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枢纽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丨当我们谈论枢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车站?

机场?

港口?

长三角?

部规划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李鹏林说:“10年前我们讲交通枢纽,多半是指一个车站,今天我们讨论综合交通枢纽,可能是一座城市综合体,或者是综合立体交通网上的枢纽节点城市,甚至一个枢纽集群,内涵外延已经大大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已然成为最能反映现代交通文明和运输服务品质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综合实力。”

客运站

单体综合枢纽

城市

枢纽集群

李鹏林见证了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探索、建设及高质量发展的全生长期,他带领下的“综合交通枢纽技术研发创新团队”(简称创新团队)10余年来始终耕耘在综合交通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为这片广袤大地的阡陌通衢穿针引线。

1 业内唯一枢纽“天团”

孕育——

2010年8月,部规划院顺应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成立了综合运输研究所,致力于破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团队随之应运而生。

使命——

李鹏林回忆:“以前都是各交通方式建各自的站,从火车站换到汽车站,就要先跨马路,再穿广场,车站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布局比较分散,老百姓下了火车想坐汽车、公交车还要走很远。如何实现枢纽的集约化、一体化优势,发挥综合交通的组合效益,是当时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综合交通枢纽是发展综合交通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创新团队成立伊始就承担起探索先行的使命。

保持饥饿感——

创新团队成员朱苍晖说:“时代发展速度与规划工作本身都在不断对我们提出新要求,我们要保持干劲和学习的饥饿感,始终走在前面。”

创新团队成员李可说:“我们在为每一个地方做枢纽规划时,都会力求有所创新,每人每次一两项小创新,最终就能汇聚为一个系统。”

自创新团队成立起,创新就成为其灵魂。因为在综合交通枢纽科研领域的突出技术贡献,创新团队于2021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这也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唯一以“枢纽”为鲜明品牌导向的创新团队。

李鹏林参加首届枢纽经济论坛。

创新团队紧密跟踪理论与技术前沿,不断推动技术工具革新,目前以部规划院“综合交通规划数字化实验室”为平台支撑,正在持续开发站产城融合生态仿真模拟系统,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跟踪分析与监测评估系统,将在今后交通规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行业规划、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管理办法等,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多项相关技术空白,为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及地方部门制定政策、出台规划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指导了300余个枢纽实践案例。

创新团队部分获奖证书、奖杯改为:创新团队出版的专著、开发的系统界面与部分获奖证书、奖杯。

2 10年回答一个问题

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北京在未来被分成3个空间,各有运转规则且互不相通,这有些像10多年前我国各种交通方式间的关系。

那时,某杂志在对李鹏林的专访中提问:综合交通枢纽究竟能不能解决“行在中间、窝在两端”的困顿,乘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换装的目标何时可以实现?

攻克这个问题成为团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李鹏林于2011年、2013年两次接受采访。

自2010年以来,创新团队相继支撑完成了部综合交通枢纽“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

如何推进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站场由分散走向集中?单体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港站的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发展重点。

创新团队协助部拟定了《综合客运枢纽项目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开展了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试点。2015年,团队牵头起草的《综合客运枢纽投资补助项目管理办法》印发,次年,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相关管理办法相继出台;从技术上助推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发展逐步规范化,编制出版了《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指南》《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等。

“十三五”时期

我国枢纽经过由分散到集中的发展,方式综合与功能融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社会上对一体化换乘和高效化换装诉求更为迫切。

创新团队配合部及时对投资政策进行优化,加大对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和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的支持力度,参与《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制定,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技术标准的研制,引导发展。

“十四五”时期

我国交通发展巨变,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的概念体系应运而生,2021年由创新团队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被写进了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3 盲目超前不可取

盲目复制更不行

在今天的现实世界,综合交通让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折叠”转换,压缩时空。那么,面对百姓便捷出行和企业高效物流的期盼,到底在综合客运枢纽中几分钟的换乘标准才合适?在综合货运枢纽中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不同运输方式间货物的转换?

