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女婴趴睡训练身亡:真正令孩子窒息的,是父母的不回应

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妈妈加入了某个睡眠训练付费群,希望训练三个月大的婴儿跟自己分房睡,而在训练期间,妈妈只需在房间外看监控。


根据这份「睡眠引导」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显示:


下午 1:00 左右,她发现今天的宝宝有点奇怪,突然翻身趴睡,哭的声音很不对劲。


于是这位妈妈在群里向老师求助:“有老师在吗?有点着急。”



并附上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宝宝的面部朝下,看起来十分危险。



可是她的老师并没有回复,反而是群里的其他妈妈开始支招了。


一位妈妈鼓励她先自己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进步,老师不在的时候也不能慌呀。”



下午1:34分,看着宝宝的状态不太好,这位妈妈再次求助。



老师依旧没有出现。其他妈妈纷纷传授自己的经验,孩子不是大哭就不干预。


这位妈妈再次问到:“什么才算大哭,再用嗓子扯着吼算吗?”




这个问题却没人回答她,群友只是为她加油打气:“想一想,我们在握着你的手,陪着你!”



下午 2:10,这位妈妈再次发出视频,孩子已经没声音了。



视频里,孩子的左脚已经卡在围栏里,姿势十分危险。



可是群里的其他妈妈却还在经验共享,并为她解锁了趴睡技能点赞。



这位妈妈也以为自己的宝宝解锁了趴睡,在群里感谢大家。



等到下午 3:03,妈妈想要进去房间喂奶,才发现宝宝出事了,流鼻血了而且全身没有力。



当她慌神的在群里求助,其他妈妈让她赶紧打电话报警。



最后抱着孩子去医院的是她的婆婆,这位妈妈已经不敢面对了。




3月女婴疑似趴睡致死的事件爆出后,很多妈妈看了都说「气到睡不着」。


因为太多的细节真的令人看了心惊,也不禁质问:



到底是什么样育儿理念,能让这个母亲像被洗脑一样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事件,让「睡眠训练」这个概念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中。


什么是「睡眠训练」?


睡训的观点是:


宝宝六个月以后就应该自主入睡并睡整觉,如果做不到,就是因为被养成了坏习惯。


睡眠不好以及夜奶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无法独立入睡,成为一个“睡渣”。睡眠训练是通过让宝宝有限的哭泣,训练自主入睡和睡整觉的能力。


在实操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都在忍痛让孩子哭着入睡,甚至宝宝在房间里哭,妈妈也在外面跟着哭。


在这个事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给孩子使用了「趴睡」的姿势让孩子窒息。


而在聊天记录中还看到很多网友都在祝贺这位妈妈「宝宝提前解锁趴睡」。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于孩子「独立趴睡」那么推崇呢?



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比如: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夜醒频繁、接觉难等问题。


这时候,很多人觉得趴睡类似在婴儿在子宫里的姿势,可以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解决以上这些睡眠问题。


但这明显违背了科学知识。


因为婴儿颈背力量发育不完全,在不能自由翻身的情况下,侧睡趴睡都很容易导致窒息,也就是SIDS(婴儿猝死综合症),又被称作「摇篮死亡」。


(图片说明:趴着睡时不但口鼻被捂住,而且气管在下方,食道在上方。婴幼儿生理性反流非常常见,当奶液反流时,液体容易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的风险。)


美国儿科学会一直在反复强调:对不能实现180度自由翻身的宝宝来说,最安全的睡觉姿势只有「仰卧」




除了安全问题,大家看到的更多是「睡训」这件事对于孩子和母亲心理的创伤


甚至连对育儿一直都充满思考的马伊琍,也发了很多条微博反思睡训对孩子的影响:


(图源:马伊琍微博)


马伊琍在养育大女儿的过程中,特别讲到了曾经试图用「哭声免疫法」来试图让孩子独立。


事件中的母亲在频频听到孩子的哭声后,也不推门进去看,其实也是受到「哭声免疫法」的影响。


「哭声免疫法」,这个从国外舶来、被国内早期育儿大v炒热的概念,可以说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PUA。


早在2011年的时候,有一篇风靡全网各论坛的帖子叫《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



这套网传的方法,正是切中了新手妈妈的知识盲区和焦虑心态:想要养出极少哭闹、省心省力的天使宝宝。


其中的很多方法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令人细思极恐。


其中第一条“绝招”讲的就是「哭声免疫法」。



简单来说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哭是没有用的,只有不哭,才能得到父母的拥抱。


这样的做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


约翰·华生


只不过这个实验的背后,也是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


约翰华生征集了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将一些毛茸茸的小白鼠、小白兔、小狗、小猴子放在他身边,让小阿尔伯特和它们尽情地玩耍。


