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蹄 寺 与 七 彩 丹 霞

告别武威,我们进入了张掖。

到达张掖时天色已晚,张掖市区里冷冷清清,街上的店铺大多数已经关门闭户。八点多钟的时候,正是重庆黄金的消费时点,聚会、娱乐、逛街正当时,可是夜里的张掖,分外清净,商业氛围和内地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金张掖,银武威,当年的张掖经济实力位居武威之上,而现在的张掖已经远远地落在了武威的身后。


张掖的变化让人唏嘘感叹,张掖的意思是“张国之掖”,汉武帝希望以张掖为基地,将帝国的手臂伸向遥远的西域。张掖也就是历史上的甘州,甘州,正是甘肃“甘”字的来源地,其对河西的影响远远胜过其他州郡。一千五百年前的隋王朝,那位著名的隋炀帝杨广,曾亲临张掖主持了一场万国来朝的盛典,他恐怕是继周穆王之后唯一一位来到河西走廊的天子吧。这场天子亲临的盛典选在张掖举行,不正说明张掖当年的繁荣吗?不也从侧面印证张掖在河西重要的地位吗?

河西走廊孕育出悲壮豪迈的边塞诗曲,既然有了《凉州词》,自然就有了《八声甘州》,《凉州词》屡见于唐诗,《八声甘州》则盛行于宋。“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八声甘州总是这么戚戚切切。

一大清早,我们离开了张掖市区,去向祁连山下的马蹄寺。马蹄寺距离张掖市区一小时的车程,一小时的路上,祁连山一路相伴,老远就能看见山顶皑皑的白雪,阳光照在雪山上闪闪发光。


马蹄寺坐落在祁连山下的临松瀣谷,这是一个何其有诗意的名字。如今的马蹄寺却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坐落在一片松林里。马蹄寺的石窟是这座寺庙的特色,河西走廊上四大石窟,排在首位的自然是莫高窟,其次是榆林窟,再次便是着马蹄寺石窟和天梯山石窟。

从大门进去不远,便是千佛洞,马蹄寺的石窟群开始了热身运动。绿树掩映中,一座石头山突兀而起,从山脚到山腰,大大小小的石窟排列其间,既像是杂乱无章,又好像精心设计,远远看上去就一个建在山上的峰巢。


从千佛洞的石梯向上走,石窟与石窟之间有在石壁间凿出的道路相连。大的石窟建成了小庙,有彩绘的木质屋檐,有窗户,有大门,而小的石窟只是一个石龛,只够摆放一些塑像而已。马蹄寺的山崖与麦积山有些相似,都是松软的红色砂岩,并不适合石刻造像,因此以泥塑为主。

在千佛洞,大的佛殿被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用狭小的木梯连接,上下往来的人太多,木梯被磨得溜滑。有的佛殿上下层距离较远,还需要在岩石上凿出一些小窝,做为上下的通道。千佛洞的最高处,是文殊殿的上层佛殿,石壁上开凿了石窗以供采光,石窗上安装了木制屋檐遮风挡雨。上层佛殿非常狭窄,数尊佛像,几个蒲团,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然而在佛殿的最边上,却还有一道极其狭小的石洞门,仅容一个人弯腰低头侧身而进,门里是一个极小极小的石室,一佛像一拜垫,更没有其他多余的摆设。

据说这个小石室是一间静修的关房,这让我想起亚青寺看到的修行小屋,也是同样的狭小。静修的僧人本来要修的就是那颗心,凡夫心上有太多的尘缘和贪恋,高广大房、舒适的物质条件,甚至精美的佛像都会让人生起贪爱之心,这些对于修行者而言,统统都是需要舍弃的。他们想要的,是通过不断地练习,让心性适应另一个不同的境界,从而实现一种全新的感受,他们称之为“解脱”。

从千佛洞石窟群继续深入,约半小时到达停车服务区,从停车区去往三十三天石窟还要走上半个时辰。三十三天石窟才是马蹄寺石窟的形象代言人,和它相比,千佛洞只能算是一道小小的开胃菜。



三十三天是佛教中六欲天之一。在佛教的世界观中,天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又分为六层,在须弥山腰的四天王天,在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再往上的夜摩天,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天,无需身体接触也能获得快乐的化乐天,还有魔王波旬所在的他化自在天。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天帝因陀罗所在的地方。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后升入忉利天,成为忉利天天主,而佛陀上天为母说法,去的也是忉利天。八相成道中的为母说法,天降日的来历就是这个忉利天。所以,在马蹄寺中建造这三十三天石窟,大约也是这个用意吧。

