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⑦ 孟山巍巍存遗迹 文脉煌煌盈三峰-鸭河工区与南召县界山孟山之远古文明遗址遗迹

孟山是南召县和鸭河工区的界山,山上有众多远古文明遗址遗迹。

图一 孟山三峰

孟山南北走向,由三座小山组成,三座小山山梁相接,间距250米左右。(图一)南部山峰海拔290米,因最高,叫大孟山;中间山峰海拔270米,称二孟山;北部山峰海拔235米,称三孟山。三山相连,尾北头南,似一条巨龙。大孟山、二孟山主要区域归属南召县石门乡党庄村管辖,三孟山归属鸭河工区孟山村管辖。

孟山周围,方圆十公里以内,皆为浅山丘陵,海拔均在150米至300米之间,溪流纵横。在远古狩猎时期,山中有珍果,有动物,溪流中鱼游虾戏,食物来源多;有巨石可挖洞掏穴居住;山中宜长桑树、柞树,能养蚕制丝,可做衣裳可取暖可护体。因此,孟山是远古时期人类理想生存之地。

孟山及周围的小山包裸露岩石上,均留下有远古人类居住、生存的建筑遗址和文化遗迹遗存。主要介绍如下:

一、刻有“中”字的圭表条石

大孟山主峰沿山脊向北、距主峰20米处横卧一块方条石,呈长方形、东西向,长3.4米、宽1.2米、高0.9米。方条石四面打磨平整、有棱有角。南北正中位置、距西侧面0.45米处,磨刻一较大的圆形爻窝,深33厘米、直径40厘米;南北正中位置、沿东西方向磨刻一道长3.2米、宽15厘米、深3厘米的沟槽,沟槽从东侧面起贯穿爻窝至西侧面20厘米处。笔者认为这是“中”字的最原始图案。(图二)

图二 刻有“中”字的圭表条石

《说文解字》对“中”的解释是:“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意思是说“中”是事物的内部。“口”作为字根,中间的一竖,表示上下贯通,结合一起就是“中”字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冯时《文明以止》载:“商代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中’字作‘ ’,有省作‘中’,其字形无疑再现了一种最古老的辨方正位的方法,这便是立表测影。”按照冯时教授所论,沟槽应是测影之表;圆形爻窝应是计量日影的圆形限界,这幅图案表现的是立表于限界中央而取正的圭表。突出的是一个“中”字。

这块珍贵的条石正是远古时期立杆测影、圭表定向的实物,是“中”字产生的最原始的实物。

今天,“中”在河南是一个口头禅。“中”就是认可、肯定,同“好”是一个意思。“中”字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时间的观测行为,即立杆测影。远古祖先在地之中立杆,观测太阳在杆上的投影,并用绳索结节记录,推演出天文历法。关键一点是,立杆要中、要正、要不偏不倚,这样测量才正确。杆立正了就说“中”,立不正就说“不中”,久之,“中”就成了早期人类使用的语言。

“中”字不仅强调了日影取正的本义,从而建立起古人对空间取正与时间取正的联系,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的渊薮。“中”不仅是行为、语言,还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处事传统观,中国人讲究为人处事,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礼记·中庸》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地理上“中”代表着处于中心位置;文化上“中”代表的是适度,不偏不倚的思维;思想上,“中”字代表的是自信自强。大道之体的“中”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等。“中”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国人心中,是中国人文哲学,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二、远古时期祭场

在孟山发现多次祭祀的场所,这里仅介绍三处。

(一)三孟山主峰南坡、海拔高度210米处的祭场。整体看是数十块巨石将中间一个圆柱形巨石围起来,布局似一莲花座,外围是巨石堆垒而成的圆形围墙,周长89米,中心是一个圆柱体巨石,为建筑群的中心。圆柱体巨石高3.5米、围长14米,半径2.2米,离外围墙半径均为8米。圆柱体巨石像一个立起来的葫芦瓢,北靠山峰,南侧面中间部位磨刻出弧形凹洞,洞深1.1米、高3米、宽3米,空间不大,显然不是居住的,而更像敬神的“神龛”。可惜的是巨石右上方因年代久远部分风化脱落。(图三)脱落部分长1.6米、宽0.7米。起到“围墙”作用的立石,或倒、或卧、或失散,已失去原状,仅剩圆柱体巨石西南部的围墙,至今保存完好,仍然恭恭敬敬地屹立在原处,尽职尽责,站岗守卫。

