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五事=七计,用法≠用兵(万字,需点耐心)

大家都读《孙子兵法》

到了判断,就各不相同


读孙子兵法,首先不是读兵、而是读法,用兵之法


背水一战,陈余读到的是:兵法说自己兵力十倍于敌人可以包围敌人,两倍于敌可以开战,战则必胜。


汉军将领读到的是:按兵法规定,安营扎寨,排兵布阵,要右靠山陵,左依水泽,最忌的就是背水陈兵。


韩信说: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我是按这句话做的。


大家都读的一本书《孙子兵法》,到了判断就各不相同:



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占领西河(即黄河以西地区),俘虏魏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又有张耳辅佐,其士气之盛,我们不宜同他马上开战。若派出三万人马从小路先断韩信粮草,赵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在大山之中,韩信无处筹粮,不出10天,韩信必败。

得胜后的韩信其实心里自始至终都在打鼓,听到报捷的喜讯后才长舒一口气,在心里感叹到——真是万幸!当得知原来赵军的作战部署并不是这样,如果按照李左车的作战方针,很可能自己的这些汉军已经做了俘虏,倒吸一口凉气,暗自庆幸:人才呀,真是人才。


出此计谋的人才不为我所用,还要留给何人?

于是吩咐下去:务必活捉李左车


五事=七计



首先是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方法论,孙子怎么看用兵这件事: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也。打仗是国家的事,国家的大事。怎么个大事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是决定着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所以,兵者国之大事也。


因为是大事,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就不得不察也。怎么个察?这就是计篇要说的。另外,这个计不是算计、用计(谋)而是计算(盘点、评估、360°扫描),是实力的硬碰硬。硬碰硬的5个维度: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核心是算账的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怎么算从大往小的算,小道理要符合大道理,找到第一性。既:道、天、地、将、法(五事)。







通过对五事的盘点,达到校之以计,进而索其情。这就是庙堂之上的计算(庙算)既:量度、判断也。


五事:道、天、地、将、法。既先度量;再判断


度量的维度就是这5个维度。其中道、将、法,是软实力;天地是客观条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战略的环境)。孙子兵法的道相对于老子的道,维度更单一、简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道:民信之。


为此,孙子兵法上来第一问:主孰有道?至于主怎么有道,那是主的责任,孙子也不好多说,说多了也不利于其思想的传播。


主孰有道,令民与上同意。达到可以与之死、与之生,不畏危。


与之死好理解,与之生需要解释一下。奋勇杀敌可以,敌败而降,不杀就难了。集结号里谷子地就犯了这个错误,没有与之生,关了禁闭。所以,可为之死,与之生,此有道也;有大道也。


换句话说:两军对垒为什么而战,就很重要,道就很重要。水浒传的黑脸宋江,梁山大权在握后,首先就解决了主孰有道的问题——替天行道,至于这个天是谁(没所谓),这点比晁盖就高屋建瓴了许多。


不畏危:不怕。所向披靡、无所怀疑、更无所畏惧,将领一句话,摧枯拉朽、收放自如,可与之死、可让其生,军令如山也。


将:将孰有能?将在外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这个将在孙子那里就太重要了。古代冷兵器作战,可以说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就命悬一人。好比雍正硬用年羹尧,节制六省兵权,你说这个将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所以,对于将的选拔、任用就不得不慎——任用干部,是第一战略。


孙子怎么选呢?智信仁勇严。首先是智,信、仁,其次是勇严。智将就要五事七计,先为不可胜,而后待敌之可胜。所以才有——善战者,胜于易胜的道理。


天地孰得?天(阴阳、寒暑、时制)这里的天就是客观的天气环境,而不是“天”,孙子是个破除了迷信的人。


法:曲制(军事组织、部队编制)、官道(人事制度)、主用(军事、物质的供应管理)。



为将者首先是对于道、天、地、将、法的盘点——有了盘点才有了判断。战与不战、胜与不胜在庙堂上早就决胜千里之外了,当然败也早在庙堂上决定了。只是那结果需要一些时间来呈现。



