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的住,危急时刻,坚持住,你就赢了

挺身入局,敢于担当,才有成事希望。

大多数人失败了都会气馁,而成功者不平凡之处在于,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见善而迁之,能把“屡战屡败”转化成“屡败屡战”。只有遇到磨难不低头,以“坚忍”面对,局面才能得以逆转。

曾国藩一生的成功,得力于“坚忍”二字。用梁启超的话说:“设若曾国藩的意志与忍耐稍有不足,则其一生为失败之人,无疑也。”

曾国藩曾告诫下属:世上的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得住。“挺”在这里指的是在危急时刻,要坚持住。


曾国藩在江西带兵的日子最是艰难。因为朝廷担心他力量过大,一直不肯给他放权,所以导致他一无实权,二无实力,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帅,处处受到地方官的排挤和刁难。此时曾国藩正是靠着坚忍,才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做出一番事业来。

太平军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在江西发动了猛烈攻势,江西共计13府,被太平军攻占8府54州县。曾国藩困守在南昌、南康两地,在太平军的严密封锁下,不仅文报不通,连家信都难以通达,秘密化装潜递者有一百多人被捕杀,湘军“士饥将困,窘若拘囚”。

曾国藩处境岌岌可危,但并没有弃城投降,而是一直坚忍相持,就在这时,杨秀清忽调石达开去金陵参加进攻江南大营的战斗,曾国藩这才侥幸脱围。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在湖南靖港大败湘军,导致湘军几乎全军覆灭。当初曾国藩曾批评绿营军无能,而今自己组建的湘军也同样战败,他顿感“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灰意冷,几日滴水未进,差点自杀而死。

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官场上、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弹劾曾国藩,撤销湘军。面对压力,曾国藩如坐针毡。

此时,其父曾麟书来信,教导他应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国家正面临极大困难,现在的形势,只能前进,决不能后退。

曾国藩本来就忍劲十足,父亲的一番鼓励使他又鼓起了勇气,马上叫幕僚草拟奏折,向皇上报告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况。

幕僚详细地把岳州等地接连吃败仗的情况叙述了一遍,写了“屡战屡败”一句。曾国藩接过笔来,把“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于是常败之将突然变为“不怕败的将军”,此则典故曾盛传于世。


据说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后,对曾国藩虽败犹战非常满意,令其重振旗鼓,继续战斗。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曾国藩丁忧服阙,补授了兵部右侍郎,仍没有钦差之衔,地方官仍是轻视他,不肯出饷,处处受到地方官的排挤和刁难。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底,江西巡抚文俊以军饷作诱饵,逼迫湘军中骁勇异常的战将毕金科,率领又饥又疲的千余湘军,攻破有太平军重兵把守的景德镇。导致毕金科全军覆没,丧命于景德镇城下。

四年后,曾国藩率部攻陷景德镇,在毕金科战死之处立碑纪念,并亲撰碑文,痛悼当年战死的大将。


曾国藩曾想要撒手不干了,他想:这到底是为什么?自己以一个回籍的文官,冲破重重阻碍创办湘军,在两湖、江西苦苦地战斗着,打赢了仗是别人的功劳,打败了仗“几乎通国不能相容。”自己为国苦战,要权无权,要粮无粮,处处受到排挤、打击,被逼自杀就好几次了。

后来由于好友的劝说和心态的转变,他坚持下来了。曾国藩也是一个凡人,失败了也会羞愧气馁,然而他不平凡之处在于,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见善而迁之。

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世上的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的住,危急时刻,坚持住,你就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太平军   咸丰   景德镇   奏折   地方官   湘军   屡战屡败   坚忍   江西   危急   公元   世上   时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