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的儿媳折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首《长恨歌》,写尽那段流传千古的凄美爱情。

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亲手打造了大唐盛世,却又亲手将大唐推向了无尽的深渊……

他曾享受过山呼万岁、万邦来朝的至尊,也曾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自缢,随后被架空成太上皇,被儿媳折磨。

夺取皇权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宫廷政变频发的时期。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前一年刚刚废了他的伯父李显,改立其父李旦为帝,但武则天的野心,我们都知道。

很快,5年后,李旦被废,武则天当上了女皇,建立武周。

在这之后,李旦不得不时刻提防武家的侄子们,因为他们也想在将来继承武则天的皇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的母亲窦妃,被人诬陷而死,幕后黑手正是武家侄子。

可见,李隆基小时候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自幼丧母,还要与父亲战战兢兢地活着。史料记载,他被“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李隆基从小就熟悉宫廷斗争,深知政治之险恶,也历练了他的心机与城府

所以,当他长大成人,在目睹神龙政变、中宗李显被毒事件后,他的野心,终于开始展露。

虽说争夺权力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但此时的李隆基羽翼丰满、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先后诛灭韦氏党羽,铲除太平公主集团,为李唐重新夺回了皇权,并且牢牢掌控。

从“烂摊子”到“开元盛世”

当唐玄宗李隆基坐上龙椅之后,他要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

长期的宫廷政变,使得朝堂一片混乱,不仅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且腐败之风、任人唯亲的现象尤为盛行。玄宗明白,要想让大唐重回正轨,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项举措,就是把“任人唯亲”改为“任人唯贤”。他起用一批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又有真知灼见的宰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同时,大刀阔斧地“裁官”,将那些冗官、懒官悉数裁去,人数多达上千人。而在选官方面,玄宗也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县令的选择,每年都要对地方官进行优胜劣汰的考核。

第二项举措,将李唐的皇族宗亲派去各地担任刺史,以加强皇权集中的力量,防止宫廷政变的再次发生。

第三项举措则涉及经济与文化。在古代封建社会,要想使经济迅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水利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玄宗自然明白这一点,他下令,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发动农民开垦种植。

文化方面,玄宗创办了梨园。所谓梨园,可理解为“古代皇家音乐学院”。精通音律的玄宗,还会经常在梨园亲授学子技艺,并对其指正。

此外,玄宗还下令,要求每一个乡都必须建学校,以振兴大唐的教育事业,要知道“乡”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所以玄宗此举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在生活方面,玄宗也讲究克己复礼,提倡节俭。

有一次,他将后宫里的宝物烧了个干净。这一烧,相当于在警告群臣:他统治的这个时代,绝不允许半点奢靡。

他还遣散掉了许多宫女,让她们去宫外过上自由的生活。

而且,玄宗也像太宗李世民那般虚心纳谏。

他曾颁布诏令,内容大致是说,以后只要有人想进谏,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许阻拦。如果他在施政的过程中,有任何不妥之处,每个人都有权利向他提出,他不会有过激反应,都会认真倾听。

正是由于上述的一系列举措,加上玄宗本人励精图治的决心,大唐在他的统治之下,逐渐呈现出国泰民安之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在这个盛世中,社会的犯罪率很低,百姓们安居乐业。据史料记载,大唐的人口曾经一度达到了五千多万,这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在以前那个时代,人口就等于生产力,生产力又等于国家经济实力,所以当时的大唐堪称世界的中心。

其他国家也确实认可这一点,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到日本、朝鲜、中亚、西亚甚至一些地中海地区的国家,纷纷来到大唐朝贡,真可谓“万国衣冠拜冕旒”。

除了各国使者,还有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生意,或者留学、做官。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晁衡,也就是阿倍仲麻吕,当年,他作为日本遣唐留学生中的一员,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进士,随后在唐朝任职。他深深地爱着大唐,最后也是长眠于长安城中。

在文化与艺术上,大唐更是百花齐放、瑰丽灿烂。“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生活在这个时代,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大家,也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为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创造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惊破霓裳羽衣曲”

