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计算机设备已经被网络整合为一体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计算机设备已经被网络整合为一体。之前我们会认为一台计算机就是一台计算设备,而现在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其看作设备是一台网络终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我们的存储和计算都搬到线上,手边的计算机和手机只是调用线上主机的资源。网络的建设让本地设备的任务变得更加简单,只需联网就可以进行很多原本需要强大的任务地质资源的工作,这也促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主机和终端之间频繁忙的数据交换,也最终促成了大数据的快速崛起,而这些数据中大多数是个人数据。

云的发展正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小型化、数据链条建设等条件的成熟。云服务的范围从基本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共享,到今天覆盖全面的在线服务的形成。云的快速发展是在社交网络兴起之后,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个人使用网络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网络很少需要应对数以亿计的用户同时在线进行复杂操作的情形。这与搜索引擎还不同,社交网络需要执行包括搜索在内的图片上传、文本编辑、信息归类、数据链整合等操作。这样复杂的需求,也最终催生复杂的云计算系统。

随着云计算成为网络使用的主流,以及终端设备与云之间频繁的数据据交换,云计算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责任认定问题也被推到了前台。因为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上网信息共享是当时构建者的功劳识。但随着越来越多没有这类共识的普通使用者的进入,加之对于信息保护的意愿不能被原有的网络价值所掩盖,社会也越来越认为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并基于此目的对开放性过强的互联网加以改造。

近段时间,由于网络和电信诈骗的恶劣社会影响,我国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加大了力度。事实上,保护个人信息在数年之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于网络来说,个人的一系列情况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且由于网络极强的复制和传播特性,个人一旦登录网络,就会变成一个透明人。如果互联网有人类意识,那它将是世界上最了解我们的人。我们的名字、邮箱、电话、住址、行动路线、信用卡信息、收入情况、子女状况、婚姻、情绪、爱好等,都被一个个标签和社交网络的状态记录下来。综合这些数据之后,一个人的基本情况也就自然而然地立体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人的情况,这对个人信息安全将是极大的威胁。

一般来说,人性和心理方面的缺陷是难以克服的。社会工程学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实施攻击,让人防不胜防。水平高超的社会工程师都很擅长信息的收集,而且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情报工作者。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信息都会被这些人拿来利用,如一个电话号码、一个名字、一个ID号码或者一张名片等。社会工程学其实就是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本质上是一种骗术。由于它与网络安全技术的紧密性不是特别大,所以这不是网络安全建设的技术性问题,而是管理机制问题。

至此,我们可以提出今天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忧:云计算让个人信息过多地暴露在公众视线中;网络设备对于个人信息的记录相当详细;社会工程学欺骗盛行,云为社会工程学攻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这就是我们在今天要如此看重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因。

网络中的个人信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个人真实信息: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学历、职业、银行卡、社保信息;②和资金账户有关的信息:网银ID、支付宝、微信、证券账户等;③与真实信息有联结的普通网络账号信息:QQ号、微信、微博、邮箱、二手交易平台等;④其他账号信息:各种论坛、小型网站等。一般获取了某人的QQ号和手机号,结合一个可以申请手机通讯录权限的APP,就可以完全获得此人的个人信息。从当前来看,手机作为兴起最快的个人信息泄露源,值得大家着重保护。

手机泄露的信息大多与财产有直接关系,最容易泄露的途径包括电商APP。电商经常与第三方广告数据公司进行市场数据研究,以完善广告系统。其他的还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ID信息和交易信息。某些时候为了避免注册账户烦琐的过程,我们会用网站提供的QQ号、微信、微博第三方账户进行登录。这样相当于主动把自己第三方账号的信息公开给对方,如果被授权的网站在网络安全上的漏洞被黑客发现,本网站的个人信息连同第三方账户的个人信息都将悉数泄露。而这些泄露的信息,将通过各种地下渠道流入社会工程学攻击者手中。

有90多个国家在个人隐私方面进行立法保护。我们在这里重申一下,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基础设施方面,不管是云计算的硬件加密保护,还是网络安全机制的攻防配合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今天个人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恶劣后果不完全是基础设施的原因,而是由于从来都没有完善的系统。个人信息保护在今后将是法律法规建设和社会制约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互联网发达展到今天的体量已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它开放的结构。既然我们已经不在得不“夜不闭户”,那唯一的选择就是建设安全社区。

社交媒体工具的出现,让网络民意成为社会各界交相关注的问题。这其中不健康的网络行为在利益的鼓动下泛滥开来,而多数网民以接收信息和事件围观为主,并没有参与到舆论对决中。事实上,网络民意与真实的民意之间有巨大距离,所以在面对网络民意时,应保持理性的态度,因为如果过于重视网络民意,沉默者的利益就会受到侵犯。

互联网中的“群体极化”容易滋生极端观点,这一点我们在本次美国大选中看得很清楚。纵观历次美国大选,在党内初选阶段,候选人都以极端的观点赢得党内提名,这几乎成了他们的唯一策略。事实上,这种策略背后也有统计学和博弈论的理论支持。在获得群体认同方面,极端言论是有巨大能量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人们被社交媒体圈定为无数个持有特殊意见和观点的圈子。

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和主义倾向,加之社交媒体字数和篇幅的限制,无数缺乏前因后果的极端言论从社交网络中流传出来,并在各个网络社群中传播。网络社群会根据自己的主张和主义倾向进行加工,并再次将其传播出去。所有刚刚提到的传播过程都需要精心的准备和专业的编辑,而这些专业能力是一般网民所不具备的。如今,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煽动性言论生产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时代。

互联网没有反映我们真实的社会,也不可能做到真实。从互联网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为重要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在互联网公开民主的表面下,是广大网民的沉默和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至今还不具备上网条件的贫困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网络   工程学   网络安全   民意   社交   账户   基础设施   计算机   社会   数据   设备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