一个数字问题,五事=七计


道:主孰有道

天+地:天地孰得

将:将孰有能

法: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这五事里包括七问。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没开仗之前,掰着手指头一算,胜负的天秤早有倾斜。就是孙子所说的——多算胜的算。所谓多算胜,既算多者胜。


打仗说到底是硬实力,是道天地将法的比拼,真正上了战场胜负的几分把握,在庙堂中就已经知晓一二,剩下的事只能是相机而行、因利制权、因势利导,真到了那时候才知道,修道保法是不是有点晚了。所谓多算与少算实际上还是客观的分析,不带着一颗想赢的心去计算,五事七计。


作战不是打

是如何打:备战


第一篇计篇,庙算以定,接下来第二篇就是作战:


作战不是打,是如何打。既:备战(make a war)。前面在打仗后面在花钱,兵车之用、十万之师,日费千金,首先是笔经济账。所以,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所以,知利、也要知害,这才叫知利害

所以,仗一旦打起来就要速战、速决、速胜,不可因为追求更多的利益,而有意拖延。既:兵贵速、不贵久、宁可拙速,不可巧久的意思。



有利必有害,利害、利害,往往人呢,看到的是利,而看不到害。因为,急功、好利是人的本性、本性一旦没了监管,就容易夸大功、放大利,好大喜功也就出来了。所以,先要算亏本账、先要算成本账,就是要先知道用兵之害(日费千金、久暴师,国用不足......屈力中原、内虚于家)才能尽知用兵之利。


所以,宁可速战,不可久敌


如何做到呢,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开仗之前对人员进行一次召集;粮食运输两次,入敌一次,从敌国回来一次;在战争期间,尽量利用敌国的粮食。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定是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理性的都是上兵伐谋,其次才是伐交,真到了攻城就是下下策了——忍住,能不打,不打;没钱不打;打不赢,不打;非打就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国之贫于师者,两个方面:远师者远输,近师者贵卖;远输则百姓贫,财竭则急于丘役。所以,智将就要因粮于敌,就要重赏那些可以在战场上取敌货的人。想要战士奋勇杀敌,就要激起愤怒,同仇敌忾;要想因粮于敌,取货于敌,要给与重赏。


古代战争中,乘车的武士由贵族组成,他们自成阶级。步卒多由平民或者农奴组成,他们被俘虏后只要善待,是可以回过头来继续打老东家的——这和亮剑里李云龙找赵刚借兵,给俘虏做思想工作,是一样的。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更绝妙了。这样才能达到胜敌而益强,毕竟战争的目的要超越战争,而看到之后的和平,否则赢了也是输。知兵之将,都是非战、非攻的,能不打就不打,能动嘴的,就别动手,该动手的就兵贵速(胜)、不贵久。



谋攻



谋计也,攻,击也

所谓:欲攻敌,必先谋也:


要向敌人发起攻击,就要先有计划(谋)。守只能消极的自保、攻则可达到积极的目标。如何发起攻击既:谋攻


谋的最高目标是求全,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才有全与破的对比: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最好的方式是不用动粗,就达到目的这是一等功,也是天大的功德,击而破之是二等功。


所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是上兵伐谋。《史记》这么评价管仲——既任政相齐,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夸管仲善于用谋,处理事情有高度的弹性、不僵化,深知持盈保泰、适可而止的道理。


伐谋、伐交,不行那只能伐兵,其下就是不得已为之的攻城。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能避之。五个打一个,人多就要欺负人少,这就是实力,也是常识。人,一有机会就要抖个机灵,说到底还是奇谋巧计、四两拨千斤,多快好省的欲望在作祟。



十倍的兵力,围住;五倍就打,速战速决;兵力少于敌人就只能采取守、守而不攻,如果固执的非要采取行动,那只能是——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了的结果了。


