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修复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快来!快来!这有一只通人性的大白鹅。它会欢迎我们,还会带路呢!太神奇了!”在南昌市艾溪湖省级湿地公园,不少游客在一只憨态可掬的白色天鹅前合影留念。

“来我们艾溪湖游玩的人都会和我们的网红大白鹅合照一张的,因为它太可爱了!” 艾溪湖省级湿地公园负责人邹进莲对记者说,这是一只前几年在艾溪湖落户的天鹅。由于这里的生态系统完好,这只天鹅来了就留了下来,成为了艾溪湖的“常住户”。由于这只天鹅与人特别亲近,逐渐成为了这里的一道风景。

现在的艾溪湖公园真正成了“人的乐园、鸟的天堂”。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白天鹅、黑天鹅、野鸭等上千只水鸟自由翱翔,不时有游客手拿菜叶和粮食和这些野生鸟类互动,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让人惊叹。

2022年,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于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此次国际盛会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将向世界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效,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海埂村


不断加强保护湿地力度


中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纵横交错的湿地密布广袤的大地,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所有的湿地类型,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制度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进入深秋,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内芦苇茂密,飞鸟鸣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河北雄安新区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为了让更多的鸟类“落户”,雄安新区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俗称“鸟岛”,为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37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

鸟类栖息地的划定主要有4项标准,包括应为鸟类自然选择区域,符合新区相关规划要求,与人类活动范围保持适当距离,丰富多样、具有特色的地理环境(苇塘、河沟、浅滩、湿地等)。安新县组织力量,对白洋淀淀区进行了细致摸排和协调工作,经雄安新区批准,最终确定了划线区域。

划定的9个鸟类栖息地中,大阳鸟岛、木栈道、十里荷香、庆洋鸟岛、沙洲鸟岛5个栖息地为绝对控制区,藻苲淀鸟类保护带、桃花岛鸟类野化中心为相对控制区;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进行了细化分区,将湿地前置沉淀塘和潜流湿地划为相对控制区,将府河河口湿地水生植物塘、孝义河河口湿地水生植物塘和多塘系统划为绝对控制区。

据了解,绝对控制区严禁任何人类干扰活动,禁止交通工具进入,不得建设任何生产生活设施;相对控制区严禁人车船擅自进入,不得建设任何与鸟类保护无关的设施,最大限度限制人类活动。

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域性分布明显。其中,森林沼泽,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地区;灌丛沼泽主要分布在承德坝上地区;沼泽草地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坝上和承德坝上地区;沿海滩涂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唐山和沧州沿海地区;内陆滩涂遍布全省;沼泽地主要分布在保定地区。湿地整体主要分布在唐山、沧州、张家口、承德4个市,占全省湿地的80%。

河北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十三五”以来,全省实施了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86个,总投资4.2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湿地保护资金项目50个,总投资4000万元。河北在重要湿地开展退耕还湿、湿地生境恢复、湿地植物栽植、鸟类栖息地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系列工作,通过湿地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南昌市高新区五星农场 李吉跃 摄


初秋时节,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的景色清新自然。走在木栈道上,两侧荻花瑟瑟,水波粼粼,片片浅滩之上,一群群鸟儿掠过,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水中游弋,动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

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奔至齐鲁大地,从东营市汇入渤海。位于东营的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优异,资源特色突出。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拥有沼泽湿地生态区、槐林生态接待区、芦苇湿地观鸟区、海滩湿地观光区和新国土观光区等5个功能区,以及湿地之窗、芦花飞雪、槐花飘香、柳林叠翠、黄龙入海、长堤观海、盐滩红毯等黄河口“十景”,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哪儿的环境好,鸟儿最知道。”据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员孙梦琦介绍,旅游区鸟类由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有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旅游区已成为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全球重要繁殖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潜在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

“这里是鸟儿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孙梦琦说,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线路经过黄河口,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其中一部分甚至在此越冬和繁殖。

“为给这些鸟儿一个安稳舒适的家,旅游区共竖立人工鸟巢115个,安装视频监控50余处,累计卫星跟踪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5只。”孙梦琦告诉记者,旅游区在道路出入口、鸟类分布区、道路节点等关键位置布置24小时监控系统,全天候了解鸟儿的习性和需求,实时掌握人为活动状况,确保鸟类繁衍栖息不受人为活动干扰。