图三 祭场中间的巨石(神龛部分坍塌)

这是远古时期用于祭祀的场所,中间圆柱石被磨为葫芦瓢状,为“神龛”。古代祭祀自然界之神,如祭天、太阳、月亮、高山等,在野外建坛设祭场;祭祀祖先或有功之人,在室内祭祀。葫芦瓢状的石室内敬的是祖先或王、或有大功的人。这样的祭祀后期演变为庙宇。这处祭祀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可以作为研判的线索。

其一,圆柱体巨石南边5米之处,平卧一块似三角的不规则巨石,长2.7米、厚1.1米、最宽处2.3米。石面上磨刻三个圆形爻窝,中间磨刻一个璜的图案,弧长50厘米,高20厘米,可能是祭场的说明书:三个圆形符号,代表天、地、人,是指掌控天地人的是该部落的王,璜,推断是指向一位女性。

其二,围墙南部偏西方向是陡峭的绝壁。绝壁上方,磨刻一对乳房雕像,面南而立相距1米,距坡面6.9米;乳房高1.6米,底部是一块山体石,宽9.2米,似一个底座。绝壁底座打磨得非常平整,仰头观望,神圣壮观。乳房寓意着哺育,也暗示着女性。

其三,围墙西北方约30米处,有一个六节巨石磨刻的长12.1米的蚕图腾,蚕图腾和祭祀场紧连,推测是有关联的。

笔者认为,这处岩石建筑是远古时期祭祀遗址。“璜”是远古六大礼器之一,通天地,又是王者的饰物。南阳黄山遗址发掘出一批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王墓”,女性均佩戴有玉璜,男性均持有玉钺。在这里的岩石上发现“璜”,推测祭祀的是女性祖先;绝壁上的乳房雕塑,也昭示着祭祀的是女性祖先。这位女性是什么身份?结合周边遗存分析女神其一为蚕神(蚕姑),时至今日,南召等地的蚕民还有建蚕姑祠、蚕姑庙的;其二是母系时期所崇拜和祭祀的女性祖先。

图四 祭坛石

(二)二孟山主峰西边山腰、海拔220米处的远古巨石祭坛。(图四)从南、北、西方向看呈圆柱形,从东边看则是裂开的两块巨石。巨石高5.4米、直径5.3米,上部和西南侧面有磨刻的平面沟槽、掏挖的龛型凹穴,据此判断应是一座祭坛。

巨石顶部南边磨刻一处光滑的躺椅状凹穴,可半躺半座一个人。北部磨刻成较平整的坛面,中间磨刻出规则的沟槽,沟槽长1.2米、宽0.5米、深0.4米。沟槽西端顺巨石西侧面下延一道较宽的槽,沟槽不深,由上而下直入巨石脚下的大地。南侧面也有一道从巨石顶部开凿、绕弯而下到巨石西侧面的浅沟槽,直入地面。南侧面上端有两个磨刻的神龛型凹洞。推测顶面躺椅状凹穴是支持祭祀仪式的巫所使用,坛上平面是放祭品的,多道沟槽是为了让祭品流出的血流入土地。这是一处祭拜大地的祭坛。

(三)凹穴状“神龛”。其一,二孟山主峰之上有一处人工构建的摞摞石,摞摞石下方南边两米处,立一块高1.2米、宽0.8米的上圆下方独石,南部石面磨刻一形似“神龛”的凹穴,穴深15厘米、高33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6厘米,凹穴内现空无一物。

其二,二孟山主峰西边的山腰处,半圆形祭坛石的南侧、距坡面1.5米处,掏挖两座龛,西边一龛,深1厘米、高40厘米、宽30厘米;相距1.5米处的东边,也有一龛,深38厘米、高70厘米、最宽处120厘米。(图五)

