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追悼会上,一副挽联惹毛主席注目,一见署名忙问:他来了?


1972年1月10日,毛主席一行人驱车驶向八宝山为陈毅送别。

来到现场,看着庄严肃穆的灵堂,毛主席不禁回想起与陈毅生前并肩作战的那段革命岁月。

眼见昔日战友如今已然西去,悲痛的情绪不由地涌上心头,毛泽东颤抖地拉着陈毅四个孩子的手,动情地说着他们父亲的功绩,并安慰陈毅夫人节哀。

此时,毛主席的身体有些不大好,大家都担心太过伤感不利于主席的健康,便搀扶着他到一旁休息休息,平复情绪。

毛主席路过一排排花圈时,突然被角落里一副挽联吸引住了目光,停住了脚步。

这副挽联写的情真意切、令人动容,看到署名,毛主席忍不住向身边的陈毅夫人问道:“他来了?”

原来,这幅挽联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文界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是谁?他又有何特殊呢?

一副特殊的挽联

张伯驹字丛碧,河南项城阎楼村人。1897年,他出生于一个官僚豪富人家。

算起来,他还是袁世凯的表亲。

不过,与热衷权谋的袁世凯不同,张伯驹向来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

由于年轻时亲眼见过太多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张伯驹养成了厌恶仕途的脾气,一心只醉心于琴棋书画和古玩收藏。

当抗战爆发后,张伯驹也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救亡图存”的行列,他兴办盐业公司,将生活重心从诗词转移到商海。

抗战胜利后,张伯驹返回北平。

当时,国民政府派孙连仲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孙与张是旧识,也十分钦佩他的为人和才干。

得知张伯驹正在北平,孙连仲便有意推举他出任唐山市市长。

然而,张伯驹闻询却只有意外,没有惊喜。对于这样一个别人求之不得的差事,他表现得很是淡然。

张伯驹对孙连仲的“美意”并不领情,他直言:“什么肥差我都不感兴趣,小弟闲云野鹤,最怕名缰利锁,平生只爱收藏字画,填词作赋,实在不会做官。”

这一番话听得孙连仲大失所望,却也只能无奈作罢。

就是这样一位淡漠名利的文人,却与陈毅元帅交情甚好。

1972年,在得知陈毅元帅逝世的消息后,张伯驹因无法到八宝山追悼会送别,只能托人送去挽联,自己和妻子在家中黯然神伤。

陈老总和张伯驹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友情,为何能让这位平日里闲散淡泊之人大动感情,悲恸至极呢?

君子知己

一位是共和国名将,一位是民国名流,这两个看起来没有交集的人,其实却有着一段颇为传奇的交往。

早在抗战时期,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团结各界抗日力量,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就曾托人拜访张伯驹等文界人士。

不过,在共产党的高层人士中,和张伯驹有往来并成为知交的最早当属陈毅。

新中国成立之初,张伯驹与妻子潘素前往苏州扫墓,回来时,应上海朋友邀请,在上海住了几日。

旧友丰子恺、魏金枝等邀他一同出席上海文化界的一个聚会。

席间,张伯驹见到了南社创始人之一、老词人柳亚子,两人趣味相投,不免谈起诗词来。

之后,听说柳亚子和陈仲弘相识,对陈仲弘早就敬仰已久的张伯驹很想一见,便找柳亚子将自己的一本词集转呈仲弘先生。

以文会友,古来便是一件雅事,本没有什么。

张伯驹之所以对仲弘有兴趣,那是因为他看了仲弘的诗作,其中有几首他认为写得很是不错,他几乎可以背诵。


“死后英雄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线”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每一句都写得淋漓酣畅,恣肆痛快。这种气势正是自已词中缺少的,感到这是对自己那种遁世迟暮之感的冲击。
不久之后,张伯驹才知道陈仲弘就是陈毅,是原来新四军军长,此时正任上海市市长。



张伯驹有些愕然,后悔当初不该那么轻率:“人家一个共产党的高官,会理睬你一个民国遗老吗?”
想不到的是,聚餐不久,陈毅便给他来了信,信中对他的词大加赞赏,并指出哪几首他尤为喜欢,显然陈毅已把那本词集看过了。