三十三天石窟的底层,是一个凿空的硕大山洞,洞里是高大的佛陀立像,不过已经残破不堪。洞窟的后面是一个环形甬道,阴凉潮湿,即使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能感到阵阵凉意。甬道的两旁开凿了排排的小窟,有的还残存泥塑雕像,有的空空如也,这些小窟刚好能够一人端坐,这些都是修行窟,修行者可以在这石窟里盘坐禅定。甬道是转绕佛像的通道,这样的设计在汉传寺庙里并不多见,而在印度的寺庙里却是标配,在这华夷交融的河西地带,石窟也带着浓浓的西域风情。

沿着陡斜的石阶向上攀爬,便正式进入了三十三天。石阶很是狭窄,仅容一人上下,梯级和两旁的石壁被磨成了黑色,千年的时光渗进了坚硬的石头里。慢慢攀爬到了第二层,这是一条横向的石廊,石廊的一旁凿出了几个石窗,透进来的阳光照在石壁上端坐的度母像上,度母们或寂静或愤怒,但显然这些造像的历史远远短于哪些石壁和石窗。马蹄寺的石窟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寺庙,但是他最初的建造者却并不是佛教徒,而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汉族儒生。

那是在混乱不堪的南北朝时代,中原一片大乱,城头变幻大王旗,无数的百姓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一些中原的豪门大户、名士大儒纷纷出走河西,因为这里还有暂时的宁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郭荷的儒学大师,他和弟子们来到风景优美的临松瀣谷,他觉得这里就是他的归宿,于是他便和弟子们开凿了一个个石窟,做为他们上课的教室,这便是马蹄寺石窟的前身。

沿着石梯层层向上,上到第五层便到了三十三天的顶层。顶层是一个较大的石窟,窟内供着藏式的佛像,点着半明半暗的酥油灯,佛殿里满是浓浓的酥油味,汉族的儒学大师开辟的一方天地,变成藏传佛教的修行圣地,这一切都在不断地提醒着,这里是河西走廊,一处华夷交汇的地方,一处宗教文化的大熔炉。

从三十三天下来,我们本打算去往松林深处的临松瀑布,可是去往那里需要三个小时,为了不耽搁游玩七彩丹霞的功夫,我们就只有告别了马蹄寺,去向了张掖丹霞。

张掖最耀眼的一张名片,莫过于他的七彩丹霞。丹霞地貌在张掖似乎并不鲜见,七彩丹霞就在张掖的西北方。

丹霞对我们并不陌生,在坎布拉公园里就有大片的红色丹霞,但坎布拉的丹霞固然壮观,但只有一个耀眼的红色,而张掖的丹霞却真的是五彩斑斓。

进入丹霞景区前,风景倒也普通寻常,山的颜色也是黝黑黝黑的颜色,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接近景区的地方,山的颜色开始一下子变得火红火红,中间没有渐变的过度,仿佛从天上凭空飞来了几座彩色的土山一般。说来也是奇怪,这样的情景并非张掖丹霞独有,在好些风景名胜处也有类似的情况:名胜之外风景一般,但名胜之内则灵秀之气扑面而来。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录》也描述了这样的现象,承德避暑山庄内外的植物长势、温度湿度都不太一样,难道真的是造化钟灵秀吗?难道大自然真的特别钟爱一些特殊的地方吗?道家所说的洞天福地或许真还有一定的道理吧。

丹霞景区呈环形,四个入口都可以进入,看到的风景都是一样,只是顺序不同罢了。我们先登上了一号观景台,观景台在一座山坡上,凭栏放眼,居高临下,远处的山峦尽收眼底。不过奇了怪,远近的山峦固然五颜六色,不过颜色很是暗淡,深色的偏灰,浅的偏白,完全没有宣传图片的震撼景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观景台上转悠了一圈,被浮云遮挡的太阳露出脸来,阳光洒在了丹霞山上,丹霞山似乎一下子有了生气,眼前的景象焕然一新。红色的丹霞红得极为鲜艳,中间夹杂着浅白色的条纹,就像一条条精心编织的丝带,缠绕在高低起伏的丹霞山上。间或点缀着一片一片白色和绿色的土层,和着山间干涸的黄白色的河床,果然是个五彩缤纷,绚烂多彩的花花世界。原来七彩丹霞的灵魂在于阳光啊,没有合适的光,七彩丹霞便是平淡无奇,而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切都化腐朽而成为神奇。



丹霞山在风沙与河流的共同作用下,雕刻出了千姿百态的山崖和峰峦,配合人类奇异的想象力,便成了标志牌上的各种形态,大扇贝、灵猴、仙女、国王、白兔,甚至还有一头俯卧的恐龙。


四号观景台边就是电影《三枪拍案惊奇》里的麻子面馆,这部电影的情节我只记得充满怪诞和荒唐,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一记住的就是那一片片红甚火,艳如花的丹霞,这算不算植入的广告呢?

七彩丹霞大致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张掖   河西   佛殿   河西走廊   石壁   石窟   佛像   马蹄   寺庙   阳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