与此同时,旅游区坚持系统修复,近年来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实施了总投资13.6亿元人民币的17个湿地修复项目,连通水系241千米,疏通潮沟76千米,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1.6万亩,近3年累计补水4.69亿立方米,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


宁夏爱鸟周宣传启动赠书仪式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第二大咸水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青海湖鸟岛是我国成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亦称《拉姆萨尔公约》)缔约国后首批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

青海湖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动物区系组成以典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成份为主体,已查明鸟类225种、兽类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38种。青海湖是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的越冬地,水鸟种类95种,占青藏高原水鸟种类的70%,约占全国水鸟种类的33%。

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海通过开展湿地修复、实施重要湿地评价、出台湿地保护制度等措施,初步建立湿地用途管控机制,初步建立官方和民间力量合力保护高原湿地的合作机制。

“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和组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吸引公众通过亲历湿地保护、自然体验、自然学习和自然教育,感受湿地滋润生命,让公众成为湿地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守护者。”该负责人说。

目前,在青海批准试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有19处,湿地公园保护面积达到32.51万公顷,其中10处已通过国家验收,涉及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等多个区域。青海湿地面积居中国首位,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


色林错


1月12日,湖南岳阳集成麋鹿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故道大港段,发现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种群共140只。这是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黑鹳种群,目前全世界仅存约2000只,国内不足1000只。

与此同时,“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近来成群结队频现三湘四水。它们一起越冬跨年,悠哉乐哉,构成湖南湿地的一道道跨年盛景。

据介绍,湖南省组织9支调查队,分赴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横岭湖等区域,开展环洞庭湖区越冬水鸟初期调查。共调查到越冬水鸟7目12科47种203970只,其中东洞庭湖越冬水鸟数量占总数的60%,西洞庭湖占8%,南洞庭湖占23%,横岭湖占9%。调查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11357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分别为黑鹳、白鹤、白枕鹤、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种,分别为白琵鹭、小天鹅、灰鹤、白额雁、小白额雁、鸿雁、白腰杓鹬等。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为候鸟越冬提供了优越环境。”岳阳市林业局局长王保林说,目前,岳阳市湿地保护率达77.28%,远超全国平均保护水平。为了保障候鸟越冬安全,岳阳市构建起联防共管、群防群控体系。在环洞庭湖区域建立管理站6个、巡护监测点12个,实现“空天地”一体化视频监控;在市内建立候鸟保护点10个,支持民间爱鸟人士建立民间护鸟营2个。

一处湿地一片天,一声鸟鸣一腔情。“我省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湖南省湿地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2005年《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2010年起,湖南湿地保护率、湿地保护修复相继纳入省政府‘湘林杯’对市州政府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开始写进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制定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湖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的目标和举措;省委省政府把退耕还林还湿作为“湘江保护一号工程”重要内容,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多头管理、执法困难等问题。

随着永顺猛洞河国家湿地公园、临澧道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验收,正式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这样,由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57处省级重要湿地、70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省级湿地公园等组成的全省湿地保护网络已经形成,湿地保护率达75.77%,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名列全国第一。2018年常德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全球仅18个城市获此殊荣。洞庭湖越冬候鸟达28.8万只,创近10年之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自1998年随长江洪水进入洞庭湖之后,已自然繁育到210多头,成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湖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林长制考核为指挥棒,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充分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加快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到2025年底我省湿地面积进一步增长、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的目标,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域美丽大花园,让三湘父老共享更加丰润的生态盛宴”。


黑颈鹤 郑远见 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55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补偿鸟类损失农作物面积超过100万公顷。通过项目的实施,恢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完善了湿地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强化了基层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能力,调动了各地开展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为地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提供了示范。

截至2021年底,全国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重要湿地状况持续改善,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指定国际重要湿地64处,认定国家重点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01处,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602处、国家湿地公园899处。湿地已日渐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


履约30年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成就显著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北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目前有172个缔约国。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地方和国家行动及国际合作,推动所有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公约内涵由最初专注水禽栖息地和迁徙水鸟的保护,逐步演变为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公约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缔约方大会、常委会、科技委员会等为主的管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其中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公约主要以指定国际重要湿地等方式,推动各缔约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政府带领社会各界,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3个阶段,随着2022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施行,将迈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是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2021年我国出台了《湿地保护法》,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法规规章。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实施方案,确立了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二是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1月,中国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三是工程规划体系日益完善。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陆续实施了3个五年期实施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全国湿地保护“十四五”实施规划》即将发布实施,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四是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国土三调正式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在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五是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年度监测的63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湿地总面积同口径相比有所增长,大部分湿地补给水量稳中有升,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有所提高。六是对外履约不断深化。中国作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和科技委员会主席,深度参与公约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 李继明 摄


