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生态:将持续深耕湿地保护与修复

中证网讯(王珞)日前,《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武汉正式落下帷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会上通过了《武汉宣言》和“全球湿地发展战略框架决议”,为保护湿地全球行动指引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动力。正和生态表示,公司近年来正和生态专注湿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先后发表湿地类专利技术25项,智慧湿地管理软件著作7项,创新研发生态保育型河湖湿地、强化净化型人工湿地和生境恢复型滨海湿地等类型,注重湿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后续公司将持续深耕湿地保护与修复。

布局三大湿地产品类型

在正和生态三大湿地产品类型中,生态保育型河湖湿地注重蓝绿生态空间合理布局,通过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措施复苏河湖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能够自我维护、抗干扰强、动态平衡的自管理生态系统。

强化净化型人工湿地,在传统湿地工艺基础上追求科技创新,除表流、水平流和垂直潜流典型湿地类型外,研发出混合流湿地以及间歇性湿地等创新衍生湿地类型,优化湿地水力停留时间,强化介质吸附和微生物吸收作用,大大提升了生态措施的除磷脱氮的净化能力。

生境恢复型滨海湿地则结合近岸海域海水和潮汐特点,运用生态工法技术,从高潮位到低潮位依次营建湿生草本生境、潮汐生境、红树林生境和底栖微生物生境,链接海洋与岸线物质能量流转,提高滨海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

打造标杆级湿地项目

多年的砥砺深耕,正和生态湿地建设成绩斐然。从大理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湿地,到雄安新区唐河入淀口生态湿地,再到山西孝河湿地,作为国内标杆级生态保育型河湖湿地建设项目,无一不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光景:洱海作为神圣的自然遗产,被城市的长期无序发展挤压侵占,蓝绿比例失调,正和生态基于NbS的理念,通过重塑自然空间、维持健康的岸线、形成可持续自管理体系等措施,将洱海湖滨缓冲带恢复到天然状态,湖滩、湿地等栖息空间“失而复得”,不仅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也提升了洱海“颜值”,大理健康良好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正逐步形成;雄安新区唐河入淀口湿地,本着人淀共生的修复理念,通过退耕还湿、基于水文的地形重塑以及水质保障等措施,在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全面提升至2021年的Ⅲ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生物栖息地,多年未见的青头潜鸭、水稚、鳑鲏鱼等物种更是重现白洋淀;山西孝河湿地严格遵循“生态优先、水利先行、自然保护、最小干预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对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与恢复,使其从采煤沉降区蝶变成为国家湿地公园、4A级旅游景区,并荣获“孝义之肾”的美誉。

而在COP14上成为热词的红树林湿地、小微湿地领域,正和生态也有着成功的实践经验。南沙灵山岛尖潮间带滨海湿地,修复后的潮间带植被品种达到17种,其中包括8种红树和半红树植物,9种水生植物。包括招潮蟹在内的6种底栖生物也在此安家,潮间带的红树林犹如一串翡翠项链,缀成一幅大气、自然的外江绿岸画卷;东北首个智慧型垂直潜流湿地-位于伊通河的永宁路北强化净化型人工湿地和同时实现了采煤沉降区修复、污水厂尾水深度净化的沛县龙固人工湿地,则是小微湿地的典型优秀代表。正和生态将在这些新兴领域持续发力,更好地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唐河   湿地   白洋淀   洱海   潮位   生境   滨海   大理   生态   红树   潜流   红树林   措施   自然   类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