小阿尔伯特


只不过,当小阿尔伯特每一次想要抚摸小动物的时候,华生就会立刻用锤子敲打铁棒,发出巨大的噪音,让小阿尔伯特大哭。


久而久之,小婴儿就对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充满了恐惧。


进过“训练”的小阿尔伯特

对小动物产生了条件反射的恐惧


这一实验,让约翰华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孩子是可以像机器一样,被训练和塑造的。


他甚至说: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后来被独立育儿所推崇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事实证明,之前美国那批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就连华生自己的子女,在爸爸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后来也过得非常惨。


大儿子在而立之年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试图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生活。


倡导并践行「哭声免疫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是酒精成瘾者,多次自杀……


可以说,「哭声免疫法」真的是以牺牲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幸福为代价后,才被发觉这是残忍的育儿法则,是对母婴关系巨大的伤害。


后来,打破华生实验结论的,是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做的——「恒河猴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柔软舒适




哈洛的实验,左边是“绒布妈妈”,右边是“铁丝妈妈”


结果,所有的婴猴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吃奶,只要一吃饱,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甚至有些小猴只是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根据这个实验,哈罗提出了一个颠覆华生的观点:


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心理学家用残酷的实验,向天下父母乃至世人揭示了一个真相:


孩子并不是机器,更不是缩小版的大人,养育孩子的过程绝对不是将孩子驯化或者塑造成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工具。


并不是“有奶就是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是父母与孩子亲密的接触。


这也是「睡训」事件让人胆寒的地方:

忽视孩子哭声中所传递的感情和需求,剥夺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强迫孩子过早独立,切断母婴之间的天然联结。


法国的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也在告诫年轻的父母们: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呼一声、没有母亲味道的地方睡觉,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的冷暴力。


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


微博有一个「反睡训超话」,里面有非常多父母提到自己对孩子使用了睡眠训练后,孩子的异常反应。



不爱闹,也不爱看人。

没那么爱笑了。


不怎么喜欢说话。


喜欢一个人自己玩。

......


这样的孩子确实省心多了,也独立多了。


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吗?


这样的一场“训练”,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酷刑。


再来谈一个哈洛的实验,叫做「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试图往上爬,但发现怎么都无法逃离后,便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两年后,这群小猴放出来时,都已经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它们远离猴群,目光呆滞,行动迟缓,而且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倾向。


哈洛试过用对它们进行治疗,也努力帮助它们重新融入集体生活,可是情况一直都没有得到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早期严重而长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这一系列的实验,也为所有养育者敲响了警钟:

“父母的无回应之地,就是孩子最大的绝境。”


就像这个趴睡的3月女婴,哭声从撕心裂肺到渐渐微弱。


没人敢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她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崩塌。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父母子女一场,注定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独立,这是自然的选择,而不是训练的结果。


而我们又为什么,要手握进度条,让一切来得更快呢。


为什么看到这个事件,我们会如此的痛心和愤怒?


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比缺乏科学养育知识更可怕的,是养育心态的扭曲。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把持孩子成为一个“省心”、“乖巧”、按照自己意愿成长的人。


小时候是好好吃饭,按时睡觉,不哭闹。


长大了就是好好学习,按时结婚,不叛逆。


还是陪伴孩子,耐心等待每一个成长的第一次,用陪伴和孩子建立亲密、用回应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用满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内心秩序。


不同的养育心态,才是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愤怒之外,我们也无力责怪这个笨拙的母亲。


也许她曾经历过很多无法安眠的慢慢长夜,想要让自己好好睡一个觉。


也许她是相信训练孩子的作息,能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更好。


我们也无法猜测为什么从始至终,没有看到提及她老公的字句。


我们也无力询问为什么在事发时,她只求助于群友而不是家人。


那漫长的一个小时,于她可能也是绝望的无人之境。


养育路上的辛苦、焦灼、无奈,每个人都懂。


只是当孩子尚在襁褓,嗷嗷待哺,更需要母亲的时候,希望母亲能够及时回应孩子,满足孩子,而家人也能及时体谅母亲,帮助母亲。


因为没有回应的无人之境,于谁都是巨大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阿尔伯特   孩子   女婴   哭声   免疫   睡眠   婴儿   独立   父母   母亲   妈妈   宝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