9月27日,参加《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系列宣传活动之“驻华外交官看湿地”活动的来自新西兰、纳米比亚等14个国家的外交官,来到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实地考察野鸭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了解中国湿地保护成效、经验做法。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海拔479m以下淹没区及滩涂、河流、库塘、沼泽组成的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是北京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也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中转驿站。每年的迁徙季节,有众多的鸟类在此停歇,其中雁、鸭的种类和数量最多,野鸭湖由此而得名。野鸭湖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到目前已经记录到鸟类30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3种),植物472种,高等植物456种,其中野大豆、绶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有上百种的昆虫与鱼类。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多位外交官考察野鸭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后表示,对中国湿地保护印象深刻,高度认可中国生态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北京曾经是水乡。历史上,北京市境内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今天,翠湖、汉石桥湿地、长沟泉水湿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拒马河,以及市区的玉渊潭、紫竹院湖、陶然湖、龙潭湖、北海、什刹海……一个个都是水清景美的湿地。

近10年来,北京市抢救性地保护修复一批重要湿地,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全市湿地面积稳步增长,湿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发挥了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区域气候、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为首都增添了“湿意”。

根据2020年度“国土三调”调查成果,按照《国际湿地公约》口径统计,全市湿地面积为6.21万公顷,与2007年和2018年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相比,湿地资源面积分别增加1.07万公顷和0.34万公顷。湿地地类包括灌丛沼泽、内陆滩涂、森林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湿地归类地类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干渠、水田。

截至2020年,北京共记录到湿地野生动物5类23目36科202种。包括麋鹿、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6种。在湿地鸟类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3种,属国家II级保护的11种。湿地植物(湿生、水生植物)70科206属369种。

为了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北京市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建立了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将多部门有机联系研究解决湿地保护的有关重大问题;设立了符合本市实际的湿地日,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专属“湿地日”的城市;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机制;发布统一的北京湿地标识;设立了最严格的占用湿地审批程序等。10年来,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先后起草出台《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湿地监测技术规程》《湿地生态质量评估规范》《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4部;编制发布《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建立了基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湿地资源监管模式和工作长效机制;将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纳入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推动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考核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


在湖南,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爱鸟周、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等重大生态主题活动,成为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的重要平台。其中,连续举办了11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累计吸引30多个国家近100万人次参加,岳阳市赢得了“中国观鸟之都”“观鸟胜地”和“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的美誉。保护湿地、关心湿地正逐渐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人人珍爱湿地,人人分享湿地,推进湿地生态提质和生态惠民正蔚然成风。

与往年一样,新年前后,祁阳浯溪国家湿地公园都会迎来大批鸟儿过境或安营扎寨。一大早,湿地公园管理局的监测人员就来到鸟类监测点,进行日常监测,制止不法行为,为鸟儿护航。

身穿蓝马甲,手拿日记本,三家村村民、湿地巡护员肖友华又开启了一天的巡护工作。自从2021年10月被祁阳浯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聘请为湿地巡护员以来,肖友华一直坚持对滴水村渡口至湘江二桥全长20多公里的地段,开展每周2次的巡查。通过他的努力,更多人加入到了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行列。

“三家村如今有四美,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生意美!”这是现年66岁的三家村向家洲居民肖学年逢人就夸赞自己家乡的口头禅。他切身感受,退耕还林还湿,让三家村到处都是绿色,花海湿地、水乡湿地、田园湿地,端出一盘盘生态大餐,让当地老百姓和观光游客享受不尽。

今年6月下旬以来,江西持续高温少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罕见的极端干旱天气和气候变化将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和越冬候鸟生存栖息带来不少影响。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量候鸟越冬的实际情况,江西省湖口县结合湖区地形地貌、水位条件、候鸟分布区域结构,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全力抗旱护湿护鸟,力争将干旱对湿地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湖口县沿湖地区在通往湖区湿地的道路口已设置警示牌,并采用了堆土的方式,阻断入湖通道,禁止机动车进入鄱阳湖湿地。同时,安排了护湿护鸟员加强巡护,对入湖车辆进行劝阻,防止车辆下湖碾压湖滩,破坏湿地环境。

