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理想村”,解锁明月村摇身一变的背后奥秘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便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明月村凭借其独特性和包容性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村、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都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都市“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

01

「明月村·理想村」 概况

明月村面积6.78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地处大五面山地带,蒲江县、邛崃市、名山区交会处。拥有六千亩生态雷竹碧波荡漾,两千亩生态茶田层峦叠翠,森林覆盖率达到46.2%。

▲ 明月村生态茶田



2013年至今,明月村走上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茶叶为主发展农业产业,以“明月窑”为主发展陶艺、蓝染、篆刻等文创产业;打造明月村“茶山、竹海、明月窑”新名片。



02

「明月村·理想村」发展历程


2009年前丨市级贫困村

2009年以前,明月村还戴着“市级贫困村”的帽子: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4772元;农业经济效益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居住条件差。


2012年丨明确发展方向

明月村从传承明月窑开始,开始了新乡村的建设。2012年底,民间陶艺师李敏来到明月村,发现村子里存在着4口古窑——明月窑。李敏随即致信蒲江县原政协主席徐耘,计划在明月村发展邛窑产业,恢复明月窑,成立明月国际陶艺村,建立以陶为主的手工创意聚集区,用3-5年时间将明月村打造成陶瓷文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明月窑


2014年丨奠定发展基础

2014年4月,明月村探索了一套乡村建设的工作手法:从政府抽调人员组建明月村工作组。10月,工作组以闲置农家院落为突破,引进与陶艺相关的新村民,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主的文创项目聚落和文化创客集群,为明月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乡创+文创”的基础。



明月村经历了“明确发展定位—引进新村民—新老村民创业—形成产业集群—自然生长”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之路。


▪ 2017年,明月村接待游客18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90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 2018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0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76元。


▪ 2019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4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亿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282元。


▪ 2020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达到330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03

「明月村·理想村」新兴业态


生态农业

1)利用生态、科学的手段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浇水保湿、覆盖增温等科学的种植手段,明月村雷竹的出笋期提早1-2月,使雷竹有“早春第一笋”之称,从而获得市场溢价。柑橘的种植也大力推广无农药的生态种植技术,使得其柑橘的市场价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

2)助力农产品研发、包装、推广


2015年3月,明月村成立了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形成统一明月村商标,走品牌化路线;相继推出“明月酿”、“远山活物”雷竹笋等农产品品牌,借力“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


▲明月酿



3)以农业为基础,构建多层级的生态产业圈


以明月村传统农业为基础,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传统农业与精致农业、文化创意、精深加工、休闲旅游有效融合,构建多层次的生态产业圈。


▲明月村的生态产业圈


文化产业

1)引进文创项目


在修复明月窑的基础上,明月村以“筑巢引凤”的形式引入陶艺、篆刻、草木染等文创项目: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房、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明月剧场等。



截止2021年3月,明月村共引进文创项目50个,其中30个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一百余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栖居田园,成为明月村的新村民。


▲明月村部分新村民


2)融合文化社群


明月村积极引入民间阅读组织“3+2读书荟”;根据新、老村民实际需求,开办“明月夜校”、“明月讲堂”,定期邀请乡建、文创领域专家、学者等到明月村讨论“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助推明月村产业升级。


同时,举办的“夏寂书苑”则专注社区营造和自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定期与书馆合办“明月村自然课堂”、“乐毛的家在明月村”系列讲座、“绘本工作坊”、“情意自然分享会”等教学活动,带领村民认识家乡。


▲明月村接待中心


▲明月书馆


3)打造明月村城市店


2018年4月28日,成都九方购物中心“文轩BOOKS”书店里开设明月村城市店。城市店陈列着来自村里的陶器、草木染、酒酿、茶叶、蔬果、手工制品和诗歌等文创产品和农产品。城市店的落地,成了明月村的一种全新尝试,新老村民们即便生活于明月村,仍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与城市相遇。


▲明月村城市店


旅游产业

1)构建旅游大环线


▲明月村全景图


明月村建设之初,打造了8.8公里的旅游环线,为旅游者开展徒步、骑行等提供便利条件;并在明月村的接待中心设置不同种类的单车,供客人选择租赁;将旅游环线周边闲置的林盘院落改造为一个个散落在林间的文创工作室、乡村博物馆、民宿、餐厅等。


▲明月村旅游环线


2)丰富旅游体验项目


明月村陆续开发了茶、竹、陶、印染等特色旅游产品:旅游者既可以前往田间体验茶叶采摘,感受李子柒般的田园生活;又可以静坐田间,体验一壶清茶,体会田园乡村的闲适安逸;还可以为自己扎染衣服、制做陶器,感受传统文化的意境。


▲明月村扎染体验


3)构建旅游配套设施


为进一步满足旅游者休闲的旅游需求,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明月村开设特色的食堂/咖啡馆/酒馆等餐饮场所:明月食堂、唐园、朴园、锦林苑、有朵云、搞事情等;并开设多家民宿:明月轩、画月、呆住|明月、清泉烧小院等。


▲明月食堂


▲明月轩


04

「明月村·理想村」乡村发展之路启示


明月村开发模式总结

为了使明月村发展和建设具有持续性和创造力,明月村设计了一套多元参与、相互制衡、健康发展的乡建方案:


① 以村集体带动为开发模式:从政府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明月村工作组,为明月村平台搭建政策支持、人才支持、财政支持三大基石。为弥补政府和资金的约束,明月村进一步由政府财政出资30万元、村集体出资30万元、村民筹资30万元启动以村民为主的“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聘任返乡青年担任经营负责人,成立专业管理平台,负责明月村项目的策划、规划、招商、推广和管理工作;由此确定了“村民参与、村民主体”的产业发展道路。


② 以“双创(乡创+文创)引擎”为产业模式:明月村新乡村建设从修复明月窑开始,进一步确立了“以陶为本、文创兴村”的乡村振兴模式。多年来,明月村始终围绕“文创+乡创”的定位和基调,以文创项目为明月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明月村乡建关键点


① 将老村民作为主体,融合新老村民


在明确了明月村的定位后,明月村为新村民引进提供优渥的土地制度和创业环境等驻村方案,引进一批有影响力,有创造力,有情怀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建设当中。


为实现艺术家和村民的有效融合,在新村民入驻之初,就“约法三章”:新村民常驻;工作室常态化免费开放;公益培训定期开展。原村民则以文创院落房东、文创项目员工、旅游合作社成员、旅游从业者等身份参与明月村建设。


同时,明月村以政府投入的形式进行微村落改造、支持老村民创业,通过瓦窑山和谌塝塝的改造,为村民搭起创业平台,引导村民和村集体形成组织发展社区产业。


② 开展公益文化活动,致力打造文化村


明月村常态化开展摄影分享会、皮影戏、端午古琴诗会、竖琴田园音乐会、陶艺展览、篆刻展览、蓝染展览、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连续9年举行“明月村春笋艺术月”,连续5年举行“明月村中秋诗歌音乐会”,推出“上巳节诗会”、“大地民谣音乐会”等品牌文化活动。


同时,打造了《明月甘溪》、《茶山情》等原创歌舞作品;发行新老村民共同创作的诗集《明月集》。组织新老村民参加摩洛哥“感知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韩国首尔文创展、北京798跨年文创展、农博会等品牌文化展会活动三十余场。


明月村通过持续性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构建专业管理运营团队,进行地域文化深挖,关注新老村民的融合发展,举办公益活动提高村民素质,致力于实现“安居、乐业、家园”的目标。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小镇乌托邦,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明月   陶艺   奥秘   村民   解锁   乡村   贫困   生态   理想   产业   农业   项目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