图五 祭坛石上的龛

其三,三孟山上有一块巨石,长7.2米,高4.8米,巨石上方有磨刻的浅穴,深35厘米、高80厘米、宽70厘米。穴内磨刻两个龛,龛宽35厘米、深30厘米、高55厘米。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是远古时期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祭天地、自然之神用坛,祭先祖用龛。孟山有多处祭场证明远古祭祀礼仪已经形成,并有经常性的祭祀活动。特别是坍塌的神龛更是祭祀祖先之庙堂的源起。

三、蚕图腾

蚕和养蚕的桑树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占着重要位置。蚕是自然界中变化最为神奇的生物,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种状态的变化,有起有眠,静与动之间的转化,使人们联想起有关人自身生死的问题。卵是生命的开始,孵化成幼虫是生命的诞生,直至化蛾飞翔,六眠六起,犹如人生的几个阶段。蛹可看是幼虫的死亡,而蛹的化蛾飞翔,就如人们死后灵魂的去向,因而古人把蚕看成是圣物。

伏羲时代,已发现了野蚕,并学会利用蚕茧抽丝,《皇图要览》记载有“伏羲化蚕”的故事。史书记载养家蚕制丝的创始人是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记》记:“西陵氏之女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育蚕丝茧以供衣服。”嫘祖传说是黄帝的夫人,她带领女性养蚕、抽丝、编织衣物,她协助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结束了先民们赤身裸体的历史,使中华文明上了一个大台阶。养蚕人都祭祀嫘祖,敬为蚕神。南阳浅山丘陵之地,盛产桑树、柞树,利于桑蚕和柞蚕生长,是中国养蚕的源头之地,《山海经》《诗经》里有许多对于南阳植桑、养蚕、缫丝的记载。清代档案记载,仅南召县柞蚕鼎盛年份,蚕茧占河南省的80%,素有“召半省”之称。南阳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出土最多的是纺轮,仅黄山遗址目前就出土200多个,可见远古时期南阳养蚕、用丝之盛。南阳黄山遗址发掘的几座屈家岭时期的墓葬里,出土了多捆象牙磨制的骨针。骨针是编织衣物的主要工具。

孟山三座山峰发现了五条远古时期的巨石蚕图腾。

第一处:大孟山主峰北边山腰、海拔276米处,两条巨石蚕图腾呈南北状头对头而卧。这两条图腾由多节石头组合而成,东边一条位置稍高,长15.6米、最宽处3.3米、头部高5.6米、尾部高1.5米,身上、头部磨刻有女阴图案,头部还磨刻有龟背纹;西边一条身长11米、最宽处1.8米、头部高3米。两条巨石蚕图腾在一处,十分罕见。

第二处:二孟山主峰南坡、海拔210米处,11块石头堆砌成巨型蚕图腾,头朝西南,尾在东北,总长27.2米。最高处距坡面5.6米,半圆的身段最宽处7米。头部三节长4.6米、宽3米,由三块巨石组成;中间最高部位“拱起身子”,似在爬行。(图六)这条蚕图腾是目前发现的30余条蚕图腾中最高、最长、最大的,在1公里外可清晰看见,当地村民称其为大虫。

图六 蚕图腾

第三处:二孟山巨形蚕北边约50米、海拔243米处,一条石蚕头向东、尾在西,由七节岩石堆砌打磨组合而成。头部是一大块岩石,高出坡面3.2米,宽1.7米、厚1.2米。头部后面,有六节薄石整齐排列,每节高1.5米、宽1.4米、厚1.3米,六节石的上面还压了两块厚薄、大小相同的薄石。六节薄石排列分明,似蚕体从壳中露出,活灵灵的蚕蜕皮形象;身上盖的薄石是蜕掉的皮。(图七)

图七 蜕皮蚕图腾

第四处:三孟山主峰南坡海拔219米处的石蚕图腾。石蚕头西尾东,六节,长12.15米。中间一节最长、最高、最宽,尾部一节最小;头部扁圆,长1.5米;蚕身最高点离坡面2.3米。

