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临终前,为何将上亿资产和古董尽数捐给美国,没有给中国?

张学良的一生都颇受争议,如此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哪怕一个微末的举动,都会引起风波。

身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学良,本身就是个坐拥泼天富贵的超级富二代,自己也酷爱收藏,涉足古籍、文玩、字画等领域,他的藏品放在当下都是价值难以估量的稀世珍品。

1994年3月,赴美前夕的张学良首次公开拍卖了他多年来收藏的珍稀藏品,当时的阵仗就已经令世人开了眼。

拍卖会史无前例的热闹,台下座无虚席,来客争相竞标,两百多样藏品最后全部售出,总价令人咋舌。

除去拍卖掉的这一批,张学良身边还有价值上亿的资产和古董字画,然而张学良却在生前将这些资产尽数捐给了美国,这一举动令外界哗然不已。

不是大陆,也不是台湾,为何会选择美国?

张学良的家族产业

张氏家族作为东北第一大家族,其财产多寡向来是外界讨论的重点,那么张家的家族产业究竟有多庞大呢?

张家的兴盛发迹始于张学良之父张作霖,可以说历史对张作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代枭雄,有人则说他思想保守、故步自封,不过其他方面暂且不提,张作霖的生意头脑和敛财能力确实一流。

由于张作霖在掌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发家和积蓄财产,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从辽西一穷二白的贫困农户,变成富可敌国的民国军阀首富,让儿子张学良也得以成为民国超级富二代。

“我们家有几个钱,很多人怀疑,钱哪儿来的,就是做生意。”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时说道。

顾维钧曾拿着张作霖的八字算过命,相士说他的命格贵则贵矣,可惜只是黎明前的灯胆,呈将熄之状。

事实证明,相士一语成谶。

1928年,皇姑屯的一声巨响,令张大帅一命呜呼,张学良接过了父亲的事业。

不过这位年轻的少帅却不像父亲那样热衷敛财,心怀家国大义的他更注重的是整个东北财政的盈亏,私人财产倒不甚关心。

那时的张学良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的是薪俸供给,当然也有张作霖留给他的资产。

不过张学良主政期间,绝不肯靠权力来为张氏家族谋取私利,更准确的说,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挣钱上。

张作霖死后留下的庞大财产家业遍布各地,家产有多少,又在何处,这些张学良自己都搞不清楚。

就连父亲生前留给他的一些商产实业,张学良都不注重打理,对家产视若等闲。

张学良在沈阳和北平期间,还经常捐赠自己的私人财产,以接济民众、兴办教育等等。

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学是东北大学,张作霖去世了,张学良深感正是自己该负起责任的时候,于是他准备从父亲留下的遗产中拿出大部分钱去兴办教育。

起初张学良是想自己新办一所大学,东北大学的人听说后,跑来找张学良,说何必再另起炉灶呢,我们东北大学也很缺经费,不如把这些钱捐给东北大学来好好扩充兴建。

张学良一听,觉得可行,于是就直接给东北大学捐了三千万。

那个时期,东北大学成了全国最有钱的学校,一年能有160万经费,就连清华都只有70万。

所以说东北大学的发展之所以如此突飞猛进,主要还是因为经费充足了,而这直接归功于张学良的慷慨解囊。

后来因为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全部拱手让人,连带着张学良在东北的所有家产都进了日本人的腰包。

为了不至于跟张学良的关系闹得太僵,日本人打算把张学良的财物还给他。

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是张作霖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也跟张学良是好友,他把张学良的家财又全部拉到北京,打算送还张学良。

两列火车拉来,四百多个箱子装着的万贯家财,结果张学良没要。

“我让他们整个拿回去。”晚年的张学良在口述历史时说道。

想起这件事,张学良的语气依旧愤懑。

面对着昔日好友的讨好举动,张学良直接对本庄繁说道:“你要是不拉回去,我直接在火车站都烧了。”

