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不仅需要树立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且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文化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拥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并自觉投身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文化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鉴别、对照、比较,然后在交流、融合和互相借鉴学习中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对内的文化自信与对外的文明互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文化自信是坚持文明互鉴的基础。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代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等西域特色产品。西汉末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在中国土壤上不断发展、演化,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四大发明”先后传入西方,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时,西方的医术、数学、天文学等知识的传入,丰富了国人的知识宝库,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回望历史,中华文化曾有“大唐盛世”的景象,有对待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文明互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没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就不可能科学、理性、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地对待自身文化。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大削弱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由此也迎来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方节日火爆、传统节日冷清。但正如英国李约瑟认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化的整体过程,将不可能实现。”其实,“人类只有肤色语音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而且需要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鲁迅先生曾说过:“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说:“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发展始终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积极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互相交流,开阔自身对外面世界的认识,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内涵。

文明互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动力。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化想以自信、从容、豪迈、尊严的姿态走界,就必须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并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近些年,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诗歌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也飞向了世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他文明的长处,而且要正视自己文明不足。秉持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理念,各种文明养分,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者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兴文   西域   坚定   自信   文化   甲骨文   养分   中华文化   总书记   文化交流   中国   中华民族   国人   贡献   历史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