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校之宝丨鲁迅曾在这里勤求新知,南京这所百廿名校定格了他的青涩时光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南京这些学校的 " 镇校之宝 " 你都知道吗?2022 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 8 所学校迎来 120 岁生日。

120 年栉风沐雨,8 所学校在历史中流淌、奔腾,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出,它们也见证着一个个重大历史节点,培养出一代代杰出人才。

现代快报推出 "8x120,镇校之宝大揭秘 " 系列报道,将 8 所学校 120 年深厚历史,用现代新颖的方式,重新 " 打开 "……

一栋两层的砖木结构西式小洋楼,正门摆放着一对圆形抱鼓石。绿树浓荫之下,红瓦青砖,长廊幽深,古朴、静谧而雅致。这就是南京鲁迅纪念馆,它坐落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

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在鲁迅生活过的六个城市,分别有一座鲁迅纪念馆。而南京鲁迅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位于中学校园内的鲁迅纪念馆。

今年,南师附中将迎来120周年校庆,鲁迅纪念馆的新展也在校庆前完成布展。在这栋小楼里,在新的展馆里,鲁迅先生在南京读书求学的青少年时光被定格。

在这里,和鲁迅“对话”

鲁迅纪念馆所在的这栋小楼,四周环绕着鲁迅园社区的居民楼、南师附中教师办公楼和高大的教学楼,似乎从喧嚣的闹市中隔离出来,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历史。

走进南京鲁迅纪念馆,这里别有洞天:绍兴斑驳的白墙黑瓦,南京青灰色的城墙……穿过“仪凤门”城门,就能看见江南水师学堂高大的桅杆。

拿起听筒,就能听到绍兴口音的配音。展览以鲁迅的自述为主线,以同时代人的回忆为辅助,试图还原出文字里描述的场景。

照片、手稿、报刊、日记、信笺、遗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成长的轨迹,和他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鲁迅学生时代写的笔记被复刻成卡片,你可以随手翻阅。

展厅里还复原了陆师学堂的阅报处。旁边的展柜里,摆放着鲁迅自刻的“戎马书生”印的复制件,以及以“戛剑生”署名留下的诗文。

2021年9月,在历经两年内容编写、一年陈列设计和半年施工布展之后,鲁迅纪念馆新展正式完成,以“寻求别样的人们”为题,以“南京”“新学”“青年”为关键词,新增了两百余件展品。

青年鲁迅,是个文理融通的理工科生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少年鲁迅第一次离开家乡,负笈求学的地方便是南京。

这栋小楼建造于1895年。1898年至1901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期间,这栋洋楼是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总办办公楼。那时候的鲁迅,是17岁的年轻人,正是现在高中生的年纪。

在南京读书的几年里,江南陆师学堂对鲁迅后来的人生有很大影响。阅读《时务报》,接触《天演论》,这里是鲁迅接触现代科学、阅读翻译文学、探索精神启蒙的人生起点。

鲁迅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时,他学习开矿,并学到了算学、格致学等自然科学,看到了很多新书。当时的鲁迅是一名理工科生,从他的笔记手稿可以看出,画图、手抄讲义都扎实规范。“毕业执照”表明,鲁迅获得一等第三名,也因此获得了奖学金出国留学的机会。

巴金等附中校友,曾为鲁迅扶柩

“20世纪二十年代,南师附中的前身东南大学附中,以‘新精神’在全国驰名,鲁迅的《呐喊》是年轻人爱读的书籍之一。”南师附中语文教师、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倪峰介绍。

《东南大学附中周刊》是鲁迅纪念馆收藏的珍贵文献。这份出版于近90年前的校刊,是由当时的学生自主创办的,他们在周刊上讨论学校改革、关注社会发展,为不同的观点辩论,青年胡风曾担任过《周刊》的总编辑,而正读高三的巴金则是这份校刊的热心读者。

离开东大附中后,20世纪30年代,巴金、胡风分别与鲁迅相识于上海,共同投身文艺批评、编辑出版与文学翻译事业。鲁迅的葬礼上,包括校友巴金、胡风、黄源在内的十多位青年作家抬着灵柩缓缓而行。

1957年,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的这栋楼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南师附中的语文老师们发起,在这里筹备建立了鲁迅纪念室。2006年,南京鲁迅纪念馆在此成立并对外开放。

如今,毗邻展厅的阅览室,是学生们伏案学习和自由讨论的场所,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无意中得知的去处,就像自己的秘密基地一样,感叹校园中竟有这样一个地方。很喜欢阅览室的氛围,会带最喜欢的人来这里。”

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除了包括鲁迅纪念馆在内的两栋西式洋楼,鲁迅当年读书的地方已经变了模样,然而和如今的附中学子一样,鲁迅在这片天空下呼吸,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足迹,这何尝不引人遐想?

“格致诚明”,鲁迅精神跨越120年

跨越时光,细细品读,现在的南师附中校训、校歌中,有很多和“鲁迅精神”相契合的内容,鲁迅早已“印记”镌刻其中。

“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秉南雍风教,师承远重。矢志作新民,格致诚明,青年最勇。质文竞进,似秦淮江水交流,钟山秀耸。勤求世界新知……”这首南师附中校歌,常常被附中的年轻学子们唱起,抒情又豪迈。120岁的南师附中依旧青春。

“格致诚明”“勤求世界新知”,歌词似少年鲁迅的写照,也是如今少年人的榜样。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是南师附中的校训。简单的8个字,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的一个小故事。那时,爱读书的他,为了省吃俭用买书看,不舍得买冬衣,就靠吃辣椒来御寒。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他,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

读懂文学中的鲁迅,在鲁迅的文学中成长

南师附中还有一处,深藏着鲁迅“印记”的地方——南师附中的“走进鲁迅”课程项目,于2012年通过评审成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如今,这块基地的牌子,正挂在图书馆的墙上。附中校友巴金生前给图书馆捐赠了不少鲁迅作品,书的扉页上都有巴金的签章。图书馆里,有很多学生们以书画、剪纸等作品,向鲁迅先生致敬。

说鲁迅,读鲁迅,鲁迅阅读课程一直是南师附中的传统课程。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南师附中老师为主的团队编写的《鲁迅作品选读》,成为国家发行的教材。如今,鲁迅著作是南师附中全科阅读课程的指定书目。很多老师都在进行鲁迅相关的教学探索,开设了鲁迅相关的选修课。“与鲁迅同时代的人”“鲁迅作品精读”“画说鲁迅小说”“杂文读写”等课程特别受欢迎。

2017年,南师附中语文教师、图书馆馆长张小兵给自己班上的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我为南京鲁迅纪念馆布展”,让学生自己选择20篇鲁迅作品布展,选文不限于教材内,并要写一份详细的策划书。在一个月内,全班掀起了鲁迅作品的阅读高潮,学生每人平均阅读98篇鲁迅作品。真实的情境任务,真实的学习,他们在主动阅读中,走进了鲁迅世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并提升了独立判断能力。一份份布展设计,体现了附中学子对南京鲁迅纪念馆的喜爱之情和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意。

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 刘静妍/文 赵杰 钱念秋/摄

(编辑 谢静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鲁迅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青涩   绍兴   江南   附中   纪念馆   新知   定格   名校   学堂   巴金   时光   课程   精神   青年   地方   学校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