信中还给张伯驹寄来他的近作,并约定时间邀请到家中一坐。

张伯驹犹豫再三,终于去了。

一到陈毅家中,张伯驹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经过交流,张伯驹发现,陈毅不仅待人亲切,还与自己志趣相投,两人谈诗作词,聊得很是投机。

当晚临别时,相见恨晚的两人约定有机会再来相聚,不过后来陈毅工作调动离开了上海,这个约定也被搁置了。

1957年,北京成立了一个棋艺研究社,张伯驹当选理事,他以棋会友,广交社会名士。

当时中央首长如:邓小平、陈毅、陈其通、王任重、宋振庭等都是棋社的同好良友。

特别是陈老总棋技高超,偌大个北京和他棋艺相当的没有几个,而张伯驹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张伯驹当年在围棋上是很下过一番工夫的。

早年就和表哥袁克文(民国四公子之一)经常切磋技艺,家中又有很多珍贵的棋谱日夜钻研,所以在当时已是国内顶尖高手了,素有棋坛圣手之誉。

陈老总常说和伯驹老下棋太过瘾了。

他们两人不仅是棋友还是词友,经常在诗词上往来唱和,共同的爱好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在北京,陈毅再次把张伯驹请到家中,畅谈诗词和书法。期间,二人亲切交谈,并切磋棋艺。

张伯驹还向陈毅元帅敬送上《当湖十局》。这是清初围棋名手范西屏一部对局棋谱,所记棋局杀法精紧,惊心动魄,为古代势子对局之绝唱。

陈毅也早已知其人及棋艺,但从未见过这部棋谱。接过书,非常高兴,但又郑重表示:抄录完毕,定当完璧归赵。

患难之交

不过,二人的友谊之所以令人称赞,除了因艺术上的交流而惺惺相惜外,更难得的是困难中见真情。

当年,张伯驹因得罪人,受到了周围人的排挤,遭人冷眼,无人理睬,一度失去了生活来源,穷困潦倒。

陈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张伯驹的为人,得知张伯驹一家断了收入,他很是心痛。

不仅如此,想到张伯驹满腹才华却被埋没,陈毅也感到十分可惜,他认为张伯驹还是应该在文界发光发热,于是便将情况反映给了吉林省委书记于毅。

于毅对张伯驹的才华也早有耳闻,很快便给张伯驹发去了任职邀请,请他前往长春,出任博物馆副馆长一职。

在离开北京之前,张伯驹到陈毅家中跟他告别。在二人叙谈中,张伯驹这才得知自己能够去长春是陈毅的引荐,当即落泪致谢。

对于张伯驹而言,在长春工作的这段日子还是较为愉快的,他的才能又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也没有辜负陈毅的期望,尽自己所能为吉林省文物收藏管理工作做出了新贡献。

期间,张伯驹为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奔走购买上千件文物字画,无一赝品,其中包括26件张大千真迹。这也使得该学校的藏品数量和品味大为提升,跃居国内同类学校之首。

不仅如此,张伯驹还将自己家中所剩藏品,历代名人字画数十件,全部无偿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

1972年1月12日陈毅元帅逝世。

当时陈毅夫人张茜派人到后海送信,张伯驹初闻噩耗,如五雷轰顶,半天没缓过神来。

看着张伯驹浑身颤抖,妻子潘夫人也是急得一边抹眼泪一边又哄又劝,最后夫妻二人老泪纵横,大放悲声。

大哭了一场后,张伯驹稍停即寻出笔墨,急急地让潘夫人铺纸磨墨,略加思索含泪提笔一挥而就,写成了一幅挽联,一片真情跃然纸上。

这副挽联被送到陈毅家中,后又安放在追悼会场不显眼的地方。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纸墨黑白相宜,一词一句都是情谊,一笔一划尽显悲恸。

前来出席追悼会的毛泽东,只是一眼就被吸引了。

对于张伯驹,毛泽东并不陌生。

1953年,张伯驹还曾想将自己珍藏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

这是一副李白的真迹。出于“连城之宝,不敢归诸己手”的想法,毛主席提出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建议,并自出一万元,附一封感谢信,命人一起送到张伯驹手中。

转眼间,这已经是19年前的事了。

想到这里,毛主席转身向陈毅夫人问道:“张伯驹也来了?”