孟山三峰的蚕图腾各有特色,二孟山为蜕皮之蚕,余皆爬行状。不惜巨大的人力、财力建造如此巨大的蚕形图腾,无可争议地见证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蚕神的崇拜,也说明南阳是伏羲化蚕之地,是蚕文化的发源地。

四、巨石文化

孟山三峰,但凡凸起的巨石上均有人为的磨刻、利用的痕迹,现对孟山巨石文化分类介绍。

(一)支石。古人常用石头堆垒成遮风避雨、取暖避暑的空间,称为支石建筑。孟山已发现五处。

第一处:大孟山主峰之巅、海拔293米处的支石。被支起的大石板,南北长5.5米、东西宽2.4米、厚1.8米,下部西边自然落地;下部东边是主要支点,支石南北长5.3米、东西宽2.4米、高1.4米。支石下部,形成南北3.9米长、东西2.1米宽的三角形空间,最高处1.3米,可从南面进入。支石空间的地面石板及支石周围有多处磨刻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图八)

图八 支石

第二处:大孟山峰南坡、海拔220米处的摞摞石。下面的巨石南北长7.4米、东西宽2.7米,顺坡而下,北高南低,呈60度坡面;巨石上面摞的一块巨石南北长5.2米、东西宽4.7米、厚1.2米。

第三处:二孟山主峰西约100米、海拔240米处的叠石。巨石东西长17米、南北宽4.8米,最高处高出坡面5.8米,一块巨石斜靠其上成为上压石。上压石较薄,东西长4.6米、南北宽2.7米、厚0.7米,有人工打磨的痕迹。两块巨石相叠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间,长3.3米、距坡面最高点1.5米。石面上均有磨刻的龟背文图案。

第四处:二孟山主峰南部的支石。这组支石比较隐蔽,被支起的巨石东西长3.5米、南北宽1.7米、厚1.2米,下面有一南一北两个小支石,北边支石高1.35米、长1.8米、宽0.5米,南边支石高0.6米、长1.2米、宽1.1米。支石下面形成一个不大的空间,长1.9米、最宽处1.4米、高0.8米。

第五处:三孟山主峰南坡、祭场南边的支石。两块紧挨的巨石支起一块长1.5米、宽1.3米、厚0.25米的石板,形成长1.1米、最宽处0.9米、高0.7米的空间。

(二)导向石。孟山三峰及周围小山头上,矗立着朝向不同方位的巨石或摞摞石,这是为远古人类指引方向的导向石。

第一处位于大孟山主峰南边、海拔220米处。一块巨石高5.2米、南北宽9.6米、厚3.2米,在大孟山南部、东部、西部约两公里处皆能望见。巨石整体呈半圆形,有打磨痕迹;顶部北侧面有龟背纹图案;石面西部、距顶部1.4米处,呈“品”字形磨刻三个爻窝。

第二处位于二孟山主峰南部海拔240米处。一巨石高4米、厚1.4米,南北摆放,下宽上窄,下部宽3.8米、上部宽1.1米,石上有多处心形爻窝,当地人叫它“鸡冠石”,传说是“公鸡为人引路”。

第三处位于二孟山主峰东南部海拔245米处。一块巨石面南而立,高4.2米、下宽4.5米,一块直径1.2米的圆石摞在上面。(图九)

图九 导向石

第四处位于二孟山主峰(海拔270米)。主峰顶部就是一个摞摞石,底石东西长9米、宽1.3米、高2.3米,上面摞着一块不规则的圆石,直径2.6米。在主峰之上建摞摞石,很明显是为指引方向。

第五处位于三孟山主峰西南山腰海拔217米处。一块巨石屹立,高5.8米、底宽4.8米、厚1.7米。巨石下面的自然山石东西宽9.1米,呈半圆状,牢牢地托起它。巨石东边150米处,就是塌毁的圆形祭祀建筑。巨石背面磨刻一道3米长、4厘米深的凹槽,凹槽内磨刻了很多圆形爻窝记事符号。