客运换乘:

300米、5分钟

货运换装:

1小时

李鹏林:目前这些要求都已被写进规划和标准中。做规划要谋求走在行业前列,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超前不可取。

创新团队资深成员、综合所副所长张立彬:我国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禀赋、发展导向等方面与国外均有不同,在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市场主体、装备技术等方面均面临更复杂的局面,不可盲目复制国际经验。在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管理理论、建设组织技术、运行管理机制等领域,我们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现实价值,很自信地说,我们团队已开展和拟开展的研究在国内外同领域都居前列。”

虹桥交通枢纽换乘通道实现了航空、高铁、地铁无缝衔接。 本报图片库

《进化中的城市》中这样写道:“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就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

李鹏林说:“如何在城市中催生新的增长极,枢纽就是这个关键的触媒。

如何运营、管理好这张枢纽网,创新团队这样做:

⚪ 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大型空港综合交通高效接驳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京津冀城市群多模式客运枢纽一体化协同运行关键技术》、中国工程院《中国站城融合发展战略研究》、全球环境基金《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同政策》《城市客运枢纽布局与功能优化技术指南》等前瞻性科技研发;

⚪ 探索破解枢纽规划、枢纽工程、枢纽运行、枢纽经济领域的发展规律与关键技术,主持出台我国在交通引导土地综合开发领域的技术标准《客运枢纽区域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导则》;

⚪ 正在致力于《综合客运枢纽协同运行与服务评价规范》等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后,枢纽城市的规划建设成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展的重点与热点。

1年前,李可牵头负责《青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工作,国际性枢纽城市的创建并没有现成“套路”,需要做很多创新性探索,“比如不应局限于基础设施,更得关注如何依托交通线网及枢纽港站,来提升国际国内中转组织和资源配置能力,通过系统组织和优势转化,帮助青岛提升城市竞争力。”去年,李可及创新团队成员为青岛编制的枢纽城市规划已经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也为今后其他城市编制类似规划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同样是国际性枢纽城市的探索,杭州与青岛则完全不同。没有世界级大港口,货运吞吐量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也排不到前列,对于如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杭州心里也没底,慕名找到了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杭州项目负责人靳廉洁说:“在调研中我们首先致力于摸清当地工业、商贸等各类企业的运输链、供应链,发现杭州并非以量取胜,而是我国重要的‘数字之都’和供应链组织中心。在我国物流从靠硬件拼箱量向数字化的贸易网络转变过程中,杭州将扮演重要的创新性数智化组织型国际枢纽角色。”当创新团队向杭州展示调研数据及成果后,大家信心倍增,杭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路径也逐步清晰起来。

创新团队到现场调研。

4 做一个项目树一个品牌

翻阅团队的成员组成名单,他们中既有毛亚平、张立彬、陈璟、胡贵麟、孙相军这样的所领导作为开路前辈,又有朱苍晖、李可、靳廉洁、谢典、孙鹏、孔哲、战国会、李悦等主力骨干,还有戴晓晴、倪潇、马晓茜、王中奇、杨伯、韩舒怡等一批快速成长的青年接班人。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支撑,以年轻技术成员为基础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架构已然建成。

李鹏林: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命题,规划人员是谋划方向、制定策略的,交通强国、规划先行,如果我们不率先思考一步,如何推进?团队始终将交通规划视为一种情怀与使命,从中获得成就感、归属感。

“60后”张立彬:想要团队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人、一个环节都不能停止往下传。

“80后”朱苍晖:做好“传帮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90后”海归博士王中奇:在部规划院严格的三审制度中,老工程师们不仅是把关人,更像是帮我修改论文的导师,经他们几轮批注修改下来的技术报告、项目方案往往惨不忍睹,却让我收获满满。更可贵的是,部规划院的环境与身边的老师傅给了我们新人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90后”倪潇:老师们会关注到我们每个人都擅长什么,会尽可能安排我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得不够完善也不怕,因为他们是坚强的后盾。

“做一个项目,树立一个品牌,结交一群朋友”,这是老一辈以亲身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信条。经过多年积累,创新团队中很多成员均已成长为业内专家,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市场业主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也在大江南北留下共同奋斗的友谊。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交通强国、规划先行”,创新团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破解着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项难题,努力将中国枢纽建成下一个“中国名片”。

作者丨于淼 梁微

图片丨除署名外由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交通枢纽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提供

编辑丨于淼 廖芊

审核丨梁微

监制丨陈林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362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枢纽   团队   交通   青岛   杭州   国际性   客运   关键技术   货运   成员   我国   国家   城市   系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