张学良说,我自己的家产,你给我原模原样放回去,该怎么摆就怎么摆,我要是想拿,我自己会拿,用不着你送。

张学良非常生气——我东北三省可比你日本三岛还大,你日本人要还,有种就把东北三省全还给我,把我的私人家产拉出来单还,简直是对我莫大的羞辱。

张学良不热衷敛财挣钱,对花钱也无甚兴趣,除了搞私人捐款,他个人最大的开销莫过于收藏古今字画了。

张学良非常舍得在古董字画上花钱,他只要发现有散失在民间的古董国宝真迹,就格外不吝惜钱财,花重金加以收买。

1936年底,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开始了被监禁半生的命运。

张学良的资产去向

张学良被羁押多年,于20世纪60年代以上将军衔退役,按理说,退役后的张学良本该得到一笔巨额的退休金。

结果这笔钱却被国民党军统当局给无理扣发了,所以张学良既没有退休金,也没有经济来源,身上没什么值钱的金银财宝。

不过张学良虽失去自由长达数年,受到军统当局严厉的监禁管束,但他身边仍带有一些最心爱之物——一些书籍、古董字画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是张学良在漫长的囚禁岁月里聊以慰藉的珍贵之物,在张学良心目中的重要性比自己生命更甚,因此保存得十分完好。

这些书籍字画不仅对张学良本人意义非凡,其实际价值也无比珍贵。

藏书中还有不少明朝著作,放在当今都是罕见的绝迹孤本,几乎每本上面都有张学良的亲笔眉批,以及一些独具慧眼的心得,张学良自己也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心得笔记,价值自是难以估量。

这批古董书籍字画堪称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大部分都是张学良当年从东北就带在身边,几十年来跟着张学良全国各地辗转,最后又到了台湾。

后来张学良决定永久定居夏威夷,不再返回台湾,赴美前夕,他又作出了一个举动。

他委托在台湾的侄女张闾芝,把自己的部分藏品拿到美国索思比公司在台举行的文物拍卖会上进行公开拍卖。

刚放出消息说要拍卖,就轰动了文物收藏界,这是张学良本人都始料未及的。

这些藏品立即吸引了各国收藏家的热切注目,他们提前预定,摩拳擦掌地想要挤掉其他竞争者,预备将其收入囊中。

诚然,这批被张学良随身收藏长达70年之久的文物的确珍贵,包含了郑板桥、吴道子、谢元、张大千等历朝历代著名画家大拿的绢本手卷真迹。

但文物本身的价值意义,只是海内外收藏家对这批藏品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源头更在于这些文物的收藏者是张学良,很多人都是奔着张学良,这位带有浓厚历史传奇色彩的大人物而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诸多收藏家而言,“这批稀世文物是张学良收藏多年的”比“藏品有名家真迹”更有价值。

那么张学良为何会将这批随身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文物尽数拍卖掉呢?

原因很简单,缺钱。

张学良被幽禁了近半个世纪,期间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所幸家底丰厚,靠着过往积蓄也能度日,但眼下被放出来了,又准备去美国那种高消费发达国家定居,没钱是绝对没法在夏威夷颐养天年的。

张学良多年的收藏成果是很可观的,除去稀世字画,还有一些出自明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文人之手的书法、诗稿、扇面画等藏品。

拍卖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短短几天,供计207样藏品就尽数售出,成交率百分百,总售出价值为13289.88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000万。

拍卖所得的钱便是张学良日后在美国的养老基金。

起初张学良是不舍得卖的,但考虑在美国不能缺钱,身边人又一直苦劝,最终决定拍卖,但也没舍得全卖掉。

张学良定居夏威夷后,身边仍保留着一些最珍贵的藏品,是经历过一轮艰难筛选后,得以继续留存在张学良身边的最后一批藏品,说明在张学良心目中实在珍贵到不行了,就算再急需用钱,也决计不会卖。

而这批最后的藏品则被张学良无偿捐献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这些藏品多是张学良幽禁期间常阅读的各种稀世孤本,还有一些读《明史》时的笔记心得,自己搜集史料并加工整理的文稿,还有与国民党政军要的亲笔信函等等。

堪称无价之宝,若当真折算成金钱,也是高达上亿。

如此看来,张学良身边的珍贵藏品,既没有留给子女后代,也没有运回大陆,更没有捐给台湾,而是流向了美国。

他曾说过:“我是个爱国狂,要是国家要我的命,我立刻就给,要我脑袋就杀,拿去就可以。”

只是为何命都能给,财产最终却没有留给中国呢?

