是并没有缺乏教育,她用行动为表率,给李铁映上了最宝贵的一课。

其实不仅仅是李铁映,就连他的孩子,也仍旧受着金维映的影响,那一篇“缅怀奶奶金维映烈士”,情感十分真挚。

在孙辈的人看来,奶奶金维映主要在三方面给他们做了榜样。

第一,无私忘我,在革命紧要关头,敢于挑起千斤重担。

无论是早期在定海领导革命工作、前往上海支撑革命,还是在长征的紧要关头,一力负责宣传和征粮。

都足以证明,在金维映身上,有着一份勇气与担当,可以说,她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

第二,以身作则,不畏艰险,敢于艰苦奋斗。

长征之前,金维映出色完成了征粮任务,不过那些粮食依旧难以支撑红军扛过整个长征。

所以,粮食得省着吃,为了表达节粮决心,金维映写信给红色中华报,号召大家节约粮食。

她自己也以身作则,从自己原本就有限的份额里,每天省下二两粮,以此来支援革命。

她与毛主席等人共同签署的“签名协议”,格外有说服力,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他们才能走完长征。

第三,体恤人民,坚决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我们前面也提到,红军非常缺粮食,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遇到贫困的侗族人民时,我军还是把粮食分给了他们。

不仅如此,当时金维映等少数女红军,更是把自己仅有的衣服和日用品,也都留给了那些可怜的女孩子。

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铭记着当年红军的恩情。

他们不仅将当年红军住过的老房子留了下来,甚至还专门把金维映等人居住的那条街巷称为女红军街,以做纪念。

至于受到金维映等人感召,加入红军的人就更多了,或许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最好诠释。

只要精神不倒,一个红军倒下,还有千千万万个红军站起来。

金维映何止是孩子们的榜样?她更像一个时代女性的标杆,是值得国人共同学习的榜样。

值得纪念的女红军们

其实,值得尊重与学习的不仅仅是金维映,还有参加长征的每一位女同志们。

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对于参加长征的女同志们,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首先,得有强壮的体魄,能适应各种艰苦的环境。

这点不用多说,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都是对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考验。

其次,要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够做群众工作。

就像金维映等人,无论是在征粮还是在疏导群众上,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必须是共产党员,政治上更可靠。

这点也很好理解,此次战略转移意义重大,肯定不容疏忽。

而且长征路上艰险,有信仰的同志,坚持到最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经过这三重筛选之后,满足条件的女同志一共只有32人,其中还有两人因病无法参加。

因此最终定下的完整参加长征的女同志,一共只有30人。

不过后来随着局势发展,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撤离的时候,带着一支妇女独立师。

作为一支成建制的妇女作战部队,这支队伍里有2000多名女性。

只不过令人感到悲痛的是,经过重重作战,这支队伍最后只有数十人活了下来,其他人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

在这些参加长征的女同志中,像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金维映一样,因为局势而不得不与孩子分离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说贺子珍。

最开始的时候,毛主席明确指出,这次长征是不许带妻儿的,所以贺子珍和孩子都得留在苏区。

在与部队别离的那些日子里,贺子珍一直关心着革命形势和毛主席的安全,心中十分担忧。

后来革命形势变化,贺子珍可以跟干部休养连的同志们一起出发,但孩子仍旧是不能带的。

为了革命,贺子珍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了苏区的同志,然后跟着大队伍出发了。

而贺子珍虽然从战争中扛了过来,但是身体也是伤痕累累。

1950年还曾被评为三级甲等残疾,后来更是长期在上海治病,饱受病痛折磨。

对于这些了不起的革命女性,我们应当报以更崇高的敬意,因为她们付出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男同志们更多。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钦佩,更应当为我们所自勉,希望大家都能从金维映等人的故事里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苏联   生下   苏区   艰险   同志们   红军   上海   粮食   队伍   妻子   群众   衣服   同志   孩子   女性   工作   李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