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的它竟是“百果之宗”,4种搭配功效加倍!可惜这个部分却总是被浪费

梨被称为“百果之宗”

润肺止咳、清热润燥

好处多多

不过要想充分发挥梨的养生功效

吃法上可是有讲究的哦~

杨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门诊部 主任医师

划重点

01

1只梨子,3大好处

1. 清热润燥

梨性凉多汁,在秋冬季人们经常会感到口咽干燥、鼻腔干燥,食用梨可润燥止渴。

2. 润肺止咳

秋冬季气候干燥,容易伤津,引起燥咳。梨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作用,因此对喉咙干燥、瘙痒、疼痛、音哑、痰稠等症均有一定的功效。

特别提醒:

梨皮在止咳方面效果甚至要优于梨肉。咳嗽、痰多的人可以单用梨皮煮水喝;要是嫌麻烦,也可以直接把梨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千万不要浪费哦~

3. 帮助通便

梨中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保持大便的水分,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残渣排出,有帮助排便的功效。

划重点

02

生吃、熟吃,梨的功效各不同

生吃梨:清六肺之热

生吃梨,有助于清热,更适合有咽喉肿痛、手脚发热、舌苔发红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熟吃梨:滋五脏之阴

熟吃梨,可以降低梨的寒性,滋阴润燥功效更佳,而且肠胃虚寒的人吃了不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划重点

03

这样吃梨效果翻倍!

1. 莲子银耳梨羹——去燥

原料:

莲子20克、银耳1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

做法:

将莲子、银耳泡发开、洗净,雪梨去皮核、切片,同入锅中;

加清水适量,同煮至莲子熟透,汤浓时服食。

功效:

莲子清心醒脾、养心安神;银耳润肺养胃、生津益气,再搭配上梨,是秋冬季食疗养生的不错选择,对于燥热型咳嗽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 红枣蒸雪梨——止咳化痰、健脾益气

做法:

梨洗干净后削去1/4,挖出梨核,放入适量冰糖和红枣,放入蒸锅蒸20分钟即可。

功效:

红枣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和梨一起蒸着吃,不仅口感更好,润燥止咳的功效也更强。

3. 自制麦冬秋梨膏——滋阴润燥

原料:

雪花梨2千克、麦冬20克、冰糖50克、蜂蜜100克、盐适量。

功效:

麦冬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热除烦的功效,搭配梨一起做成秋梨膏,可以更好的滋阴润燥,预防咽干、咽痒、咳嗽。

做法:

1. 选择个儿大汁水充足的雪花梨2千克,用盐把梨的表面搓洗干净,不要去皮,梨皮有助清肺热,把雪花梨去核、切块、榨成梨汁;

2. 取20克麦冬,加400毫升水,煎成浓汁后去渣取汁备用;

3. 将梨汁加入熬好的药汁和冰糖50克,一起放入锅中文火煎煮,直到梨汁浓稠后,加入蜂蜜100克搅拌均匀,煮沸后关火;

4. 喝的时候取1~2勺秋梨膏,用水冲开后饮用即可。

4. 蜂蜜雪梨——缓解干燥上火

做法:

梨蒸熟后,加入2勺蜂蜜一起食用,可达润肺润燥,缓解干燥上火的症状。

功效;

蜂蜜具有滋阴润燥、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搭配梨一起食用,可以更好的润肺润燥。

划重点

04

挑梨有技巧

1. 看梨脐:

底部的梨脐凹陷较深,周围光滑整齐的,就是大家说的“母梨”,这样的梨比较甜。

2. 看梨形:

果形端正规则、圆润饱满的梨,颗粒组织少,汁水丰富,通常吃起来也很甜。

3. 看梨皮:

表皮光滑细腻的梨,果肉比较鲜嫩。如果皮上褐色纹路较多,可能水分流失较多,不太新鲜。

划重点

05

这3类人最好少吃梨

1. 消化能力弱、胃肠炎、易腹泻、果糖不耐受人群不适合吃梨。

2.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食用量:

水果类相对来说含糖量较高,梨作为水果的一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还是要控制食用量,如果血糖控制较好,可以放在两餐之间食用,每次100克左右为好。

3. 梨的水分含量较高,有利尿的作用,夜尿频者睡前要少吃梨。

营养小贴士

1. 梨具有清热润燥、润肺止咳、帮助通便的功效,梨皮也不要浪费;

2. 生吃梨:清六肺之热,熟吃梨:滋五脏之阴;

3. 这样吃梨效果翻倍:

莲子银耳梨羹——去燥;

红枣蒸雪梨——止咳化痰、健脾益气;

自制麦冬秋梨膏——滋阴润燥;

蜂蜜雪梨——缓解干燥上火;

4.挑梨有技巧:梨脐凹陷较深、果形端正规则、表皮光滑细腻;

5.这些人最好少吃梨:消化能力弱、胃肠炎、易腹泻、果糖不耐受者、糖尿病患者、尿频者。

来源: CCTV生活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功效   梨膏   麦冬   滋阴   雪梨   银耳   莲子   冰糖   平价   蜂蜜   干燥   可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