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诗话-读龙亚君、邓颖卓的诗歌“秋去冬来日方长”

在一个偶然的时刻,我在《新华文摘》杂志看到龙亚君、邓颖卓阐述歌剧发展的文章,其文立论新颖,印象深刻。今天,在湖南日报,我有幸阅读了她们的诗歌。由此,我联想到一个生动的意象,岳麓山,湖湘文化。歌剧的象征意义往往取决于一个鲜活的意象,这个意象可以出自自然景观,比如岳麓山,湘江,橘子洲,也可以是人,比如屈原、蔡文姬。我的意思是,两位研究歌剧的人,她们的凝视点没有脱离古老的诗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教授龙亚君和毕业于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歌剧演唱专业的邓颖卓,她们对东方世界古老诗意的解读是感性的,基于扎实的专业学养与敏锐的感受力,她们从纷繁的现实中提炼了诗。

她们对诗的感觉与创作来源于科学有序的体系,这是一个精神依托的背影,其质地厚重,意蕴悠长,回声辽远,色彩纷呈,逻辑缜密。在民族文化这一庞大的结构里,所谓尊重传统,是一个自觉承袭的过程。“昨日西风伴秋雨,风云漫漫烟雨中。桔子洲头浪飞起,岳麓书院柿霜红。”这样的描述和切入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时节标识,它的律动连接着同样古老的思绪和情感,而诗歌的特质,那种被我们称之为共鸣的东西,是通过语言传导而出的。今天,我们生活在诗意盎然的国度,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多,但是,上述两位诗人对故园山水的感知是直接的,她们充沛的情感决定了诗歌的品质。

邓颖卓在外留学求学经历所产生的故乡情感,这种地理的长度深刻影响了她思乡的情绪和方式,对遥远的祖国和故乡,那是精神的阅读,在心灵凝望里日积月累,渐渐形成逶迤的概念,她沉着着,她是血脉,是山峦,是长河;在一系列与祖国相关的名词中,其中最为生动和仁慈的一个,是祖国母亲。

情感为源,总是这样,一切艺术最为本真的源头都是情感。邓颖卓现就职于湖南文艺出版社,任音乐编辑,也是学有所用。音乐和歌唱,不就是诗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吗?她和师长龙亚君合作的这组诗歌,不就是认同这个源头萌发而出的创作灵感吗?她们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不就是对这个源头的致敬吗?

作为诗人,我可以体会她们在切磋写作时的状态。那一定是惬意的,她们选择的每一个语词既生动,又丰满,获得诗歌的每一个瞬间都令人感动。龙亚君是音乐教授,她所从事的专业与邓颖卓的职业如此相近,她们诗歌中的语言如此贴合,审美的一致性体现在诗歌里,是我们看到和感觉到的气象。面对诗和音乐,她们的写作如此契合,还有另一层更为接近的关系,她们是两个音乐人,她们在诗歌中倾吐的,是对诗歌的喜爱和对汉诗新韵的领悟。

“近看小河绿映红,/远望湘江雾蒙蒙。/岳麓山泉水含情,枫叶红于爱晚亭。”这两位诗人,她们仿佛对红色情有独钟,读她们的诗歌,就如听歌剧中的咏叹调,在高音部,那种最容易加深我们记忆的旋律,也有璀璨的色彩,比如红。在我引出的两首诗中,红是诗眼。她们偏爱的,这象征着生命血色的红,蕴含着爱、美、蓬勃、激励、热烈与寻求。

我偶然的阅读引发的短论是由衷的,艺术的影响力、感染力、穿透力应有的形态,最终还是展现。展现所思、所求、所愿,所得。诗歌这种文体,外在形式的近似性永远也不会决定感受的差异性。龙亚君、邓颖卓两位诗人的诗歌,是她们的视野映入内心,由内心而至笔端,这些诗歌,是她们在看似寻常的地方和生活中对时间的谛听,她们服从了视觉,视觉服从了心灵,心灵服从了感动,感动服从了歌声。诗歌,不就是最具价值的歌唱吗?

我虽然与她们未曾谋面,但阅读她们的作品,我能看见无比熟悉的道路,它蜿蜒于人类世界的家园,它调动着一代一代充满感怀的人投身其中,它是我们深切热爱与深长怀念的理由,它是人的追求与价值的所在,也是一生一世的祝福。期待在《新华文摘》再看到她们的佳作!

(舒洁)

责编:袁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湘江   诗歌   去冬   诗话   来日方长   新华   湖南   意象   歌剧   诗意   源头   生动   诗人   祖国   古老   心灵   情感   音乐   龙亚君   邓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