“我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天两次(巡湖),有车辆来鄱阳湖游玩的,我就跟他们说,不要(开车)下湖,要保护我们鄱阳湖湿地公园。”湖口县护湿护鸟员郭兵说道。

目前,湖口县28位护湿护鸟员已全部到岗,共阻断入湖通道16条,制作警示牌20余块,发放宣传单页20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护湿护鸟氛围。同时,湖口县还加强县域内内湖水资源蓄水工作,在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有序保水、放水,保障湖区沉水植物和鱼虾螺蚌资源恢复繁育,为来湖候鸟营造理想的觅食环境。

“做好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我们加强了对内湖水位的管理。内湖水位现在处于17米。同时,我们加强调水、管水和放水,为陆续到来的候鸟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湖口县舜德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周志强说道。

天津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重要的停歇地,每年春秋两季过境候鸟达百万只,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鹤、白头鹤、丹顶鹤和遗鸥等候鸟在天津湿地栖息。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设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东南部,是全市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48.87平方公里。北大港湿地涵盖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个湿地大类,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等典型特征,具有较高生态特殊性与综合保护价值,国际湿地专家给出了0.996分的评价,是中国第319号重点鸟区,有记录到此迁徙栖息的候鸟高达28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物种22种,II级保护物种48种。2020年,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其南部水循环区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有水湿地保有率达到69%,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重要驿站,被称为“候鸟天堂”。

天津市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市“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保护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印发《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等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系统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开展了土地流转、生态移民、生态补水、湿地保护修复等工作,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七里海保护区完成了核心区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恢复与构建工程,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方式修复湿地植被1.6万亩,制定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指导和依据。北大港保护区利用芦苇、盐地碱蓬等本土植物恢复湿地,治理外来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结合生态补水和水环境治理,有水湿地面积由2017年的140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260平方公里。

通过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监测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湿地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上升,植被覆盖度提升,生态系统明显向好,基本上遏制了湿地退化现象。

山西省属湿地资源小省。2021年山西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公布,山西省湿地地类面积为5.44万公顷,能够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地类的面积为16.68万公顷,全省湿地总面积为22.12万公顷。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探索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工作,强化退化湿地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全省实施湿地保护项目232个,其中中央项目86个,投资金额27600万元,省级项目146个,投资金额7121万元。

目前,已认定发布包括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洪洞县汾河等10处重要湿地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积极申报了8处国家重要湿地。通过湿地分级管理,山西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黑龙江哈东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哈尔滨市林草局 供图


国家林草局湿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起对内地国际重要湿地进行全覆盖监测,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2021年,根据“国土三调”结果,将湿地纳入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开展了湿地样地调查监测试点工作,填补了我国湿地监测在技术和理论方法的空白,为湿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完善了湿地标准体系,形成了包括基础通用、调查监测、评价评估、保护管理、生态修复以及合理利用等6 大类的《湿地领域标准体系》。成立了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了红树林等湿地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科技支撑。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空缺分析研究,根据湿地斑块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确定湿地保护价值等级,编制印发辽河三角洲、杭州湾、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12个省份湿地保护空缺分析成果报告,指导地方采取多种保护形式对生态价值高的湿地实行严格保护。

该负责人说,在30年的履约中,充分展示了我国生态保护成效,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深度参与《湿地公约》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6座城市获得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被《湿地公约》和国际社会誉为全球湿地保护管理的楷模;我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获得大会一致通过,成为公约决议并列入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2019—2021年工作优先领域。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助力林草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EF)“加强中国湿地保护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中国水鸟迁徙路线保护网络”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提高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湿地的科技水平。2017年以来,为2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湿地保护援外培训,推广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理念和技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澜沧江-湄公河专项基金项目”,为湿地保护修复区域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只有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人类才能安全的在地球家园里繁衍生息。将于11月在武汉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我们期待“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在《湿地公约》COP14达成广泛共识,形成联合行动,共同维护全球湿地生态特征,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2 年 10月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湿地   白洋淀   鄱阳湖   洞庭湖   水鸟   鸟类   自然保护区   候鸟   公约   中国   生态   公园   我国   国家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