然而,当唐玄宗步入知天命的50岁后,他开始逐渐满足于自己年轻时所建立的伟业。玄宗觉得,自己一生中的大事皆已完成,接下来,可以好好享受以前勤政所带来的成果了。

这一点,从他在公元742年将年号改为“天宝”便可见一二。

事实上,就在改元的5年前,即开元二十五年,有些事情已经埋下了伏笔。

当时,玄宗由于宠幸武惠妃,竟然听信其谗言,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杀害,其中一位还是太子。

显然,这是颇有心计的武惠妃图谋以后将自己的儿子扶上皇位,但此时的玄宗根本看不清这一点,因为他早已被情欲冲昏了头脑。

没过几个月,也许是报应,武惠妃就病死了。第二年,玄宗改立自己的三儿子李玙为太子,李玙后来改了名,正是唐肃宗李亨。

武惠妃去世后,玄宗的内心极度空虚,他急需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可偏偏他居然看上了自己儿子李瑁的老婆杨玉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玄宗把“父纳子妻”此等有违伦理之事做得正大光明、顺理成章。

后宫佳丽三千,唯有宠爱在贵妃。从华冠丽服,到一颗小小的荔枝,唐玄宗将帝王的深情演绎到了极致。

很多人倾向于将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在杨玉环的身上,但其实,即使玄宗没遇到杨玉环,也一定还有别人,换言之,还是皇帝自身出了问题——玄宗晚年越来越倦政,耽于享乐。

更糟糕的是,玄宗身边的宰相是一个比一个“奸”。先是“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后有因族妹杨贵妃受宠而发迹的杨国忠。

杨国忠相比杨贵妃,更应该为唐朝的衰败负责。

首先,专权误国、陷害异己、政治腐败;其次,他与安禄山交恶,与之的矛盾尖锐激烈。

阶级矛盾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当时安禄山就是打着所谓的“清君侧”的名号,也就是为皇帝铲除身边的奸臣杨国忠,从而走上了反叛之路。

后来,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失守,失守的原因,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本身,潼关作为天险一般的存在,易守难攻,但玄宗却急于求成,下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主动出击,进攻作战。

哥舒翰得知消息后,坚决不同意主动进攻,因为一旦失败,此时叛军定能轻松进入潼关,如此一来,长安危在旦夕。

玄宗于是去问宰相杨国忠的意见,杨国忠也知道此招风险极大,失败的可能远远大于成功,但他却执意要求哥舒翰打开潼关的城门,主动出击。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与哥舒翰有矛盾,他看不惯哥舒翰很久了,而且杨国忠担心哥舒翰以后功劳越来越大,会对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形成威胁,因此,杨国忠这是在“借刀杀人”。

说到底,战争的背后,还是政治,还是阶级矛盾。在全国一大半都归安禄山的情况下,杨国忠依然毫不关心国家的命运,而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就这样,在一出像是自相残杀的“闹剧”中,潼关失守,安禄山直指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之后,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跟随玄宗出逃的禁军将士,吃了上一顿没下一顿,他们将所有的矛头和怒火都指向杨家人,认为是他们才导致今天这一切的发生。

禁军先是斩杀了杨国忠,后又逼迫杨贵妃自缢。而此时的玄宗,精神已然崩溃,他在杀红眼的禁军面前表现得战战兢兢,不敢多言。

对玄宗来说,江山与美人,在一瞬之间,顿时化为一场梦……

被儿子终结皇帝生涯

马嵬驿兵变后,万念俱灰的玄宗彻底失去了与安禄山对抗的决心与勇气,他拖着自己那70岁的身躯,逃往了四川。

玄宗的儿子李亨,在众多百姓的劝说下,决定为李唐王朝重新收复长安。他先去了自己比较熟悉的灵武(隶属于今宁夏),此地兵强马壮,离长安城也不远。

另一边,他的父亲唐玄宗,在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四川后,终于开始痛定思痛。他下了一封诏书,诏书的内容大致是说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集结力量,从各个方向进攻安禄山。