遗产为何没有落户中国?

毋庸置疑,张学良拥有一颗爱国的心,对大陆也很有情感,他的根就在大陆。

晚年的张学良最常被追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少帅老矣,为何不归?

张学良想要回老家的心是很坚定的,他说:“我当然很愿意回到大陆,但时机尚未成熟。”

未能成行的原因众说纷纭,却也不过几点。

首先,是政治原因,当年蒋家盯他盯得紧,因为怕他出去乱讲话,尤其讲些对蒋家不利的话,也怕他跑回大陆去,所以管他很严。

蒋家垮台后,新来的李登辉却又是个台独,两岸形势又收紧了,天时地利人和总是缺一样。

张学良知道自己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举一动都会颇受两岸关注,他衷心希望两岸和平统一,不愿因为自己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张学良一直在等待,他说等到两岸和平统一之时,自己便能回家了。

只是有生之年未能等到。

直到去世前,张学良最常对人讲起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对我相当好。”

仅仅是去大陆走一趟都如此谨慎,更遑论将个人财产尽数捐献给大陆,这一举动定然会在时局上引起不小的波澜。

而且就个人情感上而言,张学良本人虽希望重回故乡,但当年东北三省沦陷他责任重大,张学良始终对东北乡亲有着很深重的愧意,他感到自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这份羞愧一直到晚年也未能减少半分。

长期受国民党特务监视囚禁的张学良,也不愿把自己的一些个人资产,以及费尽心思保护多年的藏品留在台湾。

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组也专门问过张学良夫妇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台湾呢?

赵一荻反问道,谁能保证东西落到台湾手中,他们不会歪曲事实呢?

从采访中也可以看出,夫妻俩是想把对国家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但遗产里有很多包含政治倾向的信件文稿、珍贵历史资料、两党间的重要秘闻,无论留给哪一方都不甚合适。

张学良晚年没能大陆成行,就是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再因资产去向问题又造成当初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实在没必要。

那又为何不留给后代呢?

张学良和赵一荻表示,的确很多人都建议他们把这些东西留给儿孙,不过他们没有这种思想。

从收藏的文物到银行存款,张学良和赵一荻都不打算留给子女们,而且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事业,也不需要继承上一辈的东西。

至于为何选择将身边的最后一批珍贵藏品,无偿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因为张学良因口述历史工程与哥伦比亚大学结缘。

后来台湾出版的《口述史料之外——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一书中,也谈到记者曾问过张学良为什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

张学良的回答大意是,哥伦比亚大学先找到了自己,所以他就选择了对方。

书中也透露,哥伦比亚大学为了争取到收藏张学良文物的机会,经历了很漫长艰难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哥大就开始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工程协商,并对张学良保证2002年之前绝不对外开放,获得张学良首肯。

在“口述历史”采访期间,时任珍品部主任的罗福先生因态度谦恭,也给张学良夫妇留下很好的印象。

当张学良得知该校有为自己和赵一荻专门开辟一处空间保管史料的计划,经过慎重考虑后,终于决定将身边当初没舍得拍卖掉的最后一批藏品,无偿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

不打算留给子女的银行存款也被张学良尽数捐给哥大,用作开办展馆的资金。

至此,张学良身边最后一批私人藏品不再归他所有,正式落户哥伦比亚大学。

2001年,张学良在檀香山溘然仙逝,身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人物,当他离去,这段绝唱的帷幕也款款落下。

正如杨虎城之孙的那句叹息:“中国的那一个世代是结束了,完全结束了。”

但围绕着张学良的探讨仍在延续,是抗日英雄?还是政变误国?

无论从政治上和品格上,张学良都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也因着这份争议,让他更富戏剧性与传奇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美国   哥伦比亚   台湾   藏品   临终   字画   古董   中国   文物   珍贵   资产   身边   大陆   大学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