陈毅夫人闻言默默地摇了摇头,稍后又伤感地回答道:“他是陈毅生前的好友,现在人也在北京,但是今天没能来现场。”

“这是为什么?” 毛主席皱眉疑惑地问道。


“张伯驹夫妇年纪大了,又刚从吉林回到北京,现在连户口都没有,手里也没什么积蓄,吃住都是问题,处境挺艰难的。”陈毅夫人张茜说得很动情,眼角中噙着泪水。
毛泽东闻言仰头感叹一声,转身关照周恩来总理:“恩来啊,这件事你过问一下,张伯驹为国家文物事业做过贡献,能解决的困难要尽快解决!”

数日之后,一份出自中央文史馆馆员的聘书,被送到了后海南沿的张伯驹家中。所在辖区的派出所所长和户籍警察也专程上门为张伯驹夫妇办理了户口。

得知张伯驹夫妇境况好转,陈毅夫人也很欣慰,她说道:“他临终前还牵挂着张伯驹,这下可以放心了。”

然而,没能送陈毅最后一程,始终是张伯驹心中的一个遗憾。

一天,一位陌生的客人敲响了张伯驹的家门。来者不为别的,是受陈毅夫人委托,特来送东西的。

对于来人带来的东西,张伯驹并不陌生,那是一个围棋棋盘,是陈毅生前一直在用的,他们二人就曾多次在这个棋盘上对弈。

“夫人希望您二老生活愉快,并祝您二老健康长寿。”说完,那人便又拿出了一封陈毅夫人的亲笔信和一副小巧的围棋,郑重地交到了张伯驹手中。
张伯驹颤抖着双手,好不容易才打开了信。信中,陈毅夫人对张伯驹夫妇困难得到解决表示祝贺,“若九泉之下的陈毅同志有知,也会得到慰藉。”

读罢信后,张伯驹早已泪眼婆娑。他抚摸着棋子,似乎是能够从中源源不断地感知到老友的心意。

他对送信的客人表达感谢,并真诚地请求道:“请转告张茜同志,感谢她将陈毅元帅生前爱物赠予我,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事业成功。”
张伯驹知道,陈毅的夫人张茜此时也身染重疾,但是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因此她正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搏战,她要争取时间整理陈毅的诗稿。

张伯驹对张茜十分敬佩,他也认为她目前所从事的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事业,因此对此也是十分关注。
自从得到这份最珍贵的围棋纪念物后,张伯驹夫妇时时取出来,或观赏,或正襟对弃。

睹物思人,小小的图棋寄托著人间最珍贵的情谊。
为了表达对陈毅夫妇的感谢,张伯驹夫人潘隶取曾经在北戴河观海的意境,精心构思,绘制了一幅青绿山水《海思图》,并由张伯驹在上面题悼诗4首,以此来抒发夫妻二人对陈毅元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东南余墮垒,忍过亚夫营”,张伯驹借此比喻陈毅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治军严明,深深地流露出对陈毅元帅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

茫茫岁月,漫漫人生。多少年过去了,陈毅和张伯驹的深厚友情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陈毅在逆境中尊重人才,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果敢之举被世人传为佳话,而张伯驹对陈毅的怀念与感恩也同样令人动容。

参考文献:

王晓华:张伯驹悲歌器陈毅[J].党史博览,2000年(第3期).

张尚瀛:毛主席赞赏张伯驹挽陈毅联[J].对联,1992年(第6期).

张廷安:张伯驹与陈毅的“君子之交”[J].华声文萃,2022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挽联   北平   宝山   吉林省   棋谱   棋艺   长春   会上   元帅   围棋   生前   北京   夫妇   诗词   夫人   家中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