兵力原则是第一原则,以少胜多的故事特别精彩,讲故事的怎么讲都可以,精彩就好,听故事的人不能这么听——要相信常识、更要尊重常识。


2种内部的因素,一是:不知进退而谓之进退,这叫靡军。靡:牵制。所谓靡军:政府从后发牵制军队的进退。二是:事、政、权、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军士惑也;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军士疑也。惑且疑则谓:乱军引胜。


说白了这两种情况还是不信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也;将在外军令又有所不受,这就要求“董事长”的授权与授信,这太难了。很多时候你不能说换成你就不会或者就会。谁最后买单,谁才知道轻重,话说的轻飘飘的通常也不知道轻重



知胜之道的5点:1)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这是指庙算。2)知众寡之用者胜,指兵众熟强的对比。3)上下同欲者胜,既令民与上同意也。4)以虞待不虞者胜,修道保法也。5)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君对将不干预、不怀疑、不挟制,否则就是靡军或乱军引胜。



所以,知胜是庙算的结果,又是谋攻的前提。如果明知不能胜为何而战呢,如果明知道是失败,为何要一战呢。人,有时候是活在他自己的情绪里的,不行这事今天必须给办了,不管怎么先办了再说,冲动是魔鬼。


形势、虚实之用


形篇


形篇本质上讲的是攻守——攻守之形。和势篇形成姊妹篇,实际上一到三篇(始计、作战、谋攻)讲大战略核心代表了孙子的对于战争理解的思考高度。四到六篇(形、势、虚实)讲用兵,讲的是将道。


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不可为也。两军对战,你所能做的全部只能是管理好自己,任何人能确定的只有他自己的行动,而对方的行动是不得而知的。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守是攻的前提,攻是守的保障,在兵力趋同的情况下,守就有相对的优势,攻则显得力不从心。守是有优势的,但人往往的喜欢出击、甚至四处出击,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没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就盲目出击,其结果往往是换来一声叹息,满地鸡毛。




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所谓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前通过五事七计来判断,胜算多少,赢的面多了再打,这是胜兵干的事。


败兵则相反,不管怎样干了再说,这样的仗即使赢了,也总归会输回去——因果不空。五事七计不计、兵力粮草不算,凭着满腔的热血赌一个明天,这样的思维方式哪有明天可言呢——不过是今天赚了、明天再把赚的赔回去,镜花水月而已。



先胜是什么样呢——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狭义的道、法,指五事七计中的道、天、地、将、法,修主孰有道的道,保法令孰行的法。一次学生问王阳明,这兵法的奥妙?老师答:平时多读书,上了战场兵法全忘,这也是修道保法也。所以,道法也可以从更广的意义上理解。



通常情况下数量优势是相对优势,把相对优势放在决定点上,形成压倒性优势。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相对性的、“错位”优势——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本质上是靠聚焦,在时空的交错中、在决定性的点上,创造数量优势。


如何创造性对的,错位优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是对地形的了解,量是根据地形(度)的了解推测不同的地形(区)对兵力的容量,数是根据量来确定兵力部署(数量),称是双方部署的兵力比较——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攻守之形,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前提是对于战场、战区、战局、战势的判断,这需要为将者足够客观、相信常识、把数量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一往情深的主观,一颗想赢、想打的心,比什么都可怕。


要心胜、不要有胜心,胜可知不可为也。善战者是既善守、又善攻的,善守就是先保证自己不败、自己不犯错、善攻就是胜在敌,等待敌人露出了破绽,犯了错,那你就真的可以称之为: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了。


势篇


形是形、势是势。势在形中、形也在势里、形是静态的势、势是动态的形。讲站在风口上的猪都会飞起来,风口就是形势,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大腿就是形势,反正是形势比人大啊。


孙子对于势的理解仅限于:兵势。形是看的见的、势就要靠为将者的感觉。什么是势,这要说起来可以说的很玄,但孙子不这么认为,孙子是个客观的人。他用四个平行概念说明:



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分数是组织、形名是指挥、奇正是用兵、虚实是从形变、到势变的那短暂的胜机。一个优秀的将领就是能在战场上,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战机。战机,就是双方形势的变化,更是虚实的转化。