第六处位于二孟山祭祀场的巨石围墙上。围墙上摞一块“钺”状立石,高1.7米、厚0.8米、下宽1.7米、上宽1米。立石磨刻细致,是祭祀场的标志牌。

五、岩石上特殊的图案和符号

孟山三峰的岩石上有一些特殊的图案和符号,举几例。

(一)太阳图案。其一,大孟山顶端有一块东西长10.2米、南北宽4米、高出坡面1.6米的巨石,东高西低,东粗西细,像一条大蛇爬在山顶。巨石断面上用沟槽勾勒出太阳图案,太阳图案中间的圆直径0.6米,外部放射线有长有短,最长的24厘米。

其二,大孟山主峰南部海拔220处、上文提到的方向石朝南的断面上,磨刻一幅太阳图案,圆的直径70厘米,有多道放射线。

其三,二孟山主峰西部、海拔240米处,一块大支石的侧面磨刻一幅太阳图案,圆的直径0.36米,有放射线。

这些太阳图案可能是部落族徽。炎帝为太阳神,以太阳为族徽,由此推测,这里曾是炎帝部落的活动区域。

(二)较大的圆形爻窝。大孟山山脊有11块巨石,上面磨刻有大型爻窝。这些爻窝,直径36厘米至40厘米、深度32厘米至38厘米。(图十)在南阳其他地方发现的圆形爻窝,直径一般在2厘米至20厘米,深度在1厘米至10厘米,这些小型爻窝组合,是一种远古时期的记事符号。但孟山却发现了单独的、较大的圆形爻窝,用途是什么,有待破解。

图十 大爻窝

(三)天圆地方图案。其一,大孟山顶部大支石北边约10米处,有两块裸露的岩石,东边一块在坡的上方,西边一块在坡的下方,高低相差1米。东边一块磨刻一圆形爻窝,直径15厘米、深13厘米;西边一块磨刻一方形爻窝,边长18厘米,两块岩石上的符号组合成天圆地方图案。

其二,在天圆地方图南边的一块岩石上,磨刻一幅圆形和方形相套的图案。圆形爻窝直径19厘米、深17厘米,方形爻窝边长16厘米、深7厘米。方形距东,圆形距西,方形套于圆形东边三分之一处。这幅图案表达的是天地是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体现了远古人类的宇宙观。

其三,二孟山主峰西边、海拔210米处,一块半圆状岩石上磨刻一长方形爻窝,长12厘米、宽6厘米、深2.5厘米,旁边又磨刻两个直径4厘米的圆形爻窝。这也是一幅天圆地方图案,两个圆形爻窝代表天上的太阳、月亮,方形爻窝代表大地。

孟山上还发现有三角符号、“十”字符号,心形、子宫形凹槽,脚印图案、龟背文图案等等。

六、孟山周围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

近几年,孟山周围已经发现了大量的远古人类在岩石上留下的文化痕迹,如孟山南部3公里处黑石寨的日晷、祭坛,大小石庙的石屋、石室,西南部石柱寺山的盟誓台、石钺、石龙、石马、石人等,小扒山的生殖崇拜男根、女阴,西部石人山的石蚕、祭坛、石人雕塑等等,魏林河山的大石门、石林等等。孟山方圆几公里内山包上裸露的岩石,基本上都有磨刻的圆形爻窝符号和龟背文符号等。这里,再介绍一下孟山山脚下的远古文化遗存。

(一)下潘沟日晷。下潘沟村,位于大孟山南部约2公里。在海拔180米的一个坡面上,一块巨石被打磨出一个平面,磨刻出观天授时的日晷,呈三层圆盘状,三个圆盘环套一起,圆盘正中位置,磨刻“钺”形爻窝,长20厘米、最宽处17厘米、深15厘米。第一层圆盘半径1.25米,第二层半径0.7米,第三层半径0.28米。

