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犯同一个错误,真不是不长记性,而是你一开始就教错了

有孩子前,父母总设想母慈子孝的美好情景;孩子出生后,却常常被气得河东狮吼。其中让无数父母无比抓狂的,便是孩子屡教不改。明明已经将道理说清楚了,又提醒了无数遍,为何孩子却没半点长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下面三个有名的心理学效应,会帮助父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洞悉破解之道。

01.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倾向于拒绝较难较高的要求,接受轻松简单的要求。但是当低难度要求满足后,人们则会愿意接受较高的要求。

但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时,往往期待一步到位。

比如一位家长为了引导5岁女儿识字,要求女儿每天最少指读完一本书。因为读完一本书至少要花半个多小时,女儿对此很抵触。

这位家长用尽各种方法,苦口婆心讲道理,制定各种奖惩措施,甚至发火吼叫。女儿却越来越讨厌阅读,甚至连书都不愿意碰。

身心疲倦的家长向专家请教,专家建议她将每天至少一本书改为只要读完一个故事情节就可以。家长将信将疑,但结果女儿自主阅读的积极性高了很多,几乎每次都会比原定计划读得多,有时一口气就能读完一本书。

其实,专家的建议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

最初母亲规定一天读一本书,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引发了她的畏难情绪;而母亲的强迫手段,又导致孩子的对抗,自然很难实施。

但若将任务变成只读一个故事情节,难度大大降低,孩子感受不到难度,自然愿意开始。故事本来就有连贯性,又生动有趣,孩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多读。

畅销书《微习惯》推荐最有效的习惯养成法也是“微量开始,超额完成”,这其中依然暗含“登门槛效应”。

因此,当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切忌贪多求快,而应循序渐进,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逐个攻克,最终完成大目标。

02. 贴标签效应

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标签有引导作用,“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变成标签所标定的人。”

动画片《哪吒》里面的主人公哪吒,一出生就被贴上“魔丸”的标签,周围人都对他避而远之,而他也真的成为了一个玩世不恭、脾气火爆的“魔丸”。

幸好他的父母和师傅一直坚信他心性纯良,在他们的引导下,哪吒最终撕掉身上的“魔丸”标签,认定“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回归正途。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习惯打击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我和你爸当年都是学霸,怎么会有你这么蠢的孩子?”

父母只是生气时的发泄,却不知这一句句负面的评价,正慢慢印在孩子的头脑中。时间一久,他会相信自己真的很笨,什么都学不好,自然也没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了。

因此,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不重复犯错,不该一再强调他做得不好的地方,而应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及时表扬。父母需要用孩子当下正确的行为,去覆盖他曾经错误的行为,永远将孩子的思维导向正面。

03. 超限效应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讲过一个故事。他有次听牧师布道,很受感动,准备多捐点钱。但是十分钟后,牧师还在讲,他就打算只捐少许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结束,他就决定一分钱不捐。等到牧师终于讲完,他出于气愤,反而从盘子里拿走2元钱。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内心本来会紧张、难过,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停地叨唠指责,不仅不利于孩子自省,还会将其心中的内疚转变成不耐烦,他要么充耳不闻,屏蔽父母的声音,要么干脆对抗逆反,甚至故意再犯。

杯满则溢,教育需要把握度。智慧的父母,懂得点到为止,愿意相信孩子,舍得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而不是一边帮孩子包办操心,一边又不停地碎碎念。

孩子屡教不改是现象,如果父母看不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容易为现象所困,着急焦虑,甚至大发雷霆。

但是如果父母能借由心理学知识,洞察孩子心理活动,了解孩子内心需求,便能拨开现象迷雾,不仅能淡定从容,也更容易直击问题核心,真正帮助到孩子。

从来没有屡教不改的孩子,只有没有用对的育儿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哪吒   孩子   屡教不改   牧师   记性   门槛   效应   难度   家长   现象   父母   女儿   习惯   错误   自然   标签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