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地心说和日心说都不对,人类不是宇宙的主角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从第一位古人类看向浩瀚的天空开始,人类文明就踏上了追寻宇宙奥义的道路。

在这条曲折且又漫长的认知道路上,诞生了无数的天文学大家,也延伸出了不少研学事件,尤其是宗教的制裁和迫害,差点使天文学走向了毁灭。

最早的天体认知:地平说

事实上,最初人类对于宇宙天体的认知是十分局限,且极为不科学的,因为大多数古文明都认为,人类所生存的地球是一个平面体,而非一个球体。

比如在古印度文明中,印度人就提出地球是一个被大象托着的圆盘,这意味着,天体之所以会发生运动,其实质是大象在运动,这才让我们感觉到了地球本身的变化。

至于为什么非得是大象,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和物体,这主要源于印度对象神的崇拜。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古印度最早的天体认知和宗教是存在关联性的。

除此之外,另一个古文明埃及则认为,地球是一个被水圈包围的扁盘,就好似今日人们常见的装饰品“雪花球”一样。

这种认知在现代人听来,确实有着几分“离谱”的味道,但在古埃及人的认知中,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因为当时的人认为,地球是存在降雨的,这意味着,地球的外围势必有水的存在,否则哪来的雨水?其次,埃及所处的地区十分平坦,这让埃及人认为地球就是一个庞大的平原。

最后,埃及人善于用圆盘来进行绘画记事,所以在对地球的形态进行阐述时,他们就将这一带有民族化与艺术化因素加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地球认知。

与之相似的,还有古巴比伦人对地球的描述:“一个海水包围的方形棋盘”,这其实也是融合了民族文化和气象的标准表述。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提出我国古代所讲的“天圆地方”,认为古中国也是地平说的坚定拥护文明。

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圆地方”这个词表达的并不是地平概念,而是阴阳家的哲学理念,即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其中阐述的是“动静相补,阴阳平衡”的思维。

而且,春秋末年的著名儒学大家曾子,也曾就此说道:“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这句话用白话文解释,就是指: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地面四方的角就难以完全遮掩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中国对天体的研究是极为简洁的,具体就是区分为模型概念、哲学概念,以及一个气象观测。

只是随着后世的发展,哲学概念的讨论相对落后,而模型概念与气象观测则相对先进,比如古人所说的“夜观天象”,又或是“七星连珠”,这就是“气象观测”与“模型概念”的具体体现。

不过,在世界另一端的古希腊,却与我们正好相反,他们对天体的研究,最突出的就是哲学概念。

亚里士多德:地球中心说

在公元前六世纪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通过严密的天体计算后,首次提出了“地圆说”,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球体,这也是“地球概念”的由来。

不过,毕达哥拉斯并没有通过实际通俗的例子来说服世人,他的这一认知主要停留在学术讨论阶段,直到亚里士多德的出现,这才让该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较于毕达哥拉斯而言,亚里士多德算是一位后生,却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后起之秀,他师从柏拉图,在哲学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

因此,在了解了毕达哥拉斯的学术认知后,他就展开了大量的思考,并总结出了三个能验证“地圆说”的具体办法。

第一是“越往北走,北极星就越高”,第二是“越往南走,北极星就越低”,第三是“身处南方,能够看到北方无法看到的星星”。

这三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我们生活的大地是存在弧度的,否则同一平面上怎么可能会出现巨大的高度差,甚至还出现了球体的“遮蔽”效果?

但值得一提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定义虽然在今天看来十分合理,但在当时却有些不靠谱。

首先是北极星的高度问题,要知道,人类肉眼很难准确感知细微的高度差,何况在古希腊时期,北极星的高度变化更是肉眼无法估测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直到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之后,才得到了实质性的证明,毕竟全球的距离,足以体现出北极星的高度差。

不过,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并不止“地圆说”,他还基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荒唐的“地心说”。

地心说,顾名思义,就是指地球才是宇宙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显然,这一理论在今天看来,是十分离谱的,直到后来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又进一步改写为“日心说”。

日心说提出于地心说的千年之后,当时哥白尼经过细致的观察后,发现连同地球在内的星体,其实都是处于运动状态中,众星似乎都围绕着太阳旋转。

这意味着,地心说或许并不科学,实际的中心点应是太阳,但宗教已就地心说的基础,创造了无数的神化言论,所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宗教的统治地位。

因此,西方宗教对该理论进行了残酷的打压,比如该理论的支持者布鲁诺,就被教会烧死在刑柱上,相当惨烈。

好在之后的伽利略,在使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后,这才为哥白尼的日心说进行了证明,证实太阳或许才是星体的中心。

当然,基于设备和理论的落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一些错误,比如他认为星体的环绕运动是呈圆形,但这与实际运动并不相符。

之后的开普勒就这一定义,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严密观测,最终发现星体的环绕运动,实际上是一个椭圆形轨迹,这才让日心说正式趋于成熟,并被后人所接受。

不过,这些大多是观测而来的结果,至于星体为什么会进行这种环绕式的旋转,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直到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万事万物都存在引力,星体之所以会呈现环绕运动,其原因在于太阳对众星的引力使然,而这也形成了今日的人类天体认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天体的探索历程是极为艰难且漫长的,人类能走到今日是十分不易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言,人类的认知是在不断进步的,这预示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天体认知还会出现新的突破。

届时,突破后的人们在看待我们今日的认知,或许也会如哥白尼看待亚里士多德一般,是存在弊端且十分不科学的,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玄幻,却也是人类进程的必经之路。

参考资料:

《亚里士多德眼中,宇宙是什么样的?》--------新浪科技

《亚里士多德之世界观》-------挂云帆百科

《宇宙如此之大,它是否会有一个中心点?如果有,那么在什么地方? 》---------天文在线

《人类中心简史》---------新浪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日心说   毕达哥拉斯   哥白尼   亚里士多德   地心说   星体   地心   天体   认知   宇宙   主角   地球   概念   人类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