这四个当中,奇正用兵是关键。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在知虚实之后,在关键点上,就可以梭哈——出奇制胜(奇正用兵的奇)。奇正用兵之法,不仅能自保,还可致胜。可以说不会奇正用兵的方法,就没有额外的兵力在虚实上做分数、做形名。


理解孙子所说的,首先你给了解当时他们是怎么打仗的:


在一个相对空旷的场地,战争的双方,以一定的战斗序列列阵,阵后而战。因为都是冷兵器,短兵相接,赤身肉搏,类似于火拼。这时候就涉及到奇正用兵了,你不能把所有的兵力都部署在一线,要有后手的奇兵。


所以,曹操说: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就是一线作战部队,奇是预备队。两军会战,正兵先干,将领依据形势的转化,在虚实上压上预备队(奇兵),达到数量上的错位优势,这才有奇兵制胜的结果。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动态的奇正相生,当预备队(奇兵)使用与敌方不对接触,则预备队(奇兵)就转为一线作战部队(正兵),反之在这样的调动下原来的一线部队如果推出战场不参与继续的战斗,则转为预备队(奇兵)。这种变化,就是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所谓战势不过奇正,两军对垒的状态,不过两种,要么是一线部队、要么是预备队,但其中的变化在战场中又可随时调整。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为将之人在战场的临场感。


临场感很重要,上了战场兵法全忘

靠的是哪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叫做不知道你知道的知识



比如:形圆,四方列阵,阵后而战。形圆:列阵从四方到形圆,暗示纪律不严、士气涣散、指挥不利,甚至是败象以露。从这个角度理解形势二字,是不是可以体悟一二。从形胜到形败、其中势也在变。


所以,高手是能够从形的变化中看到势的变化,而吃瓜群众也往往只能看到形的变化,却不能感受到看不见的势的变化——眼睛看见的很重要、心感受到的更重要。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什么才是善战者呢?就是在一个势上的理解。谋势的过程就是善战的过程。所以,善战者谋的是局、是势——局势。


战场、战区、战局、战势,最后都要归到战势里去看。那些赢了很多场仗,因为一战而败,满盘皆输的与那些输了很多场仗,因为赢了一场而满盘皆活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说是:赢在了战场、输了战局、丢了战势,为将者智信仁勇严,首先是智——智将。



用主席的话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全局的重要性。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


而战势不过奇正,既归在奇正相生上:善战是对于奇正用兵的变化与运用,此所谓求之于势,因为求之于势,所以才能,不责之于人。作战过程是奇正用兵的过程,作战单位要服从奇正之变,而不是由哪个、或者某个作战单位去负责胜负的,这才有了不责之于人的理解。


因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所以,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虚实



虚实不是一厢情愿的以为,敌人都虚,我们都实。而应该是哪里虚、哪里实,哪里是真虚、哪里是真实、哪里是假虚真实、哪里是真虚假实、多方以误,多方以误。我们所能做的全部是保证自己不虚,然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不败在己、胜在敌。如果对方不露出破绽,就没有以实入虚的机会、也没有出奇兵(预备队)的先决条件。


譬如对弈,一招或失,莫之能救也。一是自己不犯错,二是等待对方先犯错,等待与忍耐就是全部的要义,与要义的全部。为将者,心态、心智、心性很重要。你不能等待胜利,就迎接失败,憋大招、放响屁环顾四周,比比皆是——你是要精彩的结果还是静静的胜利,为将者:胜负、得失、成败,要一个字成。



对方不犯错怎么办,那就要“动敌”。所谓动敌就是采取积极的行动让对方犯错,为我方创造以奇胜的机会。唐太宗曰:诸家兵法无出孙子、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也。



通过引诱敌人犯错误,找到避实击虚的机会,奇正用兵的那个兵才用的出来。多算胜的那个“多”就是在避实击虚的转化中才多出来的。这就是“动敌”的意义——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


