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文就犯怵,该如何帮孩子克服“写作恐惧症”?

本文作者

宋少卫,青少年学习心理专家,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


案例背景

一天,菲菲妈妈向我咨询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她觉得女儿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不仅作文分数低,而且只要遇到作文作业,就拖着不做,拖到最后不得不写的时候,菲菲就敷衍交差。


初诊接待

菲菲和妈妈来到咨询室,女孩在咨询室里看看这儿、摸摸那儿,遇到她觉得好玩的东西,还会问我这是哪里买的,说她之前在哪里见过之类的话,一点儿也不觉得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

菲菲妈妈说,女儿学习成绩忽好忽坏,她在班里非常活跃,课间说话滔滔不绝,上课回答问题点到她也基本都能答出来。

但是,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是,她每次写作文都很困难,她勉强坐下来,心也静不下来,菲菲总是憋很长时间也写不出来几行字,即便写出来,往往也是词不达意、没有条理,连字数都很难凑够。

在这次沟通中我观察到,菲菲会接着我们的某个话茬自顾自地讲起来,会讲到她同学的事情、她听过的笑话,还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我看了菲菲的作文,有很多错别字,句子过于简单,有的句子感觉意思还没有表达清楚就停笔了。


初步分析

菲菲明明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却这样难呢?

客观来讲,菲菲虽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很多,但并不代表她擅长表达。

换句话说,如果话的内容失去中心和逻辑,没说到点子上,即使说得再多也只能算是“话痨”。有观点、有论据、有条理、有次序,会提问,这才是建设性、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骨架。


治疗过程

再次见面,赶上老师留了一篇作文。我借机引导她:“菲菲,我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写这篇作文好不好?”

“新方法?”菲菲眼睛一亮,但马上又说,“可不可以不写作文呀?”

“你觉得写作文哪里难住了你?”

“我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爱写字。”

“咱们把今天这篇作文当作一个故事的主题,你编一个故事吧,由你来决定故事讲多长。”

“好吧。”菲菲对讲故事有兴趣。

菲菲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她不知道的是,我已经用录音笔将她讲的故事录了下来。

她一讲完,我就表扬她讲得很精彩,菲菲有些得意。

我接着说:“假如现在来了一个同学,没有听到刚才的故事,但是时间又不够了,你能不能把刚才的故事用两三句话,简单地再给这个小朋友讲一下?”

于是菲菲又讲了一遍,这次精练了很多。

“太棒了,你用三句话就把故事讲清楚了。”再次听到我的表扬,她更得意了。

“老师留的作业是作文,就先把你刚才说的那三句话写下来吧。”我趁机提议。

菲菲开始有些不情愿,但是听我复述了她精简版故事的第一句后,也就写了出来。我鼓励她再写两句,作文的梗概基本就出来了。菲菲听我这么一说,把后两句也写了出来。

图源:pexels

菲菲写完这三句之后,不想再多写一个字。

问她原因,她说自己写不出来了,此时我拿出了秘密武器——录音笔。

我把录音播放给她听,让菲菲边听边写。菲菲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原来作文还可以写这么多的内容。虽然其中有些字词菲菲写错了,但是内容比之前的三句话丰富了很多。

菲菲看着自己有史以来写过的字数最多、过程最顺利的作文,感到特别开心。

我和菲菲商量,以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就可以脱离录音笔,独自写出一篇内容丰富的作文了。

后来,菲菲妈妈发来消息告诉我,菲菲已经喜欢上了作文,写出的作文有几次还得到老师的表扬。

录音笔执行的是复述功能,也可以把录音笔换成人,在家里跟家长练习。

家长挑重点问孩子,她表达的是不是某个意思,请孩子再复述一遍。

这个复述不是一字不落地复制,而是总结说了哪些话,精彩的地方在哪里,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这是训练孩子由发散性思维向收敛性思维转化的过程。家长充当学生,孩子以老师的身份负责给“学生”讲清楚。完成这个过程,孩子就会写作文大纲了,然后再根据大纲填充内容。

复述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转述。这个游戏最好不低于 3 人,孩子和父母正好可以满足这个人数。转述的基本流程就是第二个人把第一个人说的话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人称,转述给其他人听。

家长在陪孩子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当陪聊者,对孩子说过的话进行提问,比如哪些故事细节比较好玩,哪些细节没有听清,这些都可以训练孩子对“听”到的信息反馈和强化。

家长也可以复述孩子讲的故事,复述的过程也是强化孩子梳理和过滤有效信息的过程。家长做完示范,可以问孩子复述得怎样,有利于精准识别和把握信息。

写作是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过程,核心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除了复述和转述的,还有许多办法可以借鉴。

比如,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分级阅读故事图册,让孩子读图写话。

从一个简单句开始写起,逐渐扩写到叙述完全每幅图的内容,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故事。家长也可以按照故事情节给孩子编写短故事大纲,让孩子依此自由发挥创作。通过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孩子就完成了句子乃至文章的创作过程,基本的写作逻辑通道也随之建立起来。

图源:pexels

换个角度讲。

我们当众讲话时,一般都要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锁定要点,按照重要性,一、二、三条地展开陈述。

从“想”到“说”中间,有一个打腹稿的过程,最后借助几个关键字来展开,这样就不会给记忆造成负担,顺利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对于不知道下笔该写什么的孩子,可以先借助视觉通道,从读图开始,看图写话,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

回顾总结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做出的说明。

“语”和“文”指的是两件事,菲菲是属于那种“语”很好,但“文”还不够的学生。

从语言思维角度来说,人在说话时,语言是呈线性向前推进的,这时大脑偏向于发散性思维;而文字是成块状、结构化,这时大脑偏向于收敛性思维。写作的前提,是要做好思维的转化。没有形成结构化思维,很难把语言碎片进行有机组合,自然也就很难顺畅地写好文章。

复述、转述、听故事画图或者读图写话这几个过程都是将信息识别、筛选和内化的过程,之后再进入输出程序,将梳理完的信息按顺序分步写出来。做听力笔记就是复盘过程。

菲菲这样的学生有很多,很多时候他们口头表达用的词语、句型是下意识说出来的,但当需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时,他们却不能及时地把这些内容从头脑中唤醒。

在录音笔的辅助之下,菲菲“听”到了作文的样子,建立了从“语”到“文”过渡的机制,所以既能讲出生动形象的故事,也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来源:原点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孩子   录音笔   菲菲   思维   家长   过程   语言   老师   故事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