然而,没过几天,玄宗又得到了一个令他惊讶的消息——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了,并且遥尊自己为“太上皇”。

李亨称帝这件事,其实也好理解。当时的他已经45岁了,已经当了快二十年的太子,现在又遇上安史之乱,这意味着自己如果再不做出行动,可能这辈子都当不了皇帝了。

所以,回看马嵬驿之后的那次父子分途,李亨决心收复长安不假,但也有想要“单飞”以取代玄宗之意。

当然,李亨手下那些渴求名分之人也起了不小作用,比如李辅国、灵武那边的节度使,也包括他的妻子张良娣,毕竟谁都想成为新帝王身边最早的一批功臣。

此时的唐玄宗,纵使心里万般不情愿,出于对国家命运的考虑,权力欲旺盛的他只好选择了接受。

唐玄宗李隆基44年的皇帝生涯,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归来池苑皆依旧”

叛军这边,也发生了儿子夺取父亲王位的事情,不过更为残忍——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

叛军内乱给了唐朝一个大好机会,唐军大将郭子仪率军大败叛军,成功收复长安、洛阳。

逃离长安两年的唐玄宗终于被接回了长安。如今的长安,与从前已然大不相同,自己也不再是皇帝了。

宫殿内,到处都是贵妃的影子。宫殿外,到处都是曾经盛世的景象。只是,这些都不在了。一切,就宛若一场梦,可这场梦,却永远活在了玄宗的心中。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每当他想起这场梦,却总忍不住泪流满面。

世间最哀伤的物是人非,莫过于此

回长安后,儿子李亨,也就是大唐的新一任皇帝唐肃宗,也时时提防着父亲,生怕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又被玄宗夺回来。

对玄宗来说,这种寄人篱下、战战兢兢的感觉又来了,就如同小时候他与父亲李旦要小心防备武家侄子一般。

儿子对自己耍心眼也就算了,毕竟不去争就行,可偏偏儿媳张皇后(张良娣)也性格强势,好似男子一般。比如,当初李亨北上灵武时,张皇后就总走在李亨的前面,说要保护太子。

历史后来证明,张皇后的野心不仅仅是保护太子,而是要当下一个武则天。

所以,像这样一个狠角色,可是没少折磨唐玄宗。

玄宗对贵妃的死一直耿耿于怀,想要将其改葬。张皇后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唐玄宗不思悔改,若迁葬贵妃,必会引起马嵬驿那些将士的不满。玄宗无奈只好作罢。

又比如,一日,闲来无事的玄宗登上勤政楼,他望着大唐街道上的人来人往,不禁感慨万千。

百姓们忽见玄宗,纷纷怀念起曾经的开元盛世。众人皆仰视楼上,“传呼万岁,声动天地”。这给了一直郁郁寡欢的玄宗难得的欣慰,后来,玄宗还在兴庆宫门外大摆宴席,来宴请过往的父老乡亲。

如此一派和谐景象,在张皇后和李辅国的眼中,却成了收拢人心,试图复辟的行为。最后,在唐肃宗的默许下,三人共同将玄宗“安排”至太极宫居住。

太极宫北面是禁苑,南面是衙署,西边、东边分别是宫女、太子住的宫殿,换句话说,太极宫四面都被围了起来,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之地。

因此,接太上皇去太极宫住,其实就是要把玄宗给软禁起来。

玄宗不仅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身边的亲信如高力士、陈玄礼,一个被贬至远方,一个被迫辞官。

在被软禁于太极宫的10个月后,公元762年5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忧郁寡欢中驾崩,享年78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曾经,他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他所深爱的女人,顷刻间,都化作比翼鸟,从这个世界飞走了。

而现在,他终于能够永远地梦回过去了……

纵观唐玄宗的一生,是活得如此宏伟、浪漫、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灵武   潼关   开元   太极   太上皇   大唐   雄才大略   长安   儿媳   贵妃   晚年   帝王   太子   盛世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