一个是等着敌人来、一个是驱赶敌人走,待与趋不同主动就变成了被动。前提是你给知道那个“地”在哪。这很重要,更重要的就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可千里会战的那个“知”更重要。



千章万句不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那孙子认为怎么个致人又怎么个不致于人?利害二字。以利诱之、因势利导,敌人就不请自来;以害迫之,敌人就不得不采取行动,一个利、一个害,是动敌的外因。内因是为将者那一颗想赢的心。一心想赢就容易把利害傻傻的分不清处,在计算时把利算的多几分、把害算的少几分,利害利害,有利比有害、有害比有利,哪有百分之百的利、又哪有百分之的害呢——都是那想赢的心发了疯。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结果就是形人而我无形,敌军充分的暴露而我军深藏不露。敌军的虚实都暴露出来了,我军的虚实敌军还不知道,就可以在决定点上创造压倒性数量优势的准备——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固备前则后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是个实际问题也是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兵力都是有限的,都想着严防死守、滴水不漏,事实上这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兵力是有限的,这话是对于战场上的双方都管用。没有哪一方的资源可以是无限的。不当家不知当家难,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捉襟见肘。


两军对垒、排兵布阵,这里多点,那里自然就多不了,总归是哪里多点、哪里少点的问题。至于哪里多点、哪里少点,那可就是为将者的智慧了——为将者,智信仁勇严。


有虚才有实、虚虚才实实,你有虚有实、对方一样虚虚实实。换句话说:虚是实的条件、虚才是实的内容。你想做实哪里,实际上是你先准备放弃哪里的问题;你想做实哪里的前提是你先放弃哪里、做虚哪里的问题——无所不为,则无所为,有所不为,才大有可为。



形人而我无形:让对方暴露出来,而我军的虚实敌方缺不得而知。靠的是什么?策、作、形、角。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分析、作:以某种行动来试探分析所不得之处,形:以虚探实,通过伪形示敌,试探。角:较量、对抗、角逐之——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于形。


要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形(部署)为用兵的基础,部署的得当则可胜在敌、不败在己;部署的不得当自保尚且困难,就不要谈胜敌。形是静态的、势是动态的,形是静态的势、势是动态的形。


战势呢又不出奇正之变、奇正又出于虚实相生之理。如果用四个维度看,那第一个维度在兵形、第二个维度在奇正、第三个维度在虚实、第四个维度在战势。而那稍纵即逝的战势窗口期又在形的变化中呈现。


为将者,战略与战术应该是能够做到统一,而不是对立。把战略与战术对立,就只看得见方向而寸步难行;越是大的越是要看的远、越是近的要做的实。兵形、奇正、虚实、战势,不是先后、而是并列、循环相生。每个战术里都包含了战略的理解与落地、每一次会战都是为了决战。


总结


我就当我是个无知的人,但是我对于现象的观察不是没有感知的人。临场感很重要,手感、颗粒度、力道、分寸、判断,这些都是在临场、在现场日积月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潜滋暗长出来的——无事时我是那无知无能之人,事来时,我是那无所不能之人,这无所不能的“能”就是源自于“临场感”。


孙子十三篇,前三篇算是思想总述,更是战略通论。形而上的从国、君、将、兵、法、敌几方面阐述了其对于战争的理解。从计篇开始,计(五事七计)就是在讲求知,知为智的基础,无知就很危险——客观分析是基础,主观创造为条件,以多打少是常识、胜可知不可为。


四到六篇(形篇、势篇、虚实),形篇讲攻守、势篇讲奇正用兵、虚实篇讲避实击虚,这三篇是整个孙子兵法讲形而上战争的艺术到形而下战争的技术的过渡。到了以后的篇章则多为层次较低的范围,更多的是在战争的战术与技巧上。


读孙子兵法要是真往下读,就是看故事了。其形而上的五事七计可读,是框架的性的思维;其形而下的越是具体就越要当故事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9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孙子兵法   孙子   善战   维度   预备队   作战   虚实   兵力   利害   奇兵   兵法   战场   敌人   耐心   优势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