远古时期,测量日影定季节时刻,掌控天文历法,是一项神秘、神圣的事,由部落首领或王亲自掌握。孟山脚下的日晷遗址也证明了孟山为部落王的主要活动之地。

(二)党庄村生殖崇拜。大孟山西山脚有一小村庄,叫东桑园村,属党庄行政村管辖,在海拔220米处有大片的岩石,岩石上磨刻着圆形爻窝记事符号。村中有一块圆柱石,倒地但没有损坏,长7.4米、直径1.1米,是磨刻的男根石。男根石北4米处,一大块自然石凸起在坡面,石的东部侧面,利用原石的缝隙,磨刻出一幅女阴图案,长0.46米、宽0.05米、深0.5米。远古人类祈盼繁衍族群,增强战斗力,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落入侵等,把男根女阴作为图腾祭拜、祈求。

(三)孟山村的鸟图腾。三孟山北山脚的孟山村海拔200米的坡面上,有一块大独石,下部被磨为平台,上面打磨一只鸟图腾,鸟长3.9米,鸟身最宽处1.1米,高1.1米,头长1.1米、宽0.7米,有沟槽线把尾巴分为四块。鸟身上磨刻有两组圆形爻窝图案。

鸟图腾为太阳崇拜。巨石鸟图腾在镇平的棒山、方城的吐雾山等山均有发现。

七、对孟山远古遗址遗存文化价值的探析

(一)从孟山的远古文化遗址遗存可以看出,生活在孟山区域的远古人类社会已有了等级划分,国家的雏形和统治社会的王权已经初步产生。孟山的岩石建筑,在生产力十分落后,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小部落是无法完成的。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岩画学会专家陈兆复认为:“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填补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空白,其丰富的内涵与内容也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从中原岩画一系列大发现可知,凹穴岩画是成熟的民族以国家意志进行的集体创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解读,有望解决中国文化史上的相关重大问题与疑问。”他还认为:“中原岩画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孟山的远古文化遗存彰示生活在孟山区域的远古人类不仅注重物质生活,且已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他们用巨石竖起路标,有组织地举行祭祀活动,在岩石上磨刻出各种符号记载着他们的生活、思想;他们有了宇宙观,有了阴阳、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他们用圆和方的图形表达天道、地道,用圆和方结合,表达天地人合一的至深大道;他们观察天体星象的方位,用太阳影子,建圭表、建日晷,观天计时、计月、计季、计年,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了历法,用以指导生活的轨迹。

(三)孟山的岩石文化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时期的产物。文化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蓝玉献,从他的视野对南阳区域的岩石文化进行了解读,并同文化学者张长运合作制作了录像。蓝玉献最早指出,孟山一带应是伏羲时代、炎黄时代人类活动的中心。

(四)孟山的文化遗存证明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已进入文明初期阶段。成对的爻窝,还有表示阴阳的太阳、太极图,说明阴阳转化理论在这里已现雏形。圆的爻窝、方的爻窝,表示天圆地方,说明天人合一宇宙观在这里已现雏形。日晷遗址、立杆测影,说明观天授时、历法观念已经萌芽。“中”字图案的圭表石,说明这里已出现“中庸思想”的萌芽。祭坛,特别是巨大的祭祀建筑,说明敬天法祖的礼仪已形成。蚕图腾的出现,证明已能养蚕制丝,进入上衣下裳时代……

把孟山及其附近数平方公里内的岩石文化聚合起来,见证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形成过程,见证了从狩猎向农耕文化过渡的关键节点上的全貌,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把历史的沧桑渲染在巨石上,把中华文化根脉深深刻在岩石文化里,一座座雕塑,一处处建筑,经风蚀雨剥,霜欺雪压,仍苍劲古朴,高邈威严。

孟山的远古文化遗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文明初始阶段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

孟山是远古文明的博物馆,它承载的文化信息是珍藏在历史长河里的吉光片羽、奇珍异宝。

(张建国 蓝成云)

图片提供:张长运 郑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南召县   远古   界山   河工   南阳   文脉   主峰   巨石   遗迹   祭祀   图腾   